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浩
摘要:容闳从自己所受的西方教育中亲身体会到东西方文明的差异,认为当时只有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思想理念、科学技术,才能使中国强盛。经过多方努力,他促成了幼童赴美留学,开创了中国公派留学生之先河。容闳一生的追求与实践对当今我国的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容闳;教育救国;现代留学观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072-02
一、容闳其人
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1828年出生于广东香山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847年赴美留学,1854年获得了美国耶鲁大学文学学士学位。他是中国最早赴美留学生之一,也是耶鲁大学的首位中国留学生,是第一个毕业于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1876年,耶鲁授予他法学博士的学位。由于长期系统接受西式教育,容闳成为一个较早具有资产阶级意识的中国人。西方国家的强盛与当时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国家的贫穷落后形成极其鲜明的对照,使他在留学期间树立了“教育救国”的理想。
回国后,为振兴中国,容闳开始了“教育救国”的实践,并全力促成了幼童赴美留学。按当时的计划,这些年龄在12~14岁的幼童,分四批赴美留学,每批30名,共计120人。这些幼童在美国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等诸学,约计十余年学成而归,从而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习。然而由于国内顽固派的反对,这120名幼童并未能完成原定的十五年留学计划而于1881年中途回国。只有詹天佑、欧阳赓两人从耶鲁大学毕业。
尽管此次幼童留美一事由于种种原因半途而废,但这批留美幼童回国后,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却是举足轻重的。如詹天佑第一次不假外力于1903年独立负责设计并领导修成了京张铁路,朱宝奎、黄开甲、周万鹏等人负责修建了我国第一批电报线路,等等。
二、容闳的“教育救国”实践及其意义
引进西学,使西学东用,是容闳留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容闳看来,中国要复兴,就必须改革教育,必须学习西方的思想理念以及科学文化,为此,就必须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学习。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写道:“我苦心孤诣地完成派遣留学生计划,这是我对中国永恒热爱的表现,也是我认为改革和复兴中国最切实可行的办法。”他相信这一教育思想被社会接纳并得以实施后,中国必将再次焕发青春,“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
为了实现自己“教育救国”的理想,归国后,容闳不断寻找各种机会。他先后向洪仁汀⒃国藩、丁日昌、张之洞和太平军提出自己的教育救国的思想和计划,并希望依靠太平军的力量来实现自己“教育救国”的理想。
容闳全力促成了幼童赴美留学,是其“教育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近代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容闳在中国第一次对两千年来被读书人奉为圭臬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提出了挑战。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把教育与当官相分离的思想,即读书不是为了当官。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只有通过读书当官才能体现出来,封建社会中的科举考试实际上就是当时的“公务员”选拔考试。人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到一技之长,也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更不是为了国家富强,只是为了有一天能升官发财,出人头地,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当容闳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培养和造就既有现代意识、又有现代科学知识的国家人才时,无异于对旧社会的教育思想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容闳指出:“他日中国教育普及,人人咸解公权、私权之意义,尔时无论何人,有敢侵害其利益者,必有胆力起而自卫矣。”公权、私权兴起之日即中国振兴之时,他说:“予虽贫,自由所固有。他日竟学,无任何业,将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为之……”容闳毕业后,放弃了美好前程等着他的美国的工作,而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以实现其“教育救国”的理想。
第二,容闳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以西学之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他不仅参与、领导、组织了留学教育活动,还影响和感染了成千上万的中国近代留学生。出国留学生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执著的爱国心和报国热忱,不但不能学以致用,回报祖国,反而会成为西方一些国家的代言人。一些西方国家表现出积极主动支持中国的留学教育,其真实目的就是通过此举来培养亲西方的上层人物,最终使中国成为他们的附庸,用现代的话来讲,使中国“和平演变”。因此每个留学生必须心系祖国,这样才能不被西方国家所奴化,才能学成回国报效祖国。容闳在这方面为我国的留学生做出了表率。正如特韦契尔牧师所说:“他从头到脚,身上的每一根神经纤维都是爱国的。”
第三,离开政治改革,“教育救国”无法实现。没有适宜的政治环境,“教育救国”将是一条行不通的兴国之路。留美幼童计划失败后,学生被迫回国。容闳及留学生们认识到为了祖国的强盛,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政治上的民主化,教育计划也不能认真实施,培养出来的人也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容闳强烈地感受到仅依靠“教育发展”,不能实现他的救国理想,在中国必须要进行政治上的改革。认识到这点之后,容闳开始和康有为、谭嗣同等一道走上了维新、变法的道路。
由上所述,容闳的价值不仅在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学生,不仅在于他是中国留学生之父,更体现在他的精神上,即他为中国留学生开创了一种可贵的传统,这是我国海外学子享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三、对现代留学观的再思考
