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化心理学到心理基因论

2007-03-11 07:50
学术论坛 2007年11期
关键词:进化组织心理学

陈 红

[摘要]进化心理学认为,生物的心理素质、心理能力与生物机体同样经历着进化的历史过程,组织心理活动的功能模块的成长进化受遗传控制,揭开了研究心理组织性演化的序幕。生物学基因论的心理学类比、进化心理学的高层次提升,引导出心理学层次的自组织信息——心理基因。心理基因论主张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两大信息系统;心理基因以先天基因为起点,通过不断整合外来信息和心理活动信息而形成,具有继承性、决定性、稳定性、变异性。计算机程序软件是心理基因的技术模拟,脑电波的精密检测将有希望破解心理基因的密码。心理主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进一步实践探索,将有可能回答心理基因论与进化心理学关于生物性与社会性分歧的困惑。

[关键词]进化;心理学;心理基因;信息;组织

[作者简介]陈红,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3

[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7)11-0025-05

一、从生物进化论到心理进化

心理机制的组织性是心理学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心理组织性的形成、演化则是更加复杂的课题。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进化心理学向着研究、解决这两个问题并将它们纳入同一系统理论的目标,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成为当代心理学前沿之一。

1生物进化与心理进化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一切生物物种都经历着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其进化的机制是通过生存竞争、保存优良变异的生物,淘汰发生不利变异的生物。生物遗传的基因论则指出基因的变异为生存竞争的选择提供原料。社会生物学则进一步明确指出,即使生物物种内部也存在着保留优良的基因变异。淘汰不利的基因变异的进化,这种进化是通过生物在生物社会中的行为实现的:凡是采取优良策略的生物,可以得到最大的生存、繁衍机会,从而使产生此种行为的基因得到最大的发展、扩张。

进化心理学认为,不仅生物机体,而且生物的心理素质、心理能力也经历着进化的历史过程。进化心理学认为通过基因变异选择实现的生物进化和心理进化的过程是一致的。

进化心理学正是运用了社会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指出决定心理素质、心理能力的基因也是通过优良的行为策略,使相应的优良基因得以张扬,从而实现心理进化的。

2进化心理学的心理组织论

进化心理学不仅接受了认知心理学的心理机制信息加工原理,而且将其活化为非机械的生命过程。进化心理学认为,生物的行为是由具有一定功能心理组织因素决定的。也就是说:对一切生物,其行为与心理反应并非由外界环境所决定;同样的环境下,具有不同心理组织能力的生物,它们所选择的行为是不同的。进化心理学认为,组织生物行为,心理反应的心理素质、心理能力和生物的其他机能一样,是由生物的结构决定的。具体说就是由脑中“遗传上专门化的、独立的功能模块所构成”,也就是说即使是动物的神经系统,也不仅仅是一个维持生存的功能器官和外界刺激的反射器,它也同样是自主行为的组织者。进化心理学认为,组织心理活动的模块的成长和身体器官一样是受遗传控制的,因而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的心理素质、心理能力,也是由基因的进化形成。

3进化心理学的遗传基因决定论

进化心理学认为,心理进化的过程与身体的生物进化是一致的。心理素质、心理能力是由相应的遗传基因决定的,其进化也是由基因变异的选择决定的;基因变异之外的因素则不起重要参与作用。进化心理学虽然承认心理机制是在与环境互动的行为过程中共生演化的,然而其中组织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相应的遗传基因。

进化心理学的基因决定论实质上是将心理学最终归为生物学,正如社会生物学将生物的社会性最终归结为生物性一样;而文化、社会的因素却成为生物性、基因自我表现、发展的附属物。

进化心理学的各学派还有许多具体的理论见解,但本文认为其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思想应当如上所述。

4进化心理学的创新、局限与突破

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就在于对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这两种相隔甚远的学说进行了大跨度的综合,从而揭开了研究心理组织性演化的序幕。

尽管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尚不成熟,并有将心理层次还原为生理层次的倾向,但若能沿着它的心理组织性演化思想继续开拓,将层次重新提升,就有可能催生具有重大突破的新理论。本文在进化心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心理基因论”,正是寻求新理论的尝试和探索。

二、从生物遗传基因论到心理基因论

1心理学与生物性的科学史类比——从遗传基因到心理基因

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属于生命运动的两个不同层次。亚里士多德就认为生命包括生长、感觉、理性等不同层次。研究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两个不同层次运动的心理学、生理学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相似性,因而可以通过两者的对比探索心理学的进展。

生理学在科学史上经历过思辨的哲学生物学、实证的实验生物学、深入微观结构研究生物生存繁衍机制的生物遗传基因论三大阶段。生物遗传基因论的具有实证基础的现代理论成果便是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证明了DNA中的基因已是决定生物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因素。

而心理学也经历过思辨的哲学心理学、实证的实验的心理学两大阶段,第三阶段则由于脑科学的相应实验技术手段的不足而迟迟不能开拓。然而,用科学史类比的方法去思考,心理学也将面临着在心理活动层次寻找和研究类似生物遗传基因那样决定心理活动与行为的组织因素,不妨将这种心理活动的组织因素类比地称为“心理基因”。

