刘创志 付永文
春种青刀豆属豆科菜豆属一年生草本矮生植物,又叫刀豆。其豆荚可加工出口,在春季种植豆荚采摘期在5月底至6月份,正逢蔬菜市场淡季,经济效益高,是我地区的出口蔬菜产业之一。历年来在我地区种植面积比较大,初花期病害暴发,经调查,病丛率49.2,幅度12.%-95.8%,病株率48%,幅度11.7%-86.4%,再经进一步观察核实属纹枯病,后经防治病情得以控制。纹枯病在水稻上属常发性病害,防治上具有针对性,在旱地作物尤其在刀豆上发病情况不十分了解。因此,对不同立地类型上的刀豆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观察分析,提出防治措施。
1、调查地点、时间和方法
1.1调查地点为春季刀豆种植的田地。
1.2调查时间和方法去年在刀豆开花初荚期纹枯病菌初次侵染病状突增的5月25-26日,对立地生境不同的八类对象地块分别随机调查发病程度,每一类型调查24丛共192丛,记载病丛数,总株数,病株数,计算病丛率、病株率。对病情发展于去年5月25日-6月。今年5-6月定期跟踪观察与根据天气变化进行不定期观察相结合,记载病症、病状和气象等因子,了解其与天气关系,结合老病斑试管内菌丝发展观察,校正田间病状判断正误。
2、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2.1调查结果
2.1.1刀豆纹枯病发生情况。从表1看出,水稻田春季刀豆,地势高地下水位低纹枯病比地势低地下水位高纹枯病轻;地面平排水畅纹枯病比地面不平排水不畅的水田春季刀豆纹枯病轻。从表2看出,春季刀豆纹枯病早地比水田轻,塘涂地比山地轻,前茬荒田比前茬水稻田轻。不同立地类型地刀豆纹枯病发病程度是前茬水稻田>荒田>山地>塘涂地。
2.1.2刀豆纹枯病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地上部位。苗期被害主茎病部初呈暗褐色,后期灰白色收缩或暗褐色软腐,病斑以上先萎蔫后秆枯。幼嫩枝芽等部位被害,初呈水渍状,中期呈墨绿色或暗褐色,后期软腐或干枯。中后期的老茎、枝、叶、荚被害天气忽雨忽晴,温湿度变化大,初呈油渍状、中后期呈棕褐色、黄褐色、红褐色,也有病斑中部为灰白色的病斑,此类病斑小,只发生在茎、柄的一侧;3-4d以上连阴雨,初呈水渍状,中期呈墨绿色,后期呈灰白色,或病斑中间灰白色外围褐色,也有墨绿色、灰白色、棕褐色,黄褐色、红褐色相间的云纹状斑,此类病斑大多围绕枝、茎等一周,术栓化、木质化程度低的病部以上先萎蔫后枯死,木栓化、术质化程度高的皮层组织死亡,木质部一般不受害,病斑上下两端皮层产生愈伤组织,病部以上不萎蔫干枯。被侵染刀豆有蜘蛛状菌丝,晴天风大菌丝稀少,阴雨天风小或无风菌丝较多,菌丝后期略呈淡黄色;有时产生大小不等的短绒毛白球,随后转入淡黄色大小为0.1-0.5cm的小球,小球底边平或凹陷,上边为球面状,后呈暗褐色或灰褐色菌核,部分菌核呈扁平状;有时发现前期白色后期暗黄色粉状物。
2.1.3发生规律。该病是立枯丝核菌和禾谷丝核菌侵染所致,属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核、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菌核能随水流、作业机械、堆肥等传播。越冬菌核在立年春季温湿度适宜时,萌发出菌丝,直接从刀豆地上5cm左右的茎秆上侵染危害,初次病斑不断扩大,同时产生气生菌丝,向刀豆上部和相邻植株发展。禾谷丝核菌病菌适宜温度10-38℃,最适温度28-31℃,病菌侵入寄主温度23-35℃,最适温度2832℃,发病适宜湿度90%以上,如果温湿度满足在18-24h就可完成侵染,老病斑在试管内3-4h就能产生长0.6cm的菌丝,5d长达12cm,菌丝长0.5cm左右开始分枝,每隔0.03-0.2cm就产生分枝,整个菌丝成地衣状在物面扩展,静风气生菌丝似植物完整根系伸展空中,雷雨后室外病菌在风力6级以下的夜间经15h产生菌丝长1-4cm。立枯丝核菌病菌生长温度较宽为12-30℃,最适温度17-28℃,高温高湿和气温忽高忽低有利病害的发生蔓延。
2.2不同立地纹枯病病情影响因子与分析
2.2.1病菌基数。纹枯病菌核和菌丝体是春季刀豆纹桔病发生的主要初次侵染源,越冬菌核、菌丝多的田地刀豆受纹枯病初次侵染重。不同植物纹枯病菌侵害程度不同,收获或枯后留下的菌核、菌丝体数量不同;相同作物人为管理不同,受害程度不同,收获后留下菌核、菌丝体数量不同。由于水稻田间小气候适宜纹枯病菌发生蔓延,所以水稻是纹枯病菌常侵寄主,常年纹枯病普遍重发。因此,水田里的菌核、菌丝体比早地的要多,使水田刀豆纹枯病比旱地重,在水田里前茬是水稻的田块比荒田或非水稻茬的田块菌核、菌丝多,使前茬是水稻的田块刀豆纹枯病比前茬是荒田和其它作物茬水田的纹枯病重。
2.2.2温湿度。降雨或灌溉后塘涂田土质黏重渍水期长,山田土质轻汪水期短,一般黏土比砂土长1-1.5d,因此山地纹枯病轻,水田重。不同地形含水量不同,地势高排水好的比地势低排水不畅渍水期短,所以高地势发病轻、低地势发病重。
5月气温20.1℃,最低10.3℃.最高32.4℃,其中5月5-6日大雷雨和5月13-17日连阴雨,其中雷雨1d,5月21 28日连阴雨,使前季水稻的大刀豆5月6日前无发现纹枯病到5月26-28日病丛率58.3%,病株率46.6%。