历史证明,留学生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有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变革十分剧烈的时代,变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彻底改变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使中国真正走向世界。在留学生中怎样正确处理好中西关系、古今关系,怎样才能培养出学贯中西的高级人才,是摆在我国政府和每一个留学生面前的重要问题。社会越发展,改革越深入,对学贯中西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就越大。而既懂中学又懂西学的海归派就成了这类人才的一个主要来源,理应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而且从容闳第一代留学生到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留学生的多少成了社会变革力度和广度的一个重要标志。20世纪初叶清末实行“新政”,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留学生因此大批涌现,成为清廷变革的一个耀眼成果。五四运动时期是留学生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留法、留美、留俄、留日都高潮迭起,归国学生成了推动社会变革的一支重要力量。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现代化的建设热潮催生了几十万留学大军,留学生又成为社会变革的宠儿。20世纪留学生发展的历史表明,社会的现代化变革,成为孕育留学生发展的母体,也是吸纳留学生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在留学大潮的推动下,留学不再是政府和少数人的权利,而是成为了一种群众运动,成为千家万户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已和许多家庭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这虽然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融于世界的一种具体体现,但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即留学生的价值追求问题。
传统的中国留学理念是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理论、技术,学成归国后为我所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留学生们都采用急功近利的急用先学方式,缺什么学什么,学了就用,以填补国内的空白。所以他们经过短短几年的学习,学有所成后,就马上回国以报效国家。但现在的社会不同了,整个世界经济都朝着“一体化”发展。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以致出现了“地球村”的说法。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经济和技术领域早已没有了“国界”。在新形势下,容闳的教育思想也需要有新的发展。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我以为仅仅把中国本土作为生存的空间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够科学的;只有回国才能报效祖国,才是爱国的表现,这种思想观念也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特殊科技人才的需求,也束缚了一些特殊人才报效祖国的空间。
因此,在经济和科技日趋“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以整个世界为依托,开拓市场,扩大中国的就业空间和生存空间。那些正在走向世界和已经走向世界的中国留学生应该把单纯的留学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报效祖国的观念,同求生存、求发展结合起来,把留学作为一种寻求新的生存空间的一种手段,通过留学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提高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以求为祖国为人民和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最近我国开始考虑出台新的留学政策,可能在将来对那些学有特长的愿报效祖国的外籍华人给予双重国籍的承认。其目的就是鼓励学子把立足国外与立足国内相结合,鼓励留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祖国的现代化服务。中国只有拥有成千上万具备世界竞争力的人才,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历史的经验证明,中国的留学事业发展越积极,对中华民族的崛起越有利,对世界的贡献也就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克服那种留学生只能归国才能报效祖国的狭隘思想,中国人应有这样的远见和气魄。
目前公费和自费留学生加起来已达四五十万人,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出国留学、工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教育、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后,党和政府应继续支持、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同时以“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为方针,为留学人员报效祖国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我们欢迎留学人员以各种方式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国家的各项事业日益兴旺发达不仅为广大留学人员服务祖国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也为留学人员发挥聪明才智、报效祖国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如今,“科教兴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当年容闳的美好愿望已经实现。当我们满怀信心,迎来21世纪之际,我们更不可忘记正是由于一代一代像容闳这样的先贤们不断探索救国兴国之路,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由容闳肇始的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走向世界的步伐,由小变大,绵延至今,已成滚滚洪流。容闳,中国留学生之父——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怀念和尊敬。
参考文献:
[1]李岚清.寄望于留学人员——接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代表的发言[Z].1997-01-23.
[2]容闳.西学东渐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3]田龄.浅论容闳的教育救国思想和实践[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
[4]雨潇.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N].现代教育报,2002-01-25.
[5]李喜所.20世纪中国留学生的宏观考察[J].广东社会科学,2004(1).
〔责任编辑:徐光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