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岩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泗洪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绿色泗洪、生态家园”为目标,把“环境立县”作为泗洪“十一五”重点实施的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江苏生态旅游第一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一、坚持环境立县,努力构建完善的环保体系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以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为保障,建设生态泗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依托和根本保障。泗洪拥有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40%的水面,水质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拥有总面积75万亩的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鹭鸟自然保护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生态条件在江苏乃至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为有效保护生态,2007年4月,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环保监管、企业治理、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的环保工作机制,并且把主要环境指標列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年度和任期目标管理。2007年9月18日,县委、县政府组织万名干部群众进行环保宣誓,号召全社会共同呵护自然环境,崇尚健康生活,倡导生态文明,守护绿色家园。县财政在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坚持每年从地方财政收入中拿出千分之三,用于环保投入,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泗洪还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了一批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学历环保专业技术人才,并且定期对全县环保和相关行业十部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业务培训,为生态泗洪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以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为依据,建设绿色家园。围绕打造生态型、园林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中等工贸旅游城市目标,制定出台了《泗洪县生态建设规划》,强力推进“生态泗洪、绿色家园”建设。建立科技协作机制,积极与中科院南京湖泊与地理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定期开展生态环境建设调企及绿化造林科学研究,建成亚洲最大的美洲黑杨种质资源库。坚持年年都是杨树产业年,大力实施绿色城市、绿色乡镇、绿色村庄、绿色河湖、绿色通道等工程,三年来,全县新植杨树4014.5万株,活立木蓄积量达360万立方,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6.3%,先后被评为“绿色江苏”建设先进县,全省植树造林先进县。
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为导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泗洪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农村文明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全面推进农村新五件实事,加快实施“三清工程”。共疏浚县乡河道、村庄河道290条,新建沼气池500个、农村户厕9000座,全面完成529个农村集中居住点布局规划。扎实启动青阳周李等22个康居示范村建设。着力控制农村环境污染,下决心、花大力气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农村生活生产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饮用水质量得到改善。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构建新型的工业化发展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调高环保准入门槛,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环境是最稀缺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近年来,泗洪按照提升档次、丰富内涵的发展要求,坚持把“工业突破”与“环境立县”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落实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提高建设项目环保准入门槛,对引进的项目严把环评关,对污染重、治理难的项目坚决拒之门外,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三年来,全县共拒绝印染、化工、电镀、造纸及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项目42个,全县环评执行率100%。
努力培育环保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型工业。立足泗洪资源优势以及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科学确定产业定位,坚持把企业技术创新和清洁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优先发展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为此,泗洪勇于牺牲,坚决淘汰税费贡献率较高但污染重的化工业、能耗高的有色金属加工业,取缔、关闭企业9家,停产整治3家:旗帜鲜明地建设苏皖边界的“服装之都”、“食品之城”,着力培育无污染、能耗低的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目前,全县服装企业累计达到240余家,年生产能力过亿件,引进了波司登、梦兰等一批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旗舰型企业;食品企业近200家,年加工原粮约200万吨,拥有国内最先进的食品加工生产线18条,年产食品50万吨。
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促进企业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也是我们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泗洪严格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排污谁交费”的原则,加大调整力度,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落后生产能力企业。强化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建立健全企业节能减排台帐,加快污水流量计、在线监测仪建设步伐,全面实施污染治理设施完善提高工程,实现污水稳定达标排放率。积极配合淮河治污工程,启动5万吨城南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步工程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先后对75家企业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
三、发展生态农业,努力构建健康的绿色农业体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规模化。按照全县生态型高效农业“一区两带”发展规划,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紧紧围绕优质水产、蔬菜、瓜果、畜禽、蚕桑、优质稻米等六大主导产业,着力抓好区域优势特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规模高效生态农业,目前,共建成优质稻米基地66万亩,建成特色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蚕桑生产基地5万亩,食用菌生产基地1900万平方尺,经济林果生产基地4.1万亩,高效渔业养殖面积17.5万亩,奶牛栏存6000头,全省县级规模最大的6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农业部验收。2007年,全县六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34.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同比增长32%。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科技化。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和无公害农药的使用,减少农业生产源头污染,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根本好转。通过增施有机肥和增加秸秆还田,减少化肥使用,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年推广平衡施肥130万亩,秸秆还田160万亩,生物有机肥1700吨:严格规范使用国家许可的安全无公害高效低毒农药,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年使用高效低毒生物农药120多吨,推广面积约
150万亩。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建成20万亩“稻蟹共作”生态工程,螃蟹生长在稻田的围沟里,形成治虫生物链,水稻不打农药,生产的蟹同大米、大闸蟹被国家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命名为有机食品。目前,县乡两级共建成各类生态农业示范同30个,培育知名品牌27个;全县拥有有机食品认证7个,绿色食品认证61个。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企业化。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省内重点农业企业为重点,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去年以来,泽民禽業、大也牧业、卫岗奶业等一批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共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55个,总投资达20亿元,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达320家,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9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个,总数居全市第一,拥有省、市级农产品名牌15个。
四、放大资源优势,努力构建繁荣的生态旅游体系促进和谐发展
坚持旅游开发与保护环境有机结合。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泗洪始终坚持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湿地自然保护区自1999年设立以来,先后拆除缓冲区内1万多亩养殖围网,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逐步得到恢复,大面积水域、草甸、沼泽、芦苇、浅滩、岸边草丛、堤岸防护林网等多种生态系统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成为我国目前新建的2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我省迄今惟一升格为“国家级”的淡水湿地自然保护区。目前,泗洪正在着手实施新一期生态恢复工作,计划拆除网围一万亩,退渔还湖。
坚持旅游开发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严格落实“重保护、慎开发、可持续”的原则,以打造“江苏生态旅游”第一县为目标,对全县旅游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编制规划了生态观光区、休闲度假区、生态农业示范区等七大板块生态景区,先后建成了洪泽湖湿地博物馆、洪泽湖水族馆、水上休闲中心、城头观鸟园、鹭鸟保护区、生态水景苑、千荷园、汴河风光带等一批景区景点,目前,泗洪止在积极争创4A级旅游风景区,努力打响“淮上新泗洪、人间水天堂”旅游品牌。2007年,全县接待游客达46万人次,业务总收入达1.36亿元,形成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多赢”的发展格局。
坚持旅游开发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为加强环保教育,泗洪县委、县政府先后投资1.2亿元,建设了洪泽湖湿地博物馆、洪泽湖水族馆等一批科普教育设施,湿地博物馆重点展示了洪泽湖原生鱼种110多种,内设有湿地独特自然资源展示厅、珍稀动植物标本厅、图片多媒体演示厅和湿地及地质生态科普厅等,与湿地自然风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体,每到双休日,县内外的一些中小学纷纷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增强学生的生态环保观念。目前,保护区已被省委宣传部、省环保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首批环境教育基地”。此外,湿地保护区还先后接待了国家环保总局、中国林科院、中国农科院及众多高等院校专家、学者、国际湿地保护志愿者的专项科考、参观活动3万多人次,仅去年一年接待新闻媒体采访就达56人次,举办各类专题研讨会议6次,为人类生物、环境科学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戈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