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冠
【摘要】本文以俄罗斯侨民为对象,通过调查,采访和整理等方式对俄罗斯侨民音乐做初步研究。以借鉴以往的资料为基础,然后对俄侨音乐的传播和流变过程分析概括;对俄国音乐的类别、表演方式、音乐内容等进行分类研究和归纳总结。使俄侨移民音乐在音乐学领域被广泛认同,为对其感兴趣的学者做一个初步的基础性的铺垫。
【关键词】俄罗斯音乐 风俗传统 俄侨艺人 音乐活动
2008年10月28日,我从黑龙江伊春市出发,历时5个小时,有300多公里的路程,顺利到达了逊克县边疆村。这里是俄侨后裔生活的聚集地,为了研究俄罗斯移民音乐,使俄侨艺人走出村落,让大家对俄侨音乐了解的更透彻,我走进边疆村对俄侨做采访调查工作。
一.介绍村子情况
1.村貌
边疆村坐落在中国与俄罗斯的边界黑龙江边上。站在村里隔江相望,就是俄罗斯阿穆尔州米哈伊洛夫区区府所在地波亚尔科沃镇。[1]边疆村全村有900多口人,近一半的居民是俄侨后裔,村子中间是一条笔直的水泥路,两边排满了各家各户的砖瓦房。村子大概是在上个世纪初年,[2]中国与俄国边民贸易频繁,由于得地利之便,使之成为一个贸易点。后来由于俄国国内战乱,一些俄罗斯人,前苏联人跑到了中国,他们冬天赶着马爬犁,拉着“列巴”炉等生活用具,就过江到达中国的土地上,一直在这里生活。1955年正式定名为边疆村,2003年底,由省政府民政厅批准更名为逊克县边疆镇边疆俄罗斯族村。
2.村民
第一代移民的俄罗斯人已经去世,他们来这里生活近一个世纪,现在生活的俄侨是他们的后代。有的俄侨父母都是俄罗斯人,或者只有母亲是俄罗斯人。因为他们跑到中国来为了谋生,大多数又是老弱妇孺,女人嫁给了中国男人(据现在俄侨提供:父辈或祖父辈大都来自山东,中国一批闯关东的移民流落至此,与这些俄罗斯女人结婚)。所以这些第二代的俄侨长着高高的鼻梁,深陷的眼窝,蓝色的眼珠。和他们的母亲一样他们会说一些俄语,但是交谈中大多数是地道的东北话。有的俄侨还保留着与上一代同样的信仰——基督教,就是他们口中常说的“耶稣”教。
3.生活习惯
在这里生活的村民,个个盖上了砖瓦房。因为紧靠江边,所以打渔成为村民谋生手段之一。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每年以农耕为主。冬天有存好的蔬菜和粮食,吃着晒好的鱼干,打打牌,唱唱歌。据一位山东平度的娘家人讲,因为姑娘嫁了过来,探望不方便所以劝说把家搬回老家,可是过惯了夏天只有一个月的忙耕,怎么都不愿意再回去,应了俄罗斯的那句俗语“劳逸各有时”吧。[3]
二.俄罗斯民间音乐与村里的俄侨
最早的俄罗斯帝国是多民族国家,主要是东斯拉夫民族。[4]俄罗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民族音乐文化,独具特色。最早的15、16世纪民歌内容大多是古时候的人物和传说叫做壮士歌。[5]比壮士歌还早的另外一种叫抒情歌曲,16世纪后流传的少女爱唱的也叫悠长歌曲,有自己的特点:常常是三个人唱,各自有各自的曲调,一会一起演唱,唱着唱着就分开了,一个声部变为两个,然后又变成三个声部,接着又合起来,因此又叫支声复调歌曲。还有舞蹈歌曲,也叫“轮舞”,由姑娘们围起来,往往是三拍子,五拍子,七拍子,节奏很快,急速居多。另外有城市歌曲,幽默歌曲,快板舒缓歌曲(对句歌)等。俄罗斯民歌丰富多彩,因为地域横跨欧洲亚洲,所以在风格上结合了两个地域的特点,既有七声音阶,又有五声音阶。俄罗斯民歌虽然一直在民间传唱,但是后来成为专业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源泉。
1.第一代俄侨艺人尹秀兰