2.2.3土壤质地、pH值。塘涂田,地土质黏重,Ca+2,Na+1、K+1含量高偏碱性,不利于土体内菌核萌发和菌丝蔓延。山地、山田质地偏砂性,大多属砂土类孔隙度大中性至弱酸性,有利于土体中菌核萌发和菌丝蔓延。因此,山地刀豆纹枯病重于塘涂地(表2)。
2.2.4其它因子
(1)刀豆体内含氮量高纹枯病重。5月25-26日水田、山地上刀豆叶色浓绿,发病重,刀豆叶色淡黄绿色,未发生纹枯病。
(2)杂草是纹枯病的中间寄主。杂草少刀豆种群内部空间大,一是透光通风湿度低,不利菌核萌生出菌丝和菌丝延伸,二是在空行萌发的菌核、菌丝不能及时侵染寄主。刀豆中杂草很少,纹枯病轻。杂草多,刀豆种群内部的空间被纹枯病寄主杂草所占居,一是增加了菌核、菌丝与寄主接触侵染机会;二是杂草发病增加病菌数量,三是群落内部光弱风速低湿度高有利病菌发展。水田禾本科等杂草多刀豆纹枯病重。
3、春季刀豆纹枯病防治对策
遵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做好选地、合理施肥、开沟排水和除草等避菌措施和健身栽培的基础上,以药剂保护为中心环节,及时发现病情早治疗控制。
3.1农业预防
3.1.1选地避菌。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的田块.前茬无纹枯病或纹枯病轻的田块,最好选塘涂地种植春季刀豆。
3.1.2深翻整地,开沟排水。深耕将残留的菌核菌丝体埋入土体深处,使其处于不良环境
中而降低致病性;整地使地面平、畦面微孤形,结合开沟将降雨及时排出。播种行塘涂田地采用横行种植为宜,山田则采用纵行种植为宜。
3.1.3消除杂草。稗等禾本科杂草生长在刀豆群体中就是纹枯病的中间寄主,控制、消灭杂草生长可以减轻纹枯病病情。
3.1.4合理施肥。一般667m2基施腐熟家畜有机肥800-1000kg,2片真叶667m2浇施复合肥15-20kg,4片真叶667m2施复合肥30-50kg并覆土,花荚期667m2施7.5kg尿素或根外追施,具体视土壤肥力、刀豆中期生长情况和栽培方式而定。
3.2药荆防治
3.2.1苗期根腐病(纹枯病菌引起的不多),用50%井岗霉素水剂800-1000倍溶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淋根。
3.2.2中期茎腐病,用50%井岗霉素水剂800-1000倍溶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喷雾中下部枝叶及基部茎秆,在高温高湿下从初见病株时防治第一次,后隔7d左右再防1-2次或每次雷雨后或3d以上连阴雨要防治一次。
4、小结讨论
本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立地类型刀豆纹枯病病情不同,造成病情不同的原因和相应防控措施有;一是越冬菌核在不同田地里数量不同,菌核多的田地刀豆纹枯病初侵率高,初发纹枯病重;菌核少初侵率低,纹枯病轻,防治要在种植春季刀豆前,就要把将来种植春季刀豆的田地上的上一季和上一年作物管理好,减轻其纹枯病病情,残菌核少;选择地势高的田地作为春季刀豆的种植地,防止周边菌核随水流人本田地内,生产作业中预防菌核随作业机械、堆肥传人本田地内;纹枯病菌寄主种类多,菌核存活期长,土壤纹枯病菌核难免存在,要先深耕整地后播种,可减少土壤表层菌核。二是温湿度对纹枯病菌影响大,尤其是湿度影响更大,高温高湿有利于纹枯病菌发生蔓延。预防措施是确定合理播种量、施肥量,培植健壮刀豆群体,及时除草,使群体通风透光;做畦播种,开沟排水,各种农艺措施要适宜刀豆生长且不适宜病菌生长。三是偏施氮肥刀豆过度嫩绿纹枯病重,生产上要增施磷钾肥不偏施氮肥。四是纹枯病菌能在弱酸性至微碱性环境中活动生存,要选择K+,含量高的塘涂田地种植刀豆,在山地、山田种植刀豆要在地面撒施石灰消毒或发病前施用草木灰。五是纹枯病菌喜静风环境,孔隙度高的砂性土田地有利土壤表层菌核萌芽产生菌丝和菌丝生长,—般不选砂土田地种植刀豆。本调查结果还表明,纹枯病病斑种类多,棕、红,黄褐色类病斑属于慢性型,暗褐色、墨绿色病斑属于急性型,云纹状斑是温湿度激烈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纹枯病菌对温、湿度等环境条件反应敏感,生命力强。生产中,当出现慢性型病斑可不用药或延迟用药防治,当出现急性型病斑就要结合春季刀豆生育期,群体生长情况、病丛率、病株率高低综合分析,做到应防则防。本调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纹枯病菌耐性强病情呈波浪式发展,处低谷时出现慢性型病斑,处高峰时出现急性型病斑;病菌喜静风环境。对纹枯病病株上粉状物的繁殖、传播、传染途径缺乏研究手段。但只要按无性繁殖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创造有利春季刀豆生长且不利纹枯病生长的环境就能达到有效预防。
作者单位:浙江省三门县农业局浙江省三门县花桥镇农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