2进化心理学的高层次提升——从先天心理基因到后天心理基因

进化心理学的理论事实上是承认存在心理基因的,然而它却将心理基因简单归结于生理遗传基因中的相应部分,也就是将高层次的心理活动简单用于低层次的生理活动,将心理活动的组织因素仅仅归结为属于生物遗传基因一部分的先天的心理基因。

事实上,先天的心理基因也的确是心理活动的组织因素之一。然而心理素质、心理能力却主要的不是来自遗传,它们是相对独立于遗传因素的组织因素,它们存在于高于生理层次的意识层次之中。这种存在于意识层次的心理活动的组织因素是后天形成的,本文建议称为后天心理基因,它是进化心理学先天心理基因的高层次提升。

与生物遗传基因表现为生理结构功能的信息量相等、层次不变不同;从先天心理基因演化为后天心理基因的信息量大大增长,其信息层次也是生理层次上升为高层次——心理层次。

从进化心理学高层次提升除了从先天基因提升到高层次的后天基因之外;还有一种提升就是从先天基因的变异、进化提升到高层次的后天心理基因的变异、进化。

由于与先天心理基因相比,后天心理学基因才

是组织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所以本文建议将后天心理基因称心理基因。

“心理基因”、“心灵基因”并不是本文首次提出;但现有的应用大都出现在心理学专业研究之外,在生活中被作为描述性词语使用。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家齐善鸿先生在他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使用了心理基因、心灵基因的名词,赋予的基本意义也和本文所叙述的大致相同,即指人的意识中的一种类似生物基因的东西,它决定人的意识与行为。但心理基因论与齐善鸿先生的主张并不完全一致:心理基因论认为心理基因和心灵基因是意识中的自组织程序信息,与齐善鸿先生将心灵基因、心理基因解释为只适用于理性控制的“价值判断、价值逻辑”是不完全相同的。

心理基因是一个新的心理学概念,本文还建议建立专门研究心理学基因的理论——心理基因论。

3心理基因论的基本主张

(1)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独立生命信息系统的两个不同层次

生理与心理的关系历来是心理学家争议的重大问题,围绕这一争议大致可分为心理生理学二元论和一元论两种:冯特主张心理与生理相互独立;笛卡儿认为生理与心理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狄德罗认为心理是生理的属性,意识是人脑的属性,哈特莱强调心理对生理的依存性;进化心理学则将心理素质能力归结为遗传基因,实质上还是将心理性质归结为生物性。

心理基因论主张生命是生物体载体与生命信息的信息系统。它又分为两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层次。

低层次的生理系统以生物体为载体,信息为生理结构的功能信息,其中的组织因素即是DNA中的遗传基因信息。

高层次的心理、意识系统以大脑为载体,信息为心理、意识信息。

心理系统与生理系统的关系为:后者为前者提供物质结构支持,但前者的信息与后者的信息基本上相互独立。

(2)心理活动存在内在自组织因素,即心理基因

心理基因论认为,心理、意识信息决不只是外部环境与社会信息的积淀和反馈;心理、意识活动存在着无需外来指令的组织者——作为心理、意识活动自组织程序信息的心理基因。心理、意识信息都是心理基因组织的产物,外来信息也要经过它的组织才能转变为内部意识信息。心理基因,也就是意识信息中类似于DNA那样起自组织作用的信息。此种自组织作用类似DNA组织生理结构,但不类似于DNA的自我复制。

(3)先天心理学基因与心理基因的相互关系

心理基因是以先天心理基因为起点的演化产物,但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再是先天心理基因,而是心理基因整体。心理进化不仅存在着与生物进化同步的先天心理基因进化,而且还存在着意识层次的后天心理基因进化。

(4)心理基因的特点

①继承性:后天心理基因继承先天心理基因,后续后天心理经验继承先行后天心理基因。

②决定性:心理基因独立决定其余心理、意识信息与心理活动、行为,是心理、意识活动中加工信息的自组织程序信息。

③稳定性:心理基因的演化成果具有稳定性,凡不能使心理基因变异的外来信息或心理活动信息都不具备后续组织性,即不能组织、决定后续心理活动与行为。

④变异性:引起心理基因变异的外来信息或心理活动信息具有后续决定性,即通过心理基因的变异决定后续心理活动与行为。外来信息或心理活动信息引起心理基因变异的过程,就是心理基因整合新信息不断重新形成的过程。

(5)心理基因的超循环生成机制

心理基因通过整合、建构而生成和进化,其机制与生命发生、进化的超循环生成机制相似:

