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2008-01-21 08:27
总裁 2008年9期
关键词:西部转移劳动力

王 月

摘要: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现阶段中东部农村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而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村基本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而且中国决大部分贫困人口集中于西部民族地区。所以,研究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村、农民发展更现实意义,本文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为指导,系统分析了影响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诸多因素,为实现西部地区劳动力持续更好的转移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西部;劳动力;转移;因素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和研究的问题

从世界现代化发展经验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世界各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伴生的现象,这一课题早已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的关注。托达罗的城市人口理论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

托达罗认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预期收入差异是劳动力由农村迁入城市的根本原因,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类性质不同的部门构成的,一是由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以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二是采用现代生产方式的现代工业部门,他认为在传统的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边际生产成本接近或等于零的劳动力,现代生产部门在高于农业部门维持生计的很低的固定工资水平下,就可得到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国内也有一些研究人员利用不同地区农村或农户抽样调查资料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或农户家庭时间配置决策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高国力的经济区域不平衡发展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蔡防的相对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杜鹰等人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资源缺乏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的一个主要因素。

2西部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

至2006年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我国西部12省区市共有农村就业人员15394万人,西部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现状,西部地区外出务工劳动力2833万人,增加182万人,增长6.9%。可见,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呈平稳增长,并且增速超过中、东部地区。但相当于其庞大的富余劳动力数量以及较高的人口增长率,这些外出打工就业的劳动力并未能改变西部农村的就业结构,农村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农村就业中的比重依然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我们从几个方面的来分析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2.1西部农村人均收入与劳动力转移

农业是民族地区的生存产业和基础产业;农业几乎囊括了全部的劳动力,同时,西部地区也是我国贫困度最深、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情况最为复杂的地区。而收入上的差距往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从以下的数据中显示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收入从表1和图1中可以看出,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西部民族八省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明显这说明我国西部大部分农民收入的水平比较低,急需提高,因此,西部劳动力对预期收入的渴望促使了大量的劳动力转移。

2.2受教育因素与劳动力转移

下面我们从一个具体的样本空间来研究欠西部劳动力转移和培训状况对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的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选取西部甘肃省武威市作为具体的样本空间展开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状况的调查。在具体的调查中,我们选取了武威市凉州区的5个乡镇,古浪镇,民勤县、天祝县各3个乡镇,共14个乡镇,在每个乡镇随机抽取二个村民委员会,每个村民委员会在随机选择15~20户有外出劳动力的家庭进行调查,共访问了221户家庭,总共381人,在调查内容方面,我们主要对外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特征和外出劳动力的技能需求培训方面来反映外出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和转移方面的关系。

(1)文化程度特征。

在文化程度的调查中,我们对大学以下文化程度分类较细。根据调查所示,受调查外出农村劳动力群体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分布在初中文化程度、高中中专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分别为60.63%和18.90%通过对文化程度的主要分布与技术结构的分布特征。可以看出在调查群体中,往往因为文化程度低使得其技术主要分布在体力型技术,从而制约了其技术水平的提高的劳动力转移者的素质水平。

(2)农村外出劳动力技能需求与培训。

我们还对外出劳动力岁技术培训的需求做了相关的调查,这主要是针对外出劳动力培训的预期所展开的,调查结果所示,可以看出农民工愿意接受培训的时段主要4周以内,愿意接受培训的培训方式主要为学徒式传授和面试两种方式,所能承担的培训费用为1000元以内,认为影响培训的主要因素是资金不足,希望学习的内容主要为进城务工实用技能,希望通过培训掌握的技术主要为建筑技术、商业经营、烹调技术、培训中认为最需要政府的帮助,通过对需求状况的汇总,大致可以看出农民中在培训的时间、费用、内容等问题上表现得相对短视,在培训方式上受自身文化程度的影响往往愿意接受学徒式的传授方式和面对面的讲授方式;农民工未来预期的从业原景只要是想融合到城市生活中,这是提高农民工收入,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民工的转移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由以上数据我们能看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转移规模有正向相关的关系。个体文化程度越高,教育年限越长,实施转移的可能性就越高,文盲半文盲基本上丧失了转向非农领域的机会,教育之所以会对劳动力的流动行为产生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教育能够为这些劳动力带来更好的收入回报。根据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较低的文化素质最终将会影响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起着重要的推动力。

2.3土地利用因素与劳动力转移

土地资源的非持续利用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的数量及质量的永续性这两个方面,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山地多、平地少,土层较薄、土地肥力较低,坡度较大、地势与气候条件恶劣,降水稀少,大部分为沙漠戈壁所占据,加上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其耕地比重低、牧草地比重较高,而在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劳动力所获得经济收益又与土地的利用率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便引起劳动力在不同地方间的转移,我们例举西部的几个省市来对此进行研究。

西部地区土地利用率的不平衡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产出和耕地能力,同时,就西部民族地区的国土面积而言,属于地广人稀型,但是由于受生态环境限制,适合人类生存的面积并不多。另外,而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特性,决定了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迅速膨胀与有限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农村人均耕地面积过少的问题,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可能缓解,土地资源对农村劳动力的排斥力日益明显。因此,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从农业中剩余出来是必然之势。脱离了土地与农业的劳动力何去何从,外出寻找新的就业出路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3结语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不同方面的因素研究,我们结论如下:收入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因素。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与个体相应的转移效果呈现正相关,个体的文化程度越高,教育年限越长,实施转移的可能性也越高,文自半文育者基本丧失脱离农业的机会。所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须在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和改善农村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发展大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走近域本土化转移之路,这就注定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会改变。

猜你喜欢
西部转移劳动力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逐步提高农民收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转移的法治保障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地区收入差距分析
西部在粟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
基于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模型的西部国际型物流枢纽城市选择问题研究
欧美发达国家人力资本转移变化研究与启示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