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008-03-29 03:37姜大为
中州学刊 2008年2期
关键词:国际关系

姜大为

摘 要: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建设和谐世界有进一步的重要论述,使构建和谐世界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新发展和全球战略的核心内涵。和谐世界理念继承了古今中外的和谐思想;和谐世界理论的产生顺应了时代主题和世界发展的大势;和谐世界的内容可概括为持久和平、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是一项长期而浩大的世界工程。

关键词:和谐世界;十七大报告;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2—0001—05

一、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和谐世界理论的基本内容

2005年4月22日,雅加达亚非峰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2005年7月1日中俄签署的《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中,和谐世界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演讲,第一次向全世界阐释了和谐世界的丰富内容,得到与会各国的热烈欢迎。

和谐世界理论提出至今三年的时间里,随着我国全方位外交的展开,国家领导人在许多外交场合多次提出“双边和谐”、“地区和谐”、“和谐亚洲”、“和谐世界”等积极倡议,不断地丰富了和谐世界理论的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和谐世界理论的基本内容以一言而蔽之,可概括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八个字。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对和谐世界的基本内容作了概括性的表述,即中国倡议的和谐世界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①。根据胡锦涛同志的讲话,2005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指出:“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②这一论述不仅体现了和谐世界中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精神,也涵盖了和谐世界内容的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多个层面,即民主的政治、和睦的安全、公正的合作、包容的文化。十七大报告进一步丰富了和谐世界的理论,除了以往提到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方面构建和谐世界以外,还第一次提出从环保方面构建和谐世界的精辟论述,使和谐世界理论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十七大报告对和谐世界理论作了进一步概述,指出:“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③

(二)和谐世界理论是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继承和最新发展

自建国以来至今半个多世纪,中国在始终不渝地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幻,对中国的外交策略也进行了适时调整。这个调整大致以10年为一个周期: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边倒”,倒向苏联,联苏反美;到20世纪60年代的“两个拳头出击”,既反美又反苏;到20世纪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联美反苏;到20世纪80年代的不结盟;到20世纪90年代的全方位外交。中国外交50多年的变化,大致可以从改革开放前后划分为两个不同阶段,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代主题。改革开放以前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当时我们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维护和平,防止战争,准备打仗,推进革命。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同志适时地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新的时代主题后,中国的外交政策依此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从划分敌友外交到全方位外交;从结盟外交到不结盟外交;从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的革命外交,到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务实外交。这些变化为和谐世界理论产生,做了很好的现实政策准备。

和谐世界理论,不仅是对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一贯继承,更是改革开放后外交政策重大调整的集中体现,是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的现实概括,标志着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型。这种转型可概括为:从斗争哲学到合作、共处哲学;从唯意识形态到超越意识形态;从现有国际秩序的批判者到有保留的认同者和重要的影响者;从仅仅强调自己的特殊性到认同整个人类生活的共同性。和谐世界理论是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晶。

(三)和谐世界理论是一种新的世界治理观

和谐世界理论应视为中国版的全球治理理论。

和谐世界并不是人们常讲的共产主义世界大同的那种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是中国对当前国际社会现实状态的一种认识和把握,它承认当前世界差异共存、包容多样、和睦相处的状态,试图找出各国利益的共同结合点,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国际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有机统一。和谐世界,不是要用我们的治理观挑战和废止现有公认的国际秩序。现有的国际机制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中国是国际事务中的后来者,对既有的国际秩序不能全盘否定。中国应该积极参与现有的国际秩序,在各国充分参与民主协商的基础上,从内部不断完善它,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和谐世界理论是与西方不同的世界治理观。西方国家有他们自己的一套世界治理理论,甚至叫“和谐理论”。西方治理世界的“和谐理论”,是以霸权为基础,以西方大国强权形成的国际机制为依据的。英国人爱德华•卡尔所著《二十年危机》一书中,毫不隐瞒地宣扬霸权稳定论。认为“国际秩序和新的国际利益和谐,只能建立在一个上升大国的基础之上”④。美国人罗伯特•吉尔平著《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一书,大谈霸权稳定论,认为世界政治中的秩序是由一个主导国家创立的。国际机制作为国际秩序的要素,一般要依赖霸权国家的存在。⑤“霸权稳定论”所宣扬的,无非是有了霸权才有世界治理,才能世界和谐。在此种理论指导下,美国的世界治理观必然是用霸权推行单边主义,用霸权向世界强制推行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布什政府在对外政策上接二连三遭到失败,在阿富汗、伊拉克的军事失利,在伊朗核扩散问题的碰壁,在国际反恐中的被动,表明了以霸权理论推行的世界治理观的破产。2007年可视为美国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走向衰落的一年。相比之下,我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论更得人心。诚然,我们并不要以和谐世界一统天下,但世界人民对两种治理观的比较是在所难免的。用我们和谐世界倡导的和平、民主、发展、合作、共赢对比美国强权推行的民主、自由、人权;用我们提倡的多边主义,对比美国的单边主义先发制人;用我们的文明包容,对比美国的“文明冲突”,两种不同治理观的是非优劣昭然若揭。

