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渗透人文思想的新尝试

2008-02-09 08:47林自敏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3期
关键词:个性体验语文教学

林自敏

【摘 要】语文课程教学应渗透人文思想。这就要求学生懂得体验,关注生命和个体,具有独立的个性,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人文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思想;个性;生命;体验

春秋时期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的“仁说”,实际上已经注入重视人道的思想,“仁”的主要意义是“爱人”(《论语·颜渊》),重视人的地位与作用,要把人作为人来对待,重视人与社会的建构,如君臣、父子关系等,并以此作为自己和学生人格修养的最高准则。因此,他的许多生活理念和教育理论对当今中学师生仍有借鉴作用。人文思想真正形成一股思潮,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在此基础上崇尚科学,坚持真理的精神对现代青少年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体现在教育上,即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人文思想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也在语文课上渗透人文思想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让学生积极体验

我们早已习惯了从字、词、句子、篇章对文章进行分析,也习惯了从情节、结构、线索到人物、环境、主题,把一篇文章进行“生理解剖”,结果,反而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变成了学习的机器,没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没有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一篇美文佳作,与其由老师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把创造的空间还给学生,因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况且,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因人而异,是不能统一的。如果语文教师硬要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这无异于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普通教师按部就班分析课文,超级教师则努力做孩子的平行线。因此,教师应与学生一道去领悟作品的神,去探悟作品的美。如上《黄河颂》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与学生一起倾听《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波涛澎湃,让未见过黄河的同学们由着性子去想象、去补充,跟学生一起做一次美好心灵的远游。再反复吟诵,配乐朗诵,与学生品读,而后让学生自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再如上《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课文,听听《命运交响曲》,体验贝多芬那“扼住命运咽喉”的力量,使学生有个情感底蕴,这样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鲁迅先生说过,教师进行的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我想,教师呕心沥血的讲解终究也是为了让学生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产生共鸣。

教师必须善于营造逼真、优美、愉快的、有利于体验的氛围,善于进行情感渲染。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就是说,文思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灵感,开通学生的思路,就一定要有强烈的人文资源意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人文资源。学生的思想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往往藏某种情趣于胸中,当他们置身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时,就会勾起情思。其实,东升的红日,满天的朝霞,秋天的田野,幽美的贤良祠,泛涟漪的池塘……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带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去体验生活,去领略作品的美感,获得情感的愉悦。我们可以改编《皇帝的新装》,自演《威尼斯商人》,观赏电影《音乐之声》,也不妨到《山中访友》,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神交。这样,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

二、让学生关注生命和个体

初中语文课本的文章,很多与生命意识、人生体验有关,体现了教材的人文主义思想。如《安塞腰鼓》、《生命生命》、《谈生命》、《热爱生命》、《紫藤萝瀑布》、《珍珠岛》、《斑羚飞渡》、《敬畏自然》等,它们都能引发人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人对自然、生命的神秘本质的追求,这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有巨大的影响。植物现象给人以震撼,动物生命给人以思考,声音对人生有启迪,崎岖的境界愈能使人生增添壮美的趣味。在自然界中,一草一木,一鸟一兽,行云流水,日月星辰……种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的,都可能和我们人类的生命息息相通,一次偶然的相遇,它就和你产生了共鸣,让你热泪盈眶,心潮澎湃,甚至能启发你的灵感,让你恍然大悟,更加珍爱生命。

可是现在许多中学生有一颗严重贫血的“心”:他们自私冷漠,生命意识淡薄,人道主义缺失。我上《社戏》这篇课文,当我读到“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以及“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时候,学生们都哄堂大笑,觉得阿发太傻,他怎能偷自家的豆呢?上《珍珠鸟》的时候,有些学生竟然说:“我不喜欢鸟,特别是那些丑的、伤残的,我就把它杀死或扔掉。”我就告诉他们,应多一些不忍之心,生命与个体存在我们这个世界,有着与人类一样的快乐与痛苦,是一样平等而又美丽的生命,延伸开来,不仅人与动植物,人与人之间也应该互相信赖、互相支持。为此,我开设了“把动物当人看”、“师生同心做文做人”等专题作文课,让学生在提高作文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丰富思想,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素质,还建议学生如有心理问题立即向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询问,寻求心灵的解脱,爱惜生命和个体。试想,一个学生对提供人类生存环境的动植物无情,对给予自己无限温暖的父母朋友感情淡漠或泯灭,甚至连自己都不爱,怎谈得上对朋友尽诚,对家庭尽责,对祖国尽忠呢?因此,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

三、让学生具有独立意识,张扬个性

所谓“独立”,就是不要别人的帮助,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面对刚刚小学毕业进入初中的学生,我就要求他们抛弃小学阶段学习等、靠、要的思想,树立独立学习的意识。我要求语文学习自己操办、自主预习、独立阅读,作文材料自己慢慢积累,题目靠自己用心拟定,中心靠自己斟酌确定,日记自己写等等。开辟了一块学习园地,让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解题,不要管别人的监督与否,如有不妥,教师再做适当点拨。我还特别注意让学生逐渐学会整体把握阶段性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领悟和自我调整,让学生真实地表达独特的感受。

“教也,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之,亦学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准绳,而应创造宽松、宽容、民主的教学氛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让学生的个性飞扬。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为此,我潜心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自读课与讲读课没有什么教法上的差异,其实,这类自读课正给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天地,我主要用竞赛法、复述法、朗读法、自教法等,几种方法既可独立运用,又可交叉运用,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兴趣。目标是要让学生在独立准备的情况下,嘴巴动起来,脑子想出来,双手巧起来。

四、让考试也体现人文思想

历年来,有关语文考试改革的呼声一直没有中断。其实,考试题目的语言若是具有亲和力,平等对待学生,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情感的对话,有利于减轻学生考试时的压力,使学生紧张的情绪放松,心情愉悦,从而激活思维。这点,可以在占考试分值比例最高的作文题上做尝试。如以“体验”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提示和要求中这样写:“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实情感”,“不要忘了拟一个题目”,“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最好不要少于500字”。“大胆”、“不要忘了”、“最好不要”等语句,极富人性化,亲切平和,改变了以往充满着“必须、应该、不得”等词语的生硬、冷漠的面孔。还有,多题任选的出题方式不仅降低了考试的偶然性,注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利于发挥学生的水平。此外,阅读材料可以从内容上滋养、精神上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选材不一定要名家名作,但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例如,可以出这样的阅读题目:“你最欣赏本文的哪一点?”“你觉得本文有哪些东西让你受到启发?”等。答案意在肯定考生的每一个亮点,这同样表现出了人文关怀。

总之,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学生懂得体验,关注生命和个体,具有独立的个性,也要求教师在试题中体现人文性。虽然,我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人文思想只是在尝试阶段,还有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探讨、学习,但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让我们把课堂当作审美活动的场所,一起感受人文带给我们的美感吧!

猜你喜欢
个性体验语文教学
语言表达重“个性”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