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哲学视域:绿色科技的时代规范与研究进展

2007-03-11 07:50包庆德
学术论坛 2007年11期
关键词: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科技是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经济繁荣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绿色科技正是伴随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大过程中凸现出来的,其实质是一种可保持人类持续发展的科技体系,是当今时代对科技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服务的方向性引导和生态化规范,它要求一切有害生态环境的生产技术将受到严格限制直至淘汰出局,而无害生态环境的生产技术将得到高度重视直至推广普及,从而加速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进程。

[关键词]绿色科技:生态时代:环保政策: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包庆德,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中图分类号]T-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7)11-0015-06

绿色科技的实质是一种可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体系,是现时代生态文明对科技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服务的方向性引导和生态化规范。深化绿色科技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绿色科技的生成背景

(一)环保思潮:绿色科技孕育和生成的推动作用。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经济繁荣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来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在工业化国家发生,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就是明证。而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使其演化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在此情形下,一方面民间社会环保思潮兴起:被称之为现代环保运动起始者的美国女生物学家R·卡逊于1962年发表《寂静的春天》;提出“人类困境研究”系列报告的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公布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中出现了“绿色运动”,著名的“绿党”(1972年成立于新西兰的价值党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绿党)以绿色环保为旗帜,以生态平衡为纲领,反对单纯的经济增长和盲目的技术发展,关注生态环境,关怀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球的命运——“绿色运动”等思潮,为绿色科技的适时孕育,起到了观念转换的关键性先导作用。另一方面联合国于1972年召开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召开人类环境与发展会议,2002年召开人类可持续发展会议,并先后发表《人类环境宣言》《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以及《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和《约翰内斯堡宣言》等纲领性文献,为绿色科技的生成发挥了政策性导向功能。

(二)技术批判:绿色科技生成和崛起的扬弃功能。法兰克福学者将自己的理论称为“社会批判论”,而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的批判构成了其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如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霍克海默的《理性的黯然失色》、哈贝马斯的《走向一个合理的社会》等都是这方面的成果。弗洛姆将他所称之为“不健全的、病态的”现代社会,通过一种“人文主义的伦理学”的确立,促成一个“健全的社会”。由于在弗洛姆看来,这个病态社会的根源在于技术的非人道化的发展,而要促成一个健全的社会,首要的是实现技术社会的人道化,因此对技术的批判和对技术社会的改造方案也就构成了弗洛姆的人道主义的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68年出版的《希望的革命:走向人道化的技术》一书中,弗洛姆对他的这种技术批判理论作了系统的论述。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也对技术的工具学和人类学持拒斥态度,特别是1947年“论人道主义”一文和1954年“关于技术的追问”的发表,标志其对技术问题的反思与批判。生态时代呼唤有利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中介系统——绿色科技的生成与崛起。

(三)清洁生产:绿色科技发展和壮大的价值核心。据研究考察,“清洁生产”这一术语虽然直至1989年才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提出,但其相关概念早在1974年就出现在美国著名私人企业3M公司提出的“3P(pollution prevention pays)计划”中,其意义是“由执行污染物预防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利益”,其基本观念可归纳为:污染物质仅是未被利用的原料,“污染物质”加上“创新技术”就可变为“有价值的资源”;1976年起欧洲经济共同体提出开发“少废无废技术”的概念;1979年11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在环境领域内进行国际合作的全欧高级会议”上,通过《关于少废无废工艺和废物利用的宣言》,指出无废工艺是使人类和自然取得和谐关系的战略方向和主要手段;1984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正式阐述“无废技术是一种生产产品的方法,借助这一方法,所有的原料及能量将在原料资源、生产、消费、二次原料资源的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同时不致破坏环境”。清洁生产的提出,就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清洁生产的科技,说明绿色科技已在国际上被提上议事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技进步的有力支持,特别是绿色科技进步的强有力推动。

二、绿色科技的概念解析

(一)概念本质:绿色科技静态和动态的基本揭示。绿色科技亦称生态科技。王绍堂认为“绿色科技是以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的所有科技活动的总称”。这一定义揭示过于笼统。吴晓波认为,绿色技术是指对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原材料、自然资源和能源使用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的总称。此定义处于静态状态,只揭示技术改善方向之一。对此王伯鲁认为绿色科技概念不是静态而应是动态的,它正是为减轻技术的生态负效应而生成并成为当代技术进步的重心的,如绿色技术是对生态系统产生积极影响,或者其消极影响处于当时生态系统容量之内的技术。绿色技术的这一内涵所规定的外延包括:一是生产技术系统的运转对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很小或有利于恢复与重建生态平衡,绿色产业的生产技术系统大多具有这一特征;二是产品技术系统功能的发挥及报废后的自然降解过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甚微,绿色产品的产品技术系统具有这一特征;三是单元技术在产业系统中的应用可明显减轻技术系统的生态负效应。可见绿色技术是能切合于一定社会和自然环境具体条件自身具有合理的动态结构,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以保持与人类和自然持续协调发展的技术系统。它具有高效性、相对性、时变性、区域性、生态性、人文性等特征。

