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伟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题。同时,按照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切实提升民生水平,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统筹协调好生态经济发展与民生水平提升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一、统筹协调好发展生态经济与提升民生水平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提出的新理念、新战略、新要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人与社会的发展等诸方面的关系。
培育和发展生态经济是今后长期的产业导向和选择。生态经济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后期,世界性人口膨胀、粮食危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敲响了人类生存发展的警钟,发展生态经济日益成为时代要求。生态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社会系统。因此,必须创立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做到资源开发与资源培植相结合,使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这样,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人为本,提升民生水平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本质体现。发展生态经济,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而社会建设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党的十七大站在全局的高度关注民生,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求全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认识,反映了执政党的执政自觉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也是民意所在、时代所向、大势所趋。
统筹好发展生态经济与提升民生水平二者的关系,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二者都不可或缺和偏废,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好发展生态经济与提升民生水平的关系。一方面,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发展的规律,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经济业态,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发展最终是为了人民,在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民生水平的提升。解决好生态经济发展与老百姓切身利益保障的问题。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是经济与社会科学发展的宏观战略选择,民生问题则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微观基础,必须统筹兼顾。
二、统筹协调好发展生态经济与提升民生水平必须走出以往的认识误区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与提升民生水平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发展生态经济与提升民生水平不一致,甚至相背离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理性认识与实践探索不匹配。各地对发展生态经济与提升民生水平两者间的关系虽然有一定的认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不自觉地割裂发展生态经济与提升民生水平间的内在联系,为发展生态经济而发展生态经济,为提升民生水平而提升民生水平,还未深刻认识到发展生态经济只是一种手段,而提高民生水平才是根本目的。发展生态经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财政相对宽裕的地区在推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同时,尚有一定的财力用于民生水平提升,而经济欠发达、基础较薄弱的地区,易于出现占用民生投入、影响群众利益的现象。
2、发展定位与地区发展实际不协调。生态经济是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包括农业生态经济、工业生态经济和服务业生态经济等多种产业类型,具有资金投入大、投资周期长、人力资源要求高等特点。但不同类型生态经济的发展条件也是有差别的,工业和服务业生态经济发展条件相对较高,而农业生态经济则相对较低。因此各地在推进生态经济发展时,要因地制宜,基于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选择符合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不能因为工业和服务业生态经济附加值高,短期效益显著,而脱离发展阶段,盲目跟进,提出不切实际的数量目标要求。
3、利弊权衡与博弈不对等。生态经济作为高端产业和朝阳产业而倍受青睐。然而有些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迫于区域间的同质竞争,明知有弊,也往往开出有损民生的优惠条件,大包大揽,不计成本。或是将土地以极低的价格出售,或是给予各种性质的利益返还,甚至“过度热情”,原本应由企业投入的相关建设,地方政府也给予买单。据报道,某地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时,不仅土地以极低的价格转让,甚至斥资数十亿元为其修建专门的基础设施。
三、统筹协调促使发展生态经济与提升民生水平在互动中实现共赢
能否正确处理好发展生态经济和提升民生水平这两者的关系,是检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高低的体现。发展生态经济和提升民生水平是科学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统筹好二者的关系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体现。生态经济是生产不断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形式。发展生态经济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固有内涵的深化,又是和谐社会建设和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保障和提升民生水平则是以人为本的最直接、老百姓最容易接受的一种体现,现阶段保障和提升民生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重要的政策导向。因此,统筹协调好发展生态经济和提升民生水平这两者的关系,是平衡处理好发展路径和发展目的的题中之义,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指标。
2、坚持同步规划和科学规划是发展生态经济、提升民生水平的重要前提。发展生态经济是科学发展大背景下对过去粗放型发展模式的颠覆,又是缓解环境承载压力的必然选择。提升民生水平是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最现实的体现,民生不仅关系着百姓的切身利益,反过来也影响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因为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内需支撑,这都离不开民生水平的提高。因此经济发展需要规划,提升民生水平也需要同步规划。各级党委政府在决策中,要同时关注两者各自的特征和内在联系,将两者同步和科学地规划,改变以往只重经济发展规划而轻视民生发展规划的倾向。
3、发展生态经济必须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生态经济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模式。譬如中西部地区应以保护生态为首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控制人口,利用比较优势适当发展生态经济,比如发展风能等等。在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则应继续降低能源消耗,走集约发展之路,在注重修复曾遭损害的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拓展生态经济新的产业领域。
4、按照新经济形态的要求,提升国民素质。生态经济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的先进模式,它对生产要素的要求与以往的经济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一定的经济形态对应着一定的民生基础和社会关系,宏观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微观的民生基础来保障,实践要求二者互动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发展生态经济的概念和要求同步渗透到提升民生水平的各个环节,按照生态经济的具体要求对广大群众加以正面的引导,改变国民心中既定的旧有发展定式,调整国民的心理预期,加强培训,提升国民适应新经济发展模式的能力和素质。
5、加快社会保障机制和民生提升机制的建设。民生问题的本质是不断满足群众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民生需求是动态变化的。目前我国的民生保障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其提升機制也尚未建立,原有的农业社会及半工业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生态经济的发展要求,生态经济的发展亟需更加健全的民生保障体系来支撑。各级党委政府要创造条件、引导民智、服务民生,在满腔热忱地抓生态经济建设的同时,统筹考虑好民生发展问题。在生态经济战略实施起始就从制度和操作层面上统筹安排,从政策上予以具体体现,让人民群众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取向,共同参与和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责任编辑戈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