二、和谐世界理论产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为和谐世界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时代条件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替代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第一个特征就是世界和平。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是可以实现的。维护和平、反对战争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尽管世界上还有核扩散、核竞赛,但核均势却也起到了遏制核大战爆发的作用。尽管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仍然存在,但局部战争尚不会引起世界大战,改变不了世界处于相对和平这一总的趋势。世界和平的有利环境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首要条件。试问,如果像上个世纪那样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场冷战,在战争环境下何谈构建和谐世界。

和平与发展时代第二个特征是共同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⑥报告论述了和平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相互作用,把促进共同发展提高到与维护世界和平相统一的高度,表明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时代前提。

不可否认,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在国际形势总体稳定的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⑦。这些重重矛盾和种种不和谐状况,要求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应对,携手努力,用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的大策略加以解决。

所以,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不仅是对世界和平发展主旋律的回应,也是解决国际关系失序、国际制度缺失和国际行为失范的妙方良策。

(二)当今国际大势的四种趋向催促和谐世界理论产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文明多样化已是客观的发展趋势,和谐世界的构建顺应了这四种趋势的要求。

1.经济全球化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现实可能。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它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一,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发展,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全球化把世界连结为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人们转变思维,促使人们考虑人类的共同使命。全球化时代,地球上越来越多的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全球性问题,需要人们用和平、发展、合作、和谐、共赢的新思维加以解决。第二,经济全球化增强了国家间相互依存的意识和认同感,以和平取代战争,以合作取代纷争,谋求互利共赢。各国在全球化网络中,和谐共处意识逐步得到强化。第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经济运行和金融风险加大,发展中国家被边缘化,南北差距拉大等,只有通过共建和谐世界的办法,才有望得以解决。第四,我们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用构建和谐世界的办法参与并适应经济全球化,而不是反对经济全球化。在各国充分参与和民主协商基础上,推动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2.政治格局多极化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优异环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是国际关系的大势所趋,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冷战结束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瓦解,出现了从“一超多强”的过渡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化的局面。美国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妄图单极称霸世界已不可能,无论经济上的单极主宰或政治格局中的单极主导世界都是行不通的。在当今多元化的国际社会中,推动世界多极化,反对单边主义已是绝大多数国家的愿望。多极化格局有利于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有利于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安全、繁荣的世界新秩序的追求,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政治格局多极化,首先是大国力量结构处于比较均衡的状态。我们主张积极发展与大国和集团之间的关系,积极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广交朋友,加强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在民主协商基础上妥善解决分歧,寻求和扩大利益的汇合点,争取实现各主要大国和集团之间力量的大致均衡,以促进多极化的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较好的环境。

3.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的实施。国际关系民主化,即是以统治和服从为特征的强权型国际关系,向以独立自主、平等参与、互利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型国际关系转化。它要求各国内部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各国应互相尊重,平等协商,任何国家都不能违犯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本准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坚持从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出发,在沟通中增加了解,在了解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民主化本身就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际关系民主化越发展,越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4.世界文明多样化要求构建和谐世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世界文明多样化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价值观念的不同,世界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国人民都有自主选择某种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各种文明应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和谐相处、相得益彰。各种文明之间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应像西方国家那样将自己的文明看成“普世文明”,而视其他文明皆为落后文明,宣扬“文明冲突论”,用强力向世界推行自己的民主、自由、人权。中国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体现了对各种文明包容的精神。十七大报告提出,构建和谐世界,各种文明应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尊重世界多样性。