(二)类型界说:绿色科技含义和类型的基本规定。绿色科技具有相对性,标准是动态、开放而又发展的。尽管这种解释更符合时代性,但是开放到什么程度,什么样的才是发展的,况且相对性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概念。我们不能说某个关于绿色科技的定义是错误的,但每种概念都有它的局限性。绿色科技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上不断发展起来的,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仍然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仍然是既有其确定性,又有其不确定

性或模糊性。

王子彦等把生态技术归纳为中间技术或替代技术、工业生态化、环境技术、生态工厂、生态农业、绿色技术、低污染技术、无废工艺、共生技术、生态工程、生产生态化、生态技术、清洁生产等。并指出技术生态化的实践进展缓慢,理论研究概念复杂、模糊,缺乏理论上的一致性。曹凤中认为要实现文明的跨越,应建立资源节约化技术体系,能源清洁化技术体系,废物资源化技术体系,环境无害化技术体系,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绿色消费技术体系,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工业技术体系,区域环境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大地绿色计划及大型自然工程评优的技术体系,环保产业的高新技术体系。

(三)生态含量:绿色科技实质和构成的深层把握。笔者曾提出的“科技的生态含量研究”这一重要命题,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绿色科技。所谓的科技的生态含量,概括地说,是指在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中利用科技的巨大杠杆作用过程当中,既合理地发挥科技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中的无比威力,同时又充分挖掘科技在改善、保护和建设自然中的巨大潜力,着实讲求并有效提高科技的质量,促进整个科技体系,尤其是生产技术体系向无害生态环境和有利于环境与发展双效性的方向发展。具体地说,人们在科技活动中,在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效力的同时,又不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的永续利用构成实质性威胁,并用具体有效的科技开发,而不是用抽象空洞的口号,去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资源代价。换言之,通过科技发展的生态化转换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节约化转变,做到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降低发展代价…J。绿色科技不是只讲生态效益不讲经济效益,也不是只讲经济发展而不讲生态效益,在当代抛开经济发展去谈科技或撇开生态效益去论所谓科技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将人类社会的发展放在生态系统中加以深度研究并揭示其深层本质,既是当代绿色科技的重要使命,又是凸显绿色科技现实意义的时代要求。

由此我们认为,所谓绿色科技,其实质是一种可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体系,它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保护增值,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提倡文明适度的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科技是现时代生态文明对科学技术为社会和自然界服务的方向性引导和生态化规范,促使生产技术逐步转向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满足社会需求、优质高效完美的生产体系。总之,一切有害生态环境的生产技术将受到严格限制直至强制性淘汰出局,而无害生态环境的生产技术将得到高度重视直至鼓励性推广普及,从而加速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理论地把握它应包括绿色适用技术:生态技术的微观层次,环境保护技术:生态技术的中观层次;科技体系绿化:生态技术的宏观层次等三个层面的有机构成。

三、国外绿色科技的进展概况

(一)研究开发:绿色科技设计和层次的简要梳理。早在1977年EIRMA第19工作组讨论在新的社会压力及环境问题面前研发的新角色。研发工作突破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框架,但研究视角仍停留在企业职能部门层次,还未深入到企业整体战略与创新过程。研发的绿色化总是按层次推进的,Bea Bras于1997年论述绿色研究与开发进化的三个层次:为制造而设计转变到为环境而设计再到为生命周期而设计。Han Brezet于1997年将绿色设计创新过程分为四个动态阶段:产品提高、产品再设计、产品功能创新和产品系统创新。Hansvan Weenen于1997年将绿色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治理技术与产品设计、清洁预防技术与产品设计、为价值而设计。此方面研究已将视角扩大到企业甚至产业范围但并未阐述各层次间应如何过渡,还停留在理论框架层次。

