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芬
一、策划缘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来活跃的小学语文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新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流派纷纷涌现。王崧舟、窦桂梅、孫双金、薛法根等各派名师脱颖而出,成为小学语文课改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全国各地的课堂教学展示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和关注,并成为他们揣摩、仿效的范本。然而,高度仿效容易造成盲目崇拜,让语文课堂陷入“跟风”的误区,也容易使部分教师忽视对自己审视语文课堂能力的培养、忽视自己教学思想的生成、忽视对“家常课”的兴趣和打磨。如何研究和学习诸多名家的教学艺术,如何将研习为己所用,可能是基层老师最需要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在“青年教师成长联盟”中策划了以研习名师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沙龙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在观摩分析名师课堂实录与片段中理解与质疑、修矫与丰盈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和行为。这一活动我们起名为:“我心中的语文”———透过开满鲜花的名师课堂。
二、活动策划。
第四阶段:后续研究与展示交流(一个月)
1.要求“联盟成员”思考“我心中的语文”,写一篇论文或随笔。
2.思考“我心中的语文”,设计一堂体现自己语文观的家常课。向本校同行公开,并陈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三、策划意图。
任何名师的成功必有其常人所没有的诀窍与发轫之处。一味地模仿名师的课堂、站在技术层面上演练名师的经典手法,实际上是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肤浅解析,要想以此来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更是缘木求鱼,事倍功半。
为了促进一线教师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审视名师的语文课堂,碰撞、放飞、激发自己对语文课堂的理想,我们策划这次沙龙式的校本教研,主要基于以下三点思考:
1.改革教研。
校本教研,研的是什么?为什么传统的教研缺乏真正推动教师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功效?我们首先要打破以往以听骨干教师、权威教师专题发言为主的常态教研形式,营造一种“开放、民主、争鸣、碰撞”的教研氛围,将教研活动变成一个“长作业”(从前期准备到后续研究,历时数月,争取深入有效)、让教研活动中教师有“活”有“动”(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沙龙研讨中生成观点和问题,并能有参与和发表见解的机会)、让教研活动“动而不散”(通过前期准备与研讨过程中的“任务导引”,紧扣教师的需要和“发展区”)、让教研活动“余音绕梁”(重视后续研究环节,关注教师理念和行为的跟进)。
2.解构表象。
一线教师看课看什么?看整体?看亮点?名师对同一节课的不同设计、最经典的名课名段,其实就是其不同的教学理念和设计的全面体现,这既是名师风格的淋漓展示,换个角度,也是名师风格的局限性的体现。比如同样的《一夜的工作》,有人评价是“华美丰赡”、“精致和谐”,也有人批判是“看上去很美”的课堂,认为是“滋长了语文课矫情、煽情之风”。因此,只有解构“开满鲜花”的名师课堂表象,揣摩名师精彩的课堂操作技术背后的思想和理念,才能不断叩问语文课堂的真谛和原点,让自己的语文教学始终站在以学生生命发展为终极目标的阵地上。这就是“名段赏析”和“实录研读”等思考载体碰撞出的灿烂的思维火花。
3.观点生成。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芦苇,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全部的尊严在于思想。一切研讨和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从而促进行为的跟进和改善。一个有理想的语文教师应该有自己的好课观、优课观,更应该有如何上好“家常课”、“平常课”的责任感、使命感。因此,我们引进“他山有石”中相关专家和人士对名师课堂的不同争鸣和深刻论述(姑且不论是不是完全正确)、我们重温久被推崇的古今教育真理,既是为教师们搭建一个学习名师又反诘名师的平台,更是引导教师的思维不断向教育真理之海漫溯。
只有经得起实践和时间考验的教育教学真理,才能在传承中不断变革、创新和发展,只有在不断学习名师优秀经验的同时不断重温真理、碰撞思维,才能去伪存真,积淀、形成自己的好课观,从而最终改善、提升自己的日常教学、形成有自己风格的语文课堂教学。也许,这正是本次校本教研追寻的目标。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临海市大洋小学)
(本刊下期将继续刊登教师研修活动案例,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