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民权政治思想述评

2008-03-22 01:24王华涛张自谦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8年1期
关键词:思想内涵孙中山

王华涛 杨 博 张自谦

【摘要】文章探讨了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形成过程,从民权主义的初步形成到逐步深化,最后达到了历史应有的高度——新三民主义,揭示了其内涵及精华之处。

【关键词】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内涵

【中图分类号】 K2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8)02-0108-02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揭开民权旗帜并为之终生奋斗的,首推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民权主义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不断将自己理论推向前进。在今天看来,虽然其理论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但其闪光之处分别对近代中国及当代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一、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

民权主义作为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其自身有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论述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形成过程,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民权主义的初步形成

在《民报》发刊词中, 孙中山首次举起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旗帜,并明确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民主思想归结为“民权主义”。

1906 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详细规划了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首先,采用“国民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其次,在推倒旧政权之后,保障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和议员都由国民公举;再次,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保障民主共和政体的合法权威;最后,民主政体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分为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和宪法之治三个时期。他主张未来中国的宪法采取五权分立的原则,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五权分立。这样,就初步规定了实现民权的方法、步骤和制度保障,民权主义初成体系。民权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革命派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民权主义的深化

二次革命血的教训使孙中山认识到民权主义并未实现,随后更是上演了袁世凯改称“洪宪帝制”,张勋、段祺瑞逼宫的历史丑剧。但此时,孙中山并没有放弃民主共和方案。1920年11月,在修正的《中国国民党总章》中,他提出“本党以三民主义为宗旨,以创立五权宪法为目的”,“五权宪法”被视为治国的根本大法。地方自治是孙中山这一时期集中阐发的理论。他将地方自治看做是中华民国建国的基础,是实现真正民主政治的重要保证。在《中华革命党总章》中,孙中山把建设民主政治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

孙中山对“五权宪法”、“地方自治”、“革命程序”的阐述,使民主共和国方案更加具体。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鉴于西方代议制的缺陷,把始于瑞士的创制权、复决权、罢免权作为对代议制即“间接民权”的补充,从而提出了“直接民权”的思想。“直接民权”即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从反袁到护法这段时期,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得以深化。

(三)民权主义的新发展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这一切都使孙中山受到很大触动,他认为要想真正改造中国,非使全国人民觉悟提高不可。

1923年元旦,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发出“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的呼号,标志着孙中山“扶助农工”政策开始形成。对欧美现行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虚伪本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孙中山看到代议制已成民权之弩末,因此中国要建成一个全民政治的国家。1923年以后,以国民党一大宣言为主要标志,民权主义融入了崭新时代内容,推出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

二、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主要内涵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刻的历史启示。

1980年代以后,虽然仍有不少学者以“新”、“旧”截然划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与海内外学术交往的增多,部分学者开始淡化此类提法,试图重新梳理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线索。

大多数学者认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内容广泛,论述精辟,“从‘全民政治、自由、平等、博爱等基本政治价值观到权能分立、五权宪法等具体的政治设计,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民权政治思想体系”。也有个别学者认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并不十分丰富,指出:“民权,即人民的权利,包括公权与私权两个方面。公权即人民的参政权,私权即人民个人的平等、自由等基本人权。”“民权主义的内涵究竟何如,人民的权利除了依《革命方略》所说‘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四万万人一切平等,国民之权利义务无有贵贱之分,贫富之别,轻重厚薄,无不稍均之外,还应包括哪些内容,孙中山的正面阐述却不多,尤其在民权中的私权即人民的平等、自由等基本人权等方面谈论得很少”。

有的学者以辛亥革命为界来考察,认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在辛亥革命前是“以建立民国为核心内容,注重于民主政治的制度设计层面”;辛亥革命后,“他仍密切注视西方民主政治的最新发展,不断吸取新的政治学说与制度来补充和完善他对民国政治制度的设计”,“把民主的基本价值观念与民主政治文化的建设纳入他的视野之中”。有的学者则把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分为比较抽象的理论和比较具体的政体方案两部分,认为平等观与自由观是民权理论的基石,“五权宪法”是完美的民主共和国政体方案,民权主义的国体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还有学者把孙中山围绕着“民主政治”的政体设计归结为“革命程序论”、“政党和政党政治论”、“权能区分论”、“地方自治论”、“全民政治论”、和“五权宪法论”等几部分。

