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地方自治思想探究

2008-03-29 03:37
中州学刊 2008年2期
关键词:张謇实业政治

马 珺

摘 要:地方自治是张謇一生的政治理想。张謇认为地方自治的实现,离不开立宪政治的政治保障。地方自治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实业、教育。因为一切政事无财不举,而人的素质提高,根本在教育。张謇地方自治思想有其重实际、求实效的一面,也有强烈的精英主义色彩。但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环境和个人思想的局限,张謇的地方自治最终未能逃脱出个人自治的悲剧。

关键词:张謇;地方自治;实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K2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2—0178—03

一、张謇地方自治思想的产生与演变

甲午战争前,张謇只是一个具有爱国心和某些开明倾向的封建士大夫,甲午战争后,张謇产生实业救国思想,光绪二十六年(1900)以后,才开始实业、教育救国并重。光绪三十一年起,张謇开始使用“地方自治”这一名词。此后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试行议会及地方自治制度,张謇参照天津自治章程,会同教育会、劝学所及商会,开始试办自治。

光绪二十七年清廷颁诏实行新政,张謇开始日益关注政治,他提出了罢议政院与设府县议会的主张,可以说是张謇地方自治、改革专制政体宪政思想的萌芽。光绪二十九年,张謇东游日本,重点考察了日本的教育和实业。回国后更坚定了他推行地方自治的信念,并确立了其宪政思想。他把日本的成功模式总结为“圣王之道+机器之学”。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张謇明确提出了地方自治的主张,并指出地方自治是实行宪政的基础。光绪二十九年至1914年,应该说是张謇政治上比较积极的时期。其对地方自治的理解也不仅仅是实业、教育、慈善等事业,他更希望通过地方自治造就一个法治社会。张謇说:“虽然其地其人既为筹备自治矣,而治其地其人之人必具如何之资格,然后当其可?曰是在知法律。夫未预备自治以前数千年来,人人在专制政体之下,办地方公事者,于法律小有出入,犹得称之曰贤。今值预备时期,不明公法,无以成立自治之机关;不讲民法,无以组织自治之团体;不研究诉讼法,社会何以得安宁?不陶冶习惯法,风俗何以臻良善?”①南通自治模式的产生,就是张謇实施地方自治,创建新型世界的大胆尝试。他首先以工业化为龙头奠定区域经济基础,然后以教育提升区域民众素质,进而以交通水利和慈善公益等事业改善生态和人文环境,从而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全方位发展战略。

1914年以后,由于时局变幻,张謇对实际政治也越来越灰心,甚至厌恶,其地方自治也越来越倾向于地方事业的建设。量己之力,建设地方,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张謇把自己的精力完全倾注在南通的实业、教育、慈善、文化、水利、交通等事业上。但是,如果说张謇完全消极了,其实也未必。与其说张謇前期有一种积极改造世界的思想,那么,这一时期,就是想通过地方事业的建设,化民成俗。

二、张謇的地方自治思想

第一,地方自治是国家富强的基石。近代以来,中国极贫极弱,如何救亡图存,实现国家富强,是每个仁人志士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张謇则是把地方自治当做救亡图存的重要一环。“直接解救人民之痛苦,舍自治岂有他哉?”“地方自治者,在昔成周,皆官治之事。官不亲民,民自视下,而地方之事,乃废不举。”②这也就是说,自治与官制的最大不同,在自治参与精神。只有有了这种自动参与的精神,才能避免人亡政息。

第二,宪政是地方自治的政治保障。张謇认为,地方自治的施行,离不开宪政。张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其一,只有在立宪政体下,人民才有参于政治的合法机会。在专制政体下,“夫政,则国家主之,君相之魁柄。专制未除,士民分不得一言干预”。他还指出,今日之腐败政治就是数千年专制政体所造成。其二,只有在立宪政体下,政治才有政府与社会的划分,才能为人民参政提供一个大的社会舞台。张謇说:“往者中国专制之世,社会与政府分,有政府而无社会……今朝廷既已宣布九年立宪,社会将与政府合,有社会乃有政府。”③张謇认为实业、教育、慈善等都是人们尽力于社会的舞台。其三,只有立宪政治,才能使自治有法可循,有法可依。“盖保全法律之效力,乃可以定民心。”④立宪离不开法律,立法之权在国会,一切政治的运行都有待法律规范,所以张謇认为开国会是一切的关键。张謇说:“夫有国会然后可以举行宪政,无国会则所谓筹备皆空言也……因无国会以编订法律,法规,一切政治无所遵守。”⑤

第三,实业是实现地方自治的基础。

张謇认为,实业是一切政事之基。只有兴实业,教育、公益等自治事业才能得以展开。张謇把兴实业作为地方自治的首务,也是立足于国情。因为当时,中国的老百姓生活困苦已极。如果把各项地方自治事业的经费,都加诸百姓身上,必不会有好的结局。张謇说:“以吾国人民生计之瘠,财之缺乏,与其取之于茫无知识,救死不赡之人民,何如略筹资本,经营榛芜,开辟利源?”⑥基于此观点,张謇先后开办了大生纱厂,资生铁厂,复新面粉厂,翰墨林印书局,大达轮船公司,通海垦牧公司,同仁泰盐业公司等二十一个企业。