老人长着一张纯俄罗斯人的面孔,她的俄罗斯名字是菲克斯道娃·叶卡杰丽娜·尼蕾耶夫娜,她的父母都是俄罗斯人,在七,八岁的时候随家人从俄罗斯来中国定居的。老人1965年正式入了中国国籍,现在已经77岁了,她是一个爱好唱歌的老人,年轻时候就总听到母亲的歌声也学会了唱歌,并且在节日里常常要唱上几曲,现在她已年迈,不记得歌曲的名字,我录制了六首俄罗斯民歌。这些是18、19世纪流行的前苏联民歌,风格统一,听得出来里面大多是忧愁、伤感和期盼。有歌词如下:
(1)形容姑娘对结婚后生活的失望,干活辛苦,很累。不如在家里没有嫁人的时候享福。
(2)15岁的姑娘就已经结婚,感叹自己这么早就被娘给嫁了出去。想父母不是亲生父母,给她在教堂举行婚礼,她却很不愿意。
(3)单身一人,苦命的女人死在炕上没有人知道,只有春天的鸟为她哀悼。
(4)情哥哥走了去当兵,因为对她思念和长官请假,长官安慰说喝点凉水吧不要想着去回家。
(5)姑娘结婚不幸福祈求喜鹊捎信给她带回家。
(6)形容爱情,男人走了,留下两个孩子,对女人说别写信浪费那些纸钱了。女人带孩子很辛苦,一个孩子说饿了要吃的,一个说渴了要喝的。
以上是尹秀兰对六首苏联民歌内容做出的翻译,她是用俄语唱的。她所演唱的歌曲流行于18、19世纪,产生于18世纪以前,从内容追溯比(9—12)基辅罗斯时代产生的壮士歌[6]还要久远。从基辅罗斯到俄罗斯帝国这时期作品可分为船工、驿车夫和士兵歌曲、民俗歌曲、舞蹈歌曲、曼调长歌(抒情歌曲)、壮士歌和历史歌曲等。以上六首歌曲创作风格一致,旋律悠长,多为4段或多段构成,爱情题材。大都在冬闲晚间,已婚和未婚的女人们聚在一起,手里在缝补、捻线、编结、刺绣,嘴里一首接一首的唱着。唱爱情的甜蜜或不幸,唱恋人的幽会或离异。在一些古老的家庭歌曲中,较少有幸福美满的诗意场面,妇女在宗教法制森严的大家庭里生活沉重,处于无权的地位。有一首反映这种生活最著名的民歌叫《小劈柴》[7]歌词共八段,最早见于1833年,内容不一,有的就是备受虐待的媳妇的怨诉。将以上几首民歌与著名民歌《小劈柴》相比较可以看出,在俄罗斯的民间情歌中,人们所期盼的是歌唱忠贞的,持久的爱情。这类古老的抒情歌曲大多采用被称为“曼调长歌”[8]的体裁,这是俄罗斯所特有的一种民歌体裁,后来被中国作曲家所喜爱,广为流传。曼调长歌,无论按其气质或按拖腔演唱方式来看,具有明显的即兴性质。题裁十分广泛,有抒发对故土之爱,有表现船工和移民的艰难生活,有反应士兵征途生涯的,有怨诉爱情生活的不幸。以上六首曲子体裁并不能确定是“曼调长歌”,但是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旋律悠长,缓慢;音阶带有拖腔,没有规则;表达爱情,速度平稳舒缓,四段,八段或多段构成等等。从历史年代发展演变上追溯及对内容风格一致性、旋律特点相似、曲调节奏等的分析可以推断,是于18、19世纪流行的“曼调长歌”的一种变体。
2.第二代俄罗斯侨民艺人
袁广荣,61岁,1948年生人,1991年曾回莫斯科看望姑姑。他的儿子是洪江村(边疆村的邻村)的村长,来到他家里看到了满墙的乐器:有二胡、板胡、电吉他、电子琴、手风琴、梆子等。袁广荣擅长演奏二胡,手风琴,电子琴,因为喜欢乐器所以开始自己钻研,学习演奏。他演奏的电子琴很有特点,键盘上只用黑键子演奏,他说:“我的手因为常年劳动所以有些僵硬,骨节很大,所以不能弯起手指弹琴,我就在上面这排黑色键子上弹。”袁广荣的妻子是山东人,平时不支持他拉琴,可是因为袁广荣太热爱音乐了,有时他的妻子也随着他认真聆听,还常给他意见。并且也在二胡上颇有成就,他用二胡演奏的《赛马》在逊克县获得二胡表演一等奖。现在袁广荣和另一位村民李常河组织了一个乐队,偶尔闲暇时间还去江边做演奏练习,每到八、九月份,大片的池塘里开满荷花,一位长相酷似俄罗斯人的艺人坐在江边演奏着《春江花月夜》。被荷花池吸引到此的各地游客,都无不被这里的景色所倾倒,加上耳边传来的细腻的旋律,使这个边疆村落增添了心旷神怡的特色景致。由袁广荣组织的小型乐队每次出演都有几百元的收入。村里人家有喜事都找他帮忙,甚至邻村也需要他搬着乐器去演上几回。这个年过半百的老人还收了几个演奏二胡的徒弟,一个是县里的熟人介绍的,一个是他朋友,据说拉得都还不错。