三、对孙中山民权思想的评析

孙中山民权思想的提出和实践,不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当代政治体制建设也有借鉴意义。

孙中山提倡的民权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自由、平等、博爱,主张“全民参政”、“主权在民”,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社会各阶层所普遍接受。他能从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寻找诸如“民为邦本”、“天下为公”等理论依据,又能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精髓中获得人权、自由平等等思想武器。前者足以引起国人的认同和共鸣,后者更是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要害,唤醒国人的民主民权意识和政治参与性。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先进的中国人奋起反抗,追求民权,最终推翻了封建帝制,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这也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孙中山“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积极引进欧美式的民主政治,并对其进行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理论和实践,开创了正确对待西方政治文化的学习态度,“必须使我们的国家对欧洲文明采取开放态度”。当代中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而推进政治民主化仍是改革开放的重要课题。虽然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革,孙中山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构想不一定完全适合当今社会的需要,但其思想——人民行使权力,人民掌握政权,对消除社会存在的特权思想、官僚主义和腐败之风,仍具有深刻启示作用。

但总的来说,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受到阶级和历史的限制,其弊端和局限性还是很明显的,带有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色彩。

孙中山的民权理念,基本上是以西方的民主思想为其价值内核,它与中国深厚的专制传统和封建意识,在社会思想的核心价值上,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其民权主义要想真正在中国落地生根,结出理想的果实,必须要能适应和克服它所面临的一些基本难题。这就不仅要求政治革命家本人具有较高的民主素质,而且要求有较高程度的民众认同与社会响应,而当时的中国却并不具备这一条件。

现实是:民初政治人物对民主思想的个体认知和实践能力,都存在着严重的欠缺;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中国小农处于分散状态,缺乏自我组织能力和解放能力;在缺乏民主意识的政治文化土壤中,近代的政治家即便具有较高的民主素质,他们面对犹如“一片散沙”般、仍带有浓厚小农意识的广大民众却只能显得曲高和寡,似乎除了借助于家长似的权威主义之外,别无选择。种种因素,导致了孙中山民权思想之困境,比如,直接民主倾向。他认为:“现在是民国,是以民为主的,国家的大事人人都可以过问。这就是把国家变成大公司,人人都是这个公司的股东,公司内无论什么事,大家都有权去管理。这便是民权主义的精义。”这种直接民主倾向,使得他轻视西方的代议政体。他说:“间接民权就是代议政体,用代议士去管理政府,人民不能直接去管理政府。要人民能够直接管理政府,才叫做全民政治。全民政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前讲过了的,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孙中山憧憬人人参政的局面,至少在他有生之年是无法兑现的。由此,我们不难窥见时代条件、文化传统与民众素质对思想家所起到的难以逾越的制约作用。这些困境, 凝聚着近代中国错综复杂的时代矛盾和文化冲突, 也折射出了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总之,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他所传递给我们的自强不息、追求民权的精神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并作进一步研究,让其合理的部分为我国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服务。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孙中山选集[C].人民出版社,1981.

[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

[3]秦国民.论孙中山的民权政治思想[J].洛阳工学院学报,2001,(4).

[4]郭世佑.孙中山的民权理念与辛亥革命[J].学术月刊,2001,(9).

[5]贺跃夫.关于孙中山民主观的再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6]郑宪.浅谈孙中山的民权思想[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2).

[7]张磊.孙中山思想研究述评——大陆学者四十年来实绩综览[J].广东社会科学,1991,(3).

[8]王金吾,李子文.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M]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38).

[9]王人博.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M].法律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王华涛(1986-),男,河北清河人,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杨博(1988-),男,山东临清人,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中国政府与政治;张自谦(1986-),男,河北南和人,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思想内涵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孙中山新探》序言
孙中山的绰号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