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义
当全球气候变暖(核心是减排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核心议题之一后,各国的政治角力就不可避免。在“一超多极”的格局中,欧盟的态度最为积极,英国甚至试图将全球变暖提升到危及国际安全的高度。
全球变暖涉及国际安全,实际上已经不是空谈。西方国家普遍担心,全球变暖带来的干旱、歉收和热带疫病可能使亚洲、拉美、特别是非洲已经摇摇欲坠的政府更加不稳,成为窝藏“基地”和其他恐怖组织的“失败国家”。海平面上升可能使孟加拉和越南等低地国家出现无数难民,给这些国家自身及其邻国造成巨大压力。只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法接受将气候变暖这一成因复杂、责任划分争论不休、但又日益突出的问题托付给安理会这样一个可以作出制裁决议的机构。
中国在减排问题上的积极姿态并不逊于欧盟。中国“十一五”规划制定了2010年前减排14亿吨二氧化碳气体的雄心勃勃的目标。尽管2006年的进展有些让人难堪,但是即便最终只能完成规定目标的一半,中国所减排的温室气体数量也大大超过欧盟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义务。
一则中国外交的理念传统中“天下主义”的成分是很重的,中国外交无论怎样为自己的独特道路辩护,同时都会强调中国要对人类作出贡献的精神诉求。即使是越来越讲国家利益的今天,中国仍然坚持这一点。在减排问题上的积极姿态无疑可以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加分。
其次,中国并未主导国际政治的“决策议题安排”,但出招是加分的,并且给美国造成了压力。对中国而言,通过发展解决问题是一贯坚持的具体主张。但中国外交越来越讲“有所为”,因此中国选择在这个议题上积极作为。至于美国,作为世界现有格局最大的“警察”,任何涉及自然资源的议题,战略利益的考虑总是要放在第一位的。“中国、印度都不承担义务,我们也不承担”的说法,完全可以被视为一种说辞。
诚然,在气候变暖问题上,有责任大者,有责任小者,但“各家自扫门前雪”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前人走过的发展道路,后来者可能还要再走一次。摆脱这个怪圈,改变发展模式,势必要对国际现有政治经济秩序进行改革,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利益重新划分,自然涉及大国怎么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战略利益。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可替代能源(从长远看,这不是个问题,因为人类总能找到可以利用的能源),围绕现有资源的国家冲突模式不消亡,任何减排的国际安排都可能变成双刃剑,像气候变暖带来国际安全问题一样,也可能成为国际冲突的诱因。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就是吸取了欧洲各国为了争夺煤矿等自然资源而大打出手的历史教训而建立起来的,到最后甚至要往消除国家界限的方向发展。但这个道路走得又是何其漫长而曲折。诚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说,对日益减少的资源的竞争,已经削弱了各国解决冲突的能力。在减排问题上,最终考验的是各国的合作精神。
因此,减排只是冰山之一角,底下的世界是什么,还不能说完全清楚。但这也正说明,围绕气候变暖问题的国际谈判机制是必要的。政治家搞什么样的“气候秀”反而不重要。那些攻击在气候问题上最卖力人士之一的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搞骗局的人,忽略了一条:在日益透明化的世界上,最高级的“骗子”是拿真问题来“骗”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国际主流政治议题。
美国的立场也不会一成不变。其公共舆论已经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小布什任期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可能会进行调整。影响很大的普林斯顿计划就认为,在本世纪的未来岁月里,不会有哪一种威胁能够居压倒性优势;相反,会出现的是形形色色、有时甚至是互动的多种挑战所构成的“魔方”。这群美国智囊把全球变暖与核武器、印度和中国崛起、流行性疾病的威胁等并列在一起。
对于把中美关系看成是最重要的大国关系的中国而言,未雨绸缪是必要的。美国对中国改革议程的关注“热情”之高,是众所周知的。一旦美国这个“警察”加入进来,气候变暖议题对中国的影响,也许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