(二)发达国家:绿色科技防治和防止的进展梗概。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注重发展绿色科技。1990年美国通过《污染防治条例》,首次提出环保的首选对策是在源头上防止废物生成。1994年7月美国政府发布“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技术”报告,指出绿色科技要利于实现国家目标,环境技术发展的重心是预防污染而不是治理已发生的污染。美国的污染预防法宣布采取预防技术,要由污染的治理转为污染的预防。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提出的报告《环保局的研究、发展和技术服务—一个新的开端》,对美国的环境科研,尤其是长期基础研究以及开发和利用都作了详细规划和安排。1995年3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设立“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这是世界上首次由一个国家政府出台的对绿色科技发展实行奖励的对策。近年来美国把国土安全、健康、能源、环境作为科技政策重点而建立备忘录,要求各机构可以联合动员国内一切可能的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总之美国绿色科技整体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德国绿色科技和环境产品出口一直名列前茅。政府对绿色科研经费支持从1988年的345亿德国马克增至近几年的500亿马克,平均年增10多亿马克。其环境科学基础研究和实用技术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有城市污水处理厂7000多座,工业脱硫率和脱氮率分别达到90%和80%,现已采用的过滤煤新工艺,能将发电厂褐煤中99.9%以上的污染物滤除掉。法国于1971年成立国家环保部。英国政府在1990年9月颁布国家环境白皮书,制定全球研究计划,政府对这个研究委员会增拨1500万英镑研究经费,并为支持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拨款1.05亿英镑。2000年开始设立绿色科技奖(环境奖)。加拿大在1993年就制定绿色计划。日本重视以先进技术节约能源和自然资源。

(三)绿色消费:绿色科技生产和服务的主导方向。人类文明不仅表现为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还表现为这一发展和进步所带来的消费模式之变革。绿色消费既是针对传统消费模式不可持续性而明确提出,又是对传统消费模式的深入反思,更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绿色消费这一全新理念的提出,不仅反映了消费层次与质量的提升,而且也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跃迁和社会历史的进步。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全面认识绿色消费的概念:狭义而言,绿色消费是指由绿色产品、绿色资源分配关系所直接决定的绿色生活消费与个人消费;广义而言,绿色消费主要包括绿色生产消费、绿色生活消费以及其他形式的消费。绿色生产消费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坚持从经济与生态一体化大系统的整体优化出发,利用绿色环保型的能源与原材料,充分提高物料和能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并消除废料的生成和排放,努力降低生产活动对资源的过度使用以及对人类环境造成的风险。绿色生产消费与绿色生活消费相互影响与渗透,共同构成绿色消费的核心内容。现在各国积极推行环境标志制度,企业竞相生产绿色产品,人们普遍趋向绿色消费。绿色科技的生产

和服务都朝着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方面发展,绿色科技推动着人类在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消费等领域的绿色革命浪潮,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评价联合国环发会议五年来进展报告中指出,“没有科技就没有可持续发展”。而绿色消费已成为绿色科技进行生产和服务的主导方向。

四、中国绿色科技的发展状况

(一)艰难起步:绿色科技推进和阐释的相关状况。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绿色科技的推进就要困难一些。首先环保需要科技,而我国相关的科技不如发达国家先进。其次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常常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尽管如此,中国在环保、发展绿色科技方面也在不断探索,为世界环保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于绿色科技,国内学者在研究可持续发展时,对其各方面早有涉及。其中对绿色技术和绿色化工的研究较为深入,如丁树荣、顾国维等都对绿色技术性质和特征进行不同层次的阐述,后者还就具体技术进行详尽的分类,提出相应的实施途径。梁朝林等对绿色化工的技术和绿色环保的观念、相关产品的生产和改进方向,以及许多化工技术和设备方面的发展趋势等进行详尽的介绍。另外陈昌曙也在其著作中对绿色科技的导向及分类进行了述说。

(二)绿色决策:绿色科技推行和实施的进展轨迹。中国绿色科技事业从1973年第一届全国环境大会后正式起步;1977年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会议制定我国第一个环境科技发展规划;197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2年在五届人大会议上把保护和改善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大任务之一;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提出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199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1992年国务院制定“环境保护十大政策”;1994年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指出“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持续利用”;同年国务院制订并公布《中国2l世纪议程》,提出必须将环发同时纳入决策过程并提供实行绿色决策的多个方案。1994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在中华绿色科技颁奖大会上提出“将绿色科技发展纳入国家科技发展总体规划,除进行至关重要的投资导向外,国家还应在体制、组织、政策以及科技法制保障等方面实行全面的调整和政策导向”。1994年国家科委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在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举行首届全国环保技术交易会暨全国环保技术市场开业典礼,说明我国既注重绿色科技的理论研究,又注重绿色科技的实践应用。1996年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技部把绿色科技研究工作列入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中。同年国家环保局发布《国家环保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并召开第三次全国环保系统科技工作会议,为绿色科技确定发展方向和攻关重点。为了和IS014000系列接轨,我国于1995年10月成立“全国环境管理标准技术委员会”,开展对IS014000系列标准的跟踪,技术文件翻译,学术交流和实施对策研究。1997年5月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国家指导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对国内企业和组织进行IS014000标准的审核和认证工作。国家环保局成立国家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心,从1996年起就对国内部分企业开展IS014000的预审、复审和认证发证工作。至2005年清洁生产和IS014000环境质量管理认证已经在企业中得到大力推行,全国化工、电力、煤炭等行业已有400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中国环保政策的制定措施的落实,使中国绿色科技的开发和应用产生成效。如“环境基础研究不断拓展;污染防治技术不断提高;管理研究进一步发展;环保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同时一些绿色技术开发已产业化,形成许多绿色技术开发和绿色产品的生产基地;农业绿色技术呈现“二元结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工业生态学思想受到关注并开始实践应用;绿色营销也在兴起。