三.总结
这些景象,无不体现了中俄关系的前途。两次世界战争,俄罗斯内战到1947年俄罗斯卫国战争的枪声打响使俄罗斯移民大量流失,他们能在这里安家落户,找到了家的感觉,正是两国人民友好,中俄多年友谊的象征。上个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劣,这里基于特殊的血缘关系,遭到歧视,也有上海、四川各地来这里的知青200多人,虽然有过文化颠覆,但对俄侨的身份还是产生怀疑,甚至一度这里被邻村唤作俄罗斯特务村(《中国民族》2005年第7期)。基于这里特殊的环境和人群,随着政府对他们的重视加深,得以孕育了几代俄罗斯后裔的优良民族——中国式的“俄罗斯族”,对音乐爱好的村民袁广荣,为我们展示了村委会赞助给他的电子琴和手风琴,并且告诉我们,村里领导赞成他继续扩大队伍,广收学员,并且还会给他提供更多的乐器。俄罗斯音乐随着移民者的迁移也在中国黑龙江这片土地上广为盛行,当时流行的歌曲《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等等都是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讲脍炙人口的歌曲,对俄罗斯歌曲的执着热爱不次于中国人对音乐会的聆听。20世纪除了革命歌曲、群众歌曲、爱情歌曲还有很多电影歌曲随之传入,例如电影《幸福生活》中《红莓花儿开》、《从前你这样》,电影《志愿者》插曲《岁月飞逝》,电影《忠诚的考验》插曲《莫斯科的灯光》、《你不要忘》等等。俄侨迁移引发的境外文化迁移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一部分,俄罗斯音乐迁移让俄罗斯文化大放异彩,是保持原汁原味的民族特征?还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从原来的河流流向另一条河流,或是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长河流淌,值得我们深思和挖掘。为此笔者秉着探索之心对俄侨音乐文化问题初步探求,希望能对俄罗斯移民音乐的深入研究有所帮助。
注释:
[1]《北方有个小丁子村》p44页《中国民族》2005.7总410期。
[2] 同上。
[3]《千年俄罗斯》俄尤里·谢尔盖耶维奇·里亚布采夫著张冰等译P97页。
[4]《俄罗斯文化史》14页。M·P·泽奇娜等著, 刘文飞苏玲译。
[5] 同上19页。
[6]《俄罗斯民歌珍品集》薛范编译,中国电影出版社P7页。
[7]《俄罗斯民歌珍品集》薛范编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页。
[8]这种体裁长于揭示人的心态、感受和情绪。旋律悠缓流畅、细腻多彩、气息宽广,一个俄语音阶往往蜿蜒起伏的拖腔过度好几个音,仿佛从一个音溢出到另一个音。旋律线,甚至拍子、节奏都随着情绪不断的变化,似乎没有一定之规。多声部的独特曲式结构也是特点之一;速度平稳而舒缓;歌辞中“啊”、“哦”、“哎呀”等感叹词和陈词大量出现以强化歌曲内容的表达。
参考文献:
[1]《千年俄罗斯》尤里·谢尔盖耶维奇·里亚布采夫、张冰、王加兴译.
[2]《俄罗斯民歌精品集》薛范译.
[3]《俄罗斯文化史》刘文飞、苏玲译.
[4]《中国民族》2005年第7期.
[5]《俄罗斯文化史》M·P·泽奇娜等著刘文飞、苏玲译.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