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拓展

2008-03-29 03:37巴志鹏
中州学刊 2008年2期
关键词:战略思想特色科学

巴志鹏

摘 要:2003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我国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随着其内涵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成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将其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顺应时代潮流、世界发展大势,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关键词: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2—0013—03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拓展

(一)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形成和确立

2003年上半年,我国一些地区爆发了“非典”疫情。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抗击“非典”,取得了重大胜利,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认真反思我国非典疫情发生的深刻教训,指出:“从长远发展看,要进一步研究并切实抓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工作、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加强宣传舆论工作、狠抓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增强对外开放条件下做好工作的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工作等9个方面的工作。”①在这篇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基于对我国经验教训的深刻认识,提出了一个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完整提出做了铺垫。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②的五个“统筹”,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数量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如果单纯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③这里,胡锦涛总书记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全新的发展理念。

胡锦涛总书记的这篇讲话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正式形成和确立。

(二)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

早在2004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过深刻阐释,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④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讲话和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了进一步拓展:科学发展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十一个统筹”;科学发展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科学发展就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共同提高。对胡锦涛总书记“6•25”讲话和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若干论断我们可以作以下解读: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だ砺厶逑档闹匾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⑤十七大政治报告的这段论述,是在党的文献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正确思想遗产的基础上,在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到改革、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其关于发展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齐抓;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坚持非均衡的发展战略,提出“两个大局”;强调保持稳定与和平的发展环境;认为发展是硬道理,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邓小平的发展观,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发展与执政联系起来,拓展了对发展内涵的认识。这主要体现在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将政治文明纳入发展目标和确立可持续发展、尊重和保护人权、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现代发展理念等方面。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科学分析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最新成果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从多方面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最新成果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这些理论创新的成果主要是:其一,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其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四,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其五,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六,提出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重大战略思想;其七,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等重大战略思想;其八,提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大战略思想;其九,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十,提出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文明”的战略思想,等等。在这些战略思想中,科学发展观起着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作用,其他战略思想都是围绕“科学发展”这个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均可为“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所涵盖。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外交、国防和党建等各个方面,自觉地把握和能动地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⑥的特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し⒄沟闹匾指导方针

(一)科学发展观顺应时代潮流、世界发展大势

人类社会现代意义上的发展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在发展问题研究的初期,发展观具有明显的物质主义倾向,表现为把发展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又将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许多国家出现了经济高增长下的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表现为“无发展的增长”。这种情况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反思发展的真正意义。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思想。后来,循环经济作为生态经济的集中表达,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70年代以后,人们对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即增长不等于发展。如法国学者弗朗索瓦•佩鲁所写的《新发展观》一书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政治文明、科技进步、社会转型、生态平衡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并强调要致力于促进人的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发展的尺度和目的。

发展观演变过程中最大的进步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联合国在20世纪最后十年提出了“人类发展”的概念,强调人类发展的目标就是为人创造一个能享受长寿、健康和有尊严生活的充满活力的环境,因此,必须把人置于一切问题的中心地位。

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在当今世界上对传统发展观进行深刻反思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二)科学发展观符合当代中国国情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⑦

第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多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所加剧的。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及十七大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建立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等,然而这些好的做法却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有所削弱。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一些新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相对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2003年“非典”疫情的突袭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历史的经验教训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第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开辟新的发展思路、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许多社会发展问题,如科技进步、教育发展、环境治理、生态改善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小康,国家的财力和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长,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6694亿元,而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20万亿元。经济发展到目前这种水平,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解决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因此,适应新阶段发展的新要求,开辟发展的新思路,拓展发展的新空间,也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共的执政理念实现了一个飞跃。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实施,已经并且必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将引领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ぷ⑹酮

①《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03年7月29日。

②③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465、484、850页。

⑤⑦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ぴ鹑伪嗉:思 齐

猜你喜欢
战略思想特色科学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科学拔牙
论蒋百里的国防战略思想
衰落的科学
清康熙帝的大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