(三)任重道远:绿色科技普及和推广的战略价值。尽管我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在绿色科技开发方面已取得很大成就,但我国人口众多,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物质资源的高能耗实现的。据测算,2002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为1.18吨标准煤/千美元CDP,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每万元CDP耗能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绿色科技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如我国水污染严重,出现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现象,酸雨区面积已超过国土面积29%,水土流失严重。整体绿色科技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以1995年单位能源产出GDP指数来衡量,中国的能源效率仅相当于印度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美国的1/4,日本的1/9,按我国的科技水平,中国现代化需要有12个地球的资源来支撑1221。另外,目前我国主要的环保机器产品只有4%达到国际水平,国内环保产品技术含量最高的是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但也大多为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因此在该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并占领制高点,对我国而言又具有重大的前瞻价值。

五、绿色科技水平之提升对策

(一)绿色原则:绿色科技机制和制度的全面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绿色科技的支持。国际贸易中“绿色原则”越来越重要。1992年7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开始制定IS0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从而规范和约束所有企业的行为。为了使企业取得IS014000认证,产品贴上绿色标签,国家应该而且必须走绿色科技创新之路。

为提高我国绿色科技水平,一些学者提出可取的对策。如李平认为,政府应利用行政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舆论手段;科研院所应与企业优势互补,紧密合作加大科研力度,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公众应养成绿色消费意识,形成绿色市场,形成强大的舆论和道德力量。只有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才能激发企业开展绿色科技创新活动,技术创新从传统迈向绿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科技创新不仅是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陈劲认为,政府激励和市场拉力是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他建议各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使废物管理成为盈利行业;加强环保意识教育。陈劲的建议和李平的看法基本上一致,都强调政府的政策作用。董险峰认为,调整环保科研机构,完善环境科研布局;改善管理运行机制,适应市场经济;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国家投入力度;培育完善的技术市场。除了强调政策及管理以外,还强调要迅速将环保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现实的污染防治能力。陈昌曙极富远见地提出,绿色科技的发展要求教育事业培养能胜任新职业的人才,绿色科技的发展可能改变现

有的科学技术体系,与此相关,绿色科技的发展就会影响到现有的人才教育的内容、模式和体系。

(二)巨大杠杆:绿色科技环境和发展的双向渗透。由于种种原因,在每项科技的运用中一开始就蕴藏着不可预料的负作用。“技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特别是那些未知的风险。……由于它们难于比较,我们常会在权衡利弊时做得很糟。”绿色科技在不同的环境保护方面有不同的技术要求,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对技术的不同要求。比如环境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科技需求;清洁生产的技术需求;污染治理方面的技术需求;环境管理科学化的科技需求。只有弄清各个方面的技术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才可以对症下药。

绿色科技支撑和实现着可持续发展,绿色科技实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它可以解决开发和保护、当前和长远以及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矛盾冲突,特别是绿色科技在处理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协调功能。总之,科技是现代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技术对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当今世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优化生态环境系统功能的极为重要的有效手段。作为一种比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成及其发展必然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科技的绿色化转换。绿色科技反映科技发展的新特点新方向,充分发挥绿色科技的应有功能,促使社会发展与进步既体现经济社会效益又体现生态环境效益。

(三)能力建设:绿色科技财力与技术的横向联合。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遵循把经济增长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结合起来这一根本规则。贫富状况反差巨大,但必须以各自的方式根据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按这一根本规则安排生活。在贫富两极分化的世界上,一部分富人消费过多的地球生态资本,而11亿穷人则处于贫困与疾病的苦难中是不公正的。地球上所有国家和民族都有权利获得世界自然资源中应得的合理份额。为此发达国家要对生态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原则七中指出:“鉴于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各国负有共同的但是又有差别的责任。发达国家承认,鉴于他们的社会给全球环境带来的压力,以及它们所掌握的技术和财力资源,他们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努力中负有责任。”换而言之,发达国家财力资源和技术的发展,是以全球环境资源的大量损耗和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为代价积累起来的,而它们所造成的全球环境退化的恶果却让发展中国家承担,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不公平的,是建立在不公正的国际秩序基础上的。因此发达国家应该而且必须尽可能地在经济与技术等方面给发展中国家以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在财政和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发展中国家自身在环境与发展进程中也应转换观念,迎难而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也是必不可少的内部因素。

猜你喜欢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基于多手段教学的《清洁生产》教改研究与实践
浅析山东地区煤炭清洁生产和高效利用
油田企业清洁生产初探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