(三)国内建设和谐社会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

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党向来重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出发分析形势,制定方针政策。在2006年8月中央举行的外事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内建设和谐社会、国际上建设和谐世界,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国内和谐社会建设好了,本身就是对构建和谐世界的贡献。国内和谐社会建设好了,才能有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同样,和谐世界营造的国际和平环境,对国内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我们注意到建设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世界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在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三、构建和谐世界是一项浩大的世界工程

和谐世界是由中国倡导的符合人类利益的崇高目标,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与欢迎,连西方媒体也不乏赞许之词。美国《侨报》指出,和谐世界理论根植于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积淀,它讲求国家之间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和谋求共同发展。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和谐思想符合中华文化中的道德仁义追求,具有广泛的感召力。《印度教徒报》报道,中国的和谐世界理念在世界上赢得了广泛朋友,中国成功地消除了人们的惧怕心理。⑧

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联合国宪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思想,构建和谐世界

联合国是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后,为避免人类再遭战争涂炭才成立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宪章》及各项宗旨和规则,反映了各国人民要求和平、消除战争威胁、建立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崇高理想,符合和平、发展、合作的历史潮流,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联合国章程的宗旨和原则是一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载入中国同百余个国家共同签署的正式国际文件中,成为世界公认的国际行为准则。我们应该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提高联合国的效率,推进联合国的改革,使发展中国家有更多机会参与联合国的决策,使联合国宪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构建和谐世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构建和谐世界应找准“三个点”,做到“四坚持”

要找准构建和谐世界的共鸣点、立足点、共同利益的结合点。共鸣点是,让世界人民充分了解中国文化中深远悠久的和谐思想,充分展现中国的软实力,并注意融合世界各国崇尚的良好和谐理念,形成世界各国人民共同遵循的“和谐理念”的共鸣。立足点是指构建和谐世界要先立足于国内,做好国内自己的事情,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共同利益结合点是指构建和谐世界,目的在于寻求和认同各国共同利益的结合点,加强合作,实现共赢。找准、找好、拓展各国共同利益的结合点,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环节。

构建和谐世界,需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四个坚持”表明,构建和谐世界是一项极其丰富全面的总体工程。

(三)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布局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1.大国和谐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大国关系不仅决定着国际关系的走向,也决定着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世界各大国均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虽然中国与有些大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各有不同,政治分歧、贸易摩擦、意识形态的纷争时有发生,但从总体上讲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加深,对话、交流、合作在不断加强。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我们将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⑨

2.周边和谐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首选。中国是世界上周边情况最复杂的国家,陆地上有十五国接壤,海上有六国相邻。中国第三代领导人适时地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政策,使中国的睦邻外交取得了明显成效,友好合作的地缘关系得到加强,边界问题逐一得到解决。目前中国的周边环境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构建周边和谐地区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首选,上海合作组织已将建立和谐亚洲作为各成员国的合作共识。

3.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和谐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胡锦涛同志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论述多是发表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活动中。中国不断扩大南南合作,参加了亚非拉不少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上海合作组织中,中国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对非洲及一切发展中国家真诚无私的援助,随着中国的国力增强而不断增加。这一切彰显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共建和谐世界的辉煌成就。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将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⑩

4.多边外交是构建和谐世界的舞台。多边外交是与中国坚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相一致的。多边外交从内容上讲包括经济、政治、军事、安全、文化、环保等多个层面的外交活动;从地域上讲包罗世界六大洲的大小国家和地区;从外交实施者讲,包括政府外交、元首外交、政党外交、民间外交等。

多边外交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建设和谐世界这样一个浩大的总体工程,只有在多边外交的平台上才能充分实现。

ぷ⑹酮

①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

②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新华网,2005年12月22日。

③⑥⑦⑨⑩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5、44、45、47、47页。

④[英]爱德华•卡尔:《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秦亚青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213页。

⑤[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武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45页。

⑧转引自中共中央理论局编:《2007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99页。

责任编辑:浩 淼

猜你喜欢
国际关系
以全局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的均势思想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宗教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浅议英联邦诸王国的主权沿革
担和平崛起大国形象,建和平稳定中日关系
新媒体视野下国际关系治理
国际化管理和国际化人才关系的探讨
论周恩来总理的国际关系思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