第四,教育是实现地方自治的根本手段。首先,张謇认为,开启民智,教育当先。“以为举必先智,其民智必由教育。”⑦张謇认为,国家衰败,是由于人民愚昧无知识。培养人民公德,使人之爱国,需要教育。“国何为而需教育?教育者,其人民知有国而已。”⑧同时,培养人民权利思想,也需要教育。“‘教育未普及,一般人民知识,不足于共和,斯言也,我始而疑,继而疑信半,今益信。如所谓积极主持光大发挥国民应有之主权,遽望诸胸无主宰,尚不知地方自治有何种事业之人民,是庄子所谓‘见弹而求鴞炙,见卵而求时夜也。”⑨其次,地方事业发达,也离不开教育。“要知道教育是诱导人的利器,你们能切切实实的受了良好教育,将来地方上就多了很多的有用人才,拿这些有用的人才来治地方,地方哪有不发达的道理?地方发达了,适如你们自身发达。你们不负培植之恩,就是不负自己。而且一个地方上受教育的人多了,那地方上的风俗就自然而然的变好了。”⑩基于此,光绪二十七年,张謇着手创办了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个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种崭新的办学模式。在促进我国近代新教育产生,弥补近代公立教育不足,节约国家财政,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后,张謇又陆续创办了幼儿园、小学、中学普通教育;又创办了高等学校,如纺织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等;还创办了各类职业学校和聋哑等特种学校。为了加强地方安全和秩序,他还创办了与“地方自治”直接有关联的法政讲习所、巡警教练所、宣讲讲习所、监狱工场、栖良所等,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謇不但非常重视学校教育,也非常重视社会大众的公德培养。公德培养的第一步就是教育人们守秩序。比如,张謇就观剧有人不守秩序一事,对南通人提出忠告:“闻人言,看剧人好言自由,不愿座位之拘束。此则大误。如彼说,必以一人之自由妨碍他人之自由;以不规矩之自由,妨碍有规矩之自由。古今中外以为不可,謇亦确以为不可。謇虽至庸懦,而矫正地方风俗,引为己任,必由细微积至于高大。”(11)张謇希望通过严格主义,矫正风俗,培养良好社会公德,进而达到改良社会之目的。

三、张謇地方自治思想之评价

张謇利用清末民初国家权威衰微不振,政治体制全面土崩瓦解,中央政权无暇顾及地方社会的二三十年的时间空隙里,“遁居江海,自营己事”,充分发挥其个人能量,以地方自治为职志,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南通被时人称为“模范自治县”,与同时期其他人相比,张謇的地方自治思想和自治实践有其显著特色。

首先,注重实际,注重实效。张謇不像一般知识分子那样,只注重观念的鼓动和发表激情洋溢的演说,而是脚踏实地地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南通自治模式的出现就是张謇实践的结果。张謇说:“謇兄弟之愚以为国可亡,而地方自治不可亡;国即弱,而私人志气不可弱……对于世界先进各国,或师其意,或撷其长,量力所能,审时所当,不自小而馁,不自大而夸……计自强,求自治。”(12)由此可见,张謇办地方自治不盲目攀比,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为抽象原则所限制。张謇以实业和教育,而不是民权养成作为地方自治的重要内容,就是重实际,求实效思想的具体体现。

其次,张謇地方自治思想中,有强烈的精英主义色彩。作为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沉淀的封建专制国家,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无疑是非常艰难的。这种艰难势必制约着中国现代化不可能由封建王朝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在全国范围内同时启动,它只可能由最先具有现代化的少数地主精英在少数地区最先发动。也许民众的参与是其最后理想,但在当时张謇认为立宪或地方自治,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为士绅提供参与政治、参与地方事业的机会。其在《变法平议》中主张开府县议会时就说:“而或以为民智之未开,议必踳驳而不能合,不知正以议会开民智。选举之人,被选举之人,必绅士也。绅士虽不尽晓,而有文告以谕之,权限以示之,势必与蚩蚩者有间。自兹以往,释民教之争,筹学堂、警察、农工商业之公司,通上下之情,使人憬燃动君民休戚相关之感,不以此乎?”(13)在张謇看来,这种精英主义与提高人民素质之间并无矛盾。“求知识程度之划一者,为多数国民言之,其收效在于二十年后之教育;求知识程度较高者,为少数国民言之,其发端在于现在之政治者。”(14)

最后,张謇的地方自治,以兴办地方事业为主,且主要是以一个人的力量,不免有一人自治之讥。他的自治理想与实践,最终也未能超越南通地域。张謇曾不无自得地说:“南通各种文化事业,自由私人经营,决不仰给于政府,亦不募捐他处,更不受军阀之牵制。”(15)但是,既不求助于政府,也不求助于社会,难免就会少了民众的主动参与,有人亡政息之虞。之所以造成个人自治的局面,除了张謇的精英主义思想外,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是重要原因。19世纪末期的中国,国家权威极度衰微,人民生活极度贫困。更何况传统的中国又是一个具有“天下理念”而没有“国家理念”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很难产生民族精神。所以胡适称张謇为“最伟大的失败的英雄”(16)。

“在中国早期现代化和地方自治的历程中,近代资产阶级尚处于生命发育的襁褓时期,作为中国传统精英阶层的绅士以其固有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感,肩负起新时代的重托,充当了启动中国现代化的动力群体是势所必然的;‘以绅权孕育民权,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过渡时期社会阶级结构演化的必然现象。梁启超‘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的主张,即在某种意义上预言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必经的一个历史阶段。20世纪初年张謇主导下的南通地方自治无疑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17)

ぷ⑹酮

①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第2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27页。

②③⑦⑧⑩(15)(11)(12)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第4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67、74、468、83、174、467、459、206页。

④⑤⑥⑨(13)(14)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第1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47、145、117、575、53、147页。

(16)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张季直先生传》,中华书局,1928年,第4页。

(17)王奇生:《张謇与南通地方自治模式——兼论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的调适》,《苏东学刊》2001年第1期。

责任编辑:何 参

猜你喜欢
张謇实业政治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论张謇的日本观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心无旁骛做实业 扶贫助困为人民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实业为何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