心理基因发生、进化的超循环机制的每一循环过程,都包括控制与反馈两个子过程。初始心理基因程序所加工的信息作为控制信息,经过与客体相互作用,变换为返回心理主体的反馈信息,并因反馈信息与心理基因的相互选择作用,引起心理基因偶然的变异。上一个循环的反馈信息和心理基因偶然变异又作为下一个循环的程序和信息资料。若干个输出输入相互衔接的循环便组成一个超循环。若干个输出输入相互衔接的超循环又可以组成一个高级超循环……如此,就可以形成复杂的意识与行为系统,并由比较简单的初始心理基因组织、生成、进化为复杂的心理基因系统;心理基因的偶然变异也就在选择、反馈的积累中成为必然的、稳定的变异。人的智能、优秀品质或恶劣本性都是在复杂的超循环过程中由无数微小的选择、变异、反馈的积累中生成、进化的,一旦生成,就成为高度稳定、难以轻易改变的程序系统——其继续进化,仍然必须通过一定的超循环生成机制。

心理基因论的5条基本主张集中概括了这一心理学新思想的的系统性理论创新。应说明的是,其中的许多局部性思想也是来自前人的理论、学说,但是尚未有人以类比于基因的范式进行整体性的理论建构探索。

心理基因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仅有以上基本主张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建立一整套系统理论的建构。它大致应包括以下内容:人类心理基因序列谱理论;心理基因测试方法的理论,心理基因进化规律,心理基因变异理论与方法;心理基因微观机制、生理基础的理论等。不过,作为一种新提出的观念,心理基因论的系统理论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需要更多的学者参与才能建成的,它不是本文能够承载的。

三、心理基因论的技术模型与实证基础

1心理基因论的技术模型

维纳的控制论曾将生命与机器加以对比,此种对比有助于消除理解生命的神秘意义。

心理基因论最好的技术模型便是电子计算机这一人工技术产品。以人为例,就是把人这一意识系统看作一台正在工作的计算机,人是载体、信息复合的信息系统,计算机也是硬件(载体)、软件(信息)的复合系统。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就是以计算机加工信息模拟心理过程,但认知心理学主张的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信息处理器”,没有体现硬件、软件的区分以及软件各个层次的区分,也不能充分体现自组织性以及自组织性的生成机制。

在计算机模型中,人的生理层次包括脑的生理结构一功能相当于计算机的机器设置硬件;人的心理层次相当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简称软件系统)。

计算机的信息系统中明确地包括组织因素(程序)和被组织因素(数据、信息资料)。人的心理、意识信息中的心理基因相当于计算机的程序,也就是说心理基因可以以计算机程序为一种模型。被心理基因组织的心理,意识信息则相当于计算机程序所处理的数据、资料,即被心理基因组织的心理、意识信息可以以计算机数据资料为模型。

计算机的程序必须借助于机器设备硬件才能表现其组织作用;而心理基因亦必须借助于脑、神经系统“硬件”才能发挥组织作用。

心理基因的稳定性与变异性在计算机程序上都有着明显的体现:计算机程序一旦完成安装,就

具有稳定性,这种程序安装就相当于心理基因的变异,未进行安装的外来信息则是不会改变原有程序的,相当于未实现心理基因变异的外来信息都不能产生组织作用。

2心理基因论的科学实证基础

摩尔根基因论胜利的标志在于其实证基础的建立:分子生物学的实证研究成果表明基因的物质基础是DNA上的序列组。心理基因论的科学性的解决也必须依赖于其科学技术基础的确立。按照类比的思路,本文推测:心理基因的物质基础正是脑电波中的特定谐波成分的组合。

正如生物遗传基因的实证证据是通过DNA的序列测试、译码获取一样,心理基因的实证证据应当通过脑电波的精密测量、谐波分析与译码获取。当然,这一工作有赖于相应信息测试仪器技术的进展。但无论如何,这样一种思路是有道理的,对指导今后的研究探索是有益的。

在更精密的仪器出现之前,采用类似心血管医生对心电图的经验方法辨识脑电图也有可能发现若干心理基因的特征波形。

3心理基因论的社会实践证据

心理基因论的社会实践证据既存在于以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中,又可以通过新的社会实践获取。以往心理学的研究都注意到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两种对立的现象的矛盾“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出污泥而不染”的矛盾,“心灵可塑”与“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的矛盾。

其实,人的心理品质的顽固性表现正是心理基因存在的证据,而心理品质的可塑性则是心理基因可变异的证据。可塑的有条件性证明了心理基因变异的有条件性——外来信息如果不能造成心理基因变异,不能被心理基因整合,就不可能成为新的心理基因的组成内容。

为了通过新的社会实践寻找心理基因的证据,可以采用传统的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即用实验和经验归纳的方法建立人的心理基因库,再用实验的方法辨识具体人的心理基因标志,即心理基因序列组,用实验的方法归纳心理基因变异进化的条件、规律。当然,以上所取得的结果都是模糊的,适用于采用模糊数学处理。事实上,过去流行的智商、情商……等即是心理基因的某种表述,当然往往是不甚确切的表述。通过认真的研究、实验,有望建立越来越准确的心理基因序列及其相应规律。

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测试心理基因,不仅适用于人,而且适用于高等动物。研究动物心理基因及其变异、进化,有利于更确切理解人的心理基因及其变异进化,以及动物心理到人的心理的进化。

猜你喜欢
进化组织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纪录片理论进化的黄金时代
品三口而知味
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
跟踪导练(二)5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