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校教育的直接产品

2007-04-23 16:27潘永庆
人民教育 2007年12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标准课程

潘永庆

学校课程系统是学校教育活动系统的主体,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课程系统进行,因此,建设新型学校必须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没有新型课程体系作载体和支撑,建设新型学校就仅仅是一句空话。

一、学校教育的直接产品应该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有不同的答案。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的直接产品,应该是学校的课程而不应该是学生,学生是课程的消费者。

首先,这种观点与学校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相一致。学校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的课程系统基本要素是课程人员、课程信息和相应的条件。它的主干部分,表现为多种不同类型的动态的课程;各类课程包含一系列动态的科目和活动项目,每一科目或活动项目均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多样化的活动方式组成。这就是说,学校课程是学校作为一个“工厂”直接加工生产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的教职工基本上都参与了学校课程的“生产”过程,比如说学校的文化建设(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实际上是学校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它隐性地、随时随地地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而学生对课程是一个特殊的消费人群,其特殊性就在于:学生是在参与课程“生产”过程中消费课程的,甚至他们自身的经验、情感、品德、能力也都参与到课程的生产中,而且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还会产生新的课程资源。

其次,把课程视作学校教育的直接产品,是基于对学生生命性、主动性的充分尊重。学校“生产”课程,不仅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包括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和方式在内的环境和条件,而且提供了学生发展所必需的营养和必要的组织。学生如何去消费,就需要发挥其主动性和生命性。在同样的课程条件下,多元的学生个体就会有多元的发展,正是基于这一思想,学校课程才成为学生的消费对象。

另外,把课程视为学校教育的直接产品,有利于人们把时间和精力集中于课程,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去片面追求学生的高分数和高升学率,或不择手段地“拉生源”。既然学校的直接产品是课程,那就应该千方百计地去提高产品的质量。这样也有利于引导学校教育评价的导向,使学校教育评价主要关注课程的优劣,而不是升学率之类的指标。

二、学校课程的两个基本形态。

课程的质量和价值,取决于学校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程度以及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的质量和水平。我们认为,要打破学校课程目前的僵局,改变现状,首先应该明确学校课程的基本形态、主要成分和工作策略。事实上,学校课程应该区分为“校本化”形态和“生本化”形态。

所谓“校本化”是指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发展规划、个性特征和学生群体实际,结合当地社区状况,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活化,也包括基于学校实际、社区实际和学生群体发展需求而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

学校课程的校本化形态,首先表现为学校根据国家和省关于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和课程标准,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出发所确定的课程发展特征,比如有的学校把自身的课程定为必选的基础课程、限选和自选的拓展课以及必选的活动课程,有的学校把重点放在学科教学内容的重构整合和教学方式的变革,等等。

其次,表現为课程的基本载体或主要成分,分为五个方面:一是课程标准的解读和细化;二是课程方案校本化的整体设计,明确学校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主体结构、实施计划和管理评价方案等;三是学校、年级、教研组等各个层面的教学计划,这些计划是对学校课程方案的逐级落实;四是学校层面的通用教学常规和学科教学常规;五是学校组织编写的教材或者学科和项目的教学指导纲要之类。以上五个方面都要体现和贯彻落实学校课程的发展特征。

学校课程的“生本化”,在学校课程的“校本化”基础上进行,是校本化课程的具体贯彻落实,是基于教师个性和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具体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使用,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具体评价的实施等。

学校课程的“生本化”形态具体表现为学科备课组活动和集体备课成果、教师个性化教案、一系列动态的科目与活动项目。学校课程的“生本化”形态是最终的形态,是供学生“享用”和参与生产的最终“产品”。这一形态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学生的“消费”水平,具有对学生发展或教育增值直接发挥作用的意义。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由国家(或地方)课程到学生“享用”的课程,经历了三个形态,即国家(或地方)课程———校本化课程———生本化课程,这是一个逐步适应学生和逐步具体化的过程。

三、努力提升学校课程的“校本化”和“生本化”水平。

学校课程的“校本化”和“生本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作为消费者的消费水平。要最大限度提升学校课程的“校本化”和“生本化”水平,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积极落实学校课程的“校本化”要求。

———制订富有个性的学校课程方案。学校课程方案是学校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总计划,它既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又要体现学校自身发展和本校学生发展的要求,学校课程方案必须对以下事项给出明确的交代:一是学校课程的结构,一所新型学校的课程结构应该是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自选课程的有机结合,也应该是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体现学生个性发展)和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构架。二是课程发展的特征,主要体现本校课程的突出特点,可以是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整合的、教学资源开发的,也可以是教学方式和方法策略的。三是根据课程发展特征制订的实现目标的原则、策略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四是课程管理和评价的指导意见,比如在某些学科实行学分制管理,在某些学科实行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改革等。

———解读细化课程标准,丰富学科或活动项目教学指导意见。课程标准因其统一性、通用性和一般性特点,要求每一个学校在使用时要力求细化和解读。比如课程标准规定的是一个学段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并没有分解到学期和学年,这不仅给教师带来很大不便,而且直接导致“以教材代标准”的普遍现象;课程标准只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共性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规定学生发展的最高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保底”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处理;再比如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是各地通用的,学校要使用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进行再设计。要在解读和细化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制订学科或项目教学指导意见,以贯彻落实学校课程方案。它涵盖了教学计划的内容,但比教学计划更贴近课程的需要,它要求在解读和细化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学期学年教学目标、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材内容的整合与取舍、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学管理与评价等方面,作出具体的说明和规定。

———教学常规的制订和落实。教学常规要体现课程理念、目标和教学策略与方法改革的要求。

———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要紧密联系本校实际,从学校现实需要和师生发展需要出发,要体现本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特色、办学传统,融入学校自己的办学思想,并且尊重本校教师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每一所新型学校,都应当建设具有鲜明个性的校本课程体系。

———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所谓隐性课程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校课程手册中没有明确的规定。虽然它对学生的影响是隐藏的、无意的、渗透的、广泛的、开放性的,但又是有效的、经常的。学校中班团队活动和其他各类教育活动、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管理、精神文化建设、和谐人际关系的营造都是学校隐性课程的重要成分。要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就要从课程的视角审视和对待构成隐性课程的诸要素,增强其人文性、可行性、有效性和针对性,比如使各种类型的德育活动回归基础(指基础道德)、回归生活、回归生命,使各种规章制度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参与性、人文性以增强其可行性,使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更能彰显师生的个性。

2.积极推进学校课程的“生本化”建设。

———增强备课组职能,重视备课组建设。要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带动、文化凝聚等,把备课组打造为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团队和学习共同体。备课组要有实质性的研究任务、实质性的研究内容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式;要通过承担学科改革任务,重视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致力于教学方式方法和策略的改革等,给备课以动力;要通过说课评课、案例示范、交流共享等方式,给备课组成员以有效的指导。

———实施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课程。学生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就其情感和智慧类型而言,更是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因此,每个学生所要求的课程是很不相同的,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他所需要的课程。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设计个性化教案,所谓个性化教案不仅体现教师的个性,更重要的是着力于体现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这不仅要求弹性的教学要求、可选择的教学内容、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开放的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学习主人地位的确立、交流共享教学条件的创设和学生活动的有效组织等。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标准课程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