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艳
摘要:以创新型国家建设急需创新型人才为背景,深刻分析我国素质教育探索过程中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在教学内容的大胆改革、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管理制度的更新、实践环节的加强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高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019-02
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
2006年初,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此次大会是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大会。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中国问题专家指出:科技自主创新已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只处于中等水平。自主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全国科技大会后,各大学校长纷纷表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因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问题,必须提上新的日程。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试教育”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先天不足
我国在校学生创新能力较差这一现象并不单单在高等教育阶段体现,实际上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形成。如果把前者看做是露出水面的冰山,那么后者就是深藏在水下的巨大的冰山底部。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指出:“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在科学上是很难有突破的。”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有统一的教育大纲、教学计划,教师必须完成传授规定知识的任务。因而在素质教育的表象之下,学校依然“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得不仍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特别是在高中阶段,教师们仍以“仓库理论”作为主要教育模式,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给学生提供发表见解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而所谓的“标准答案”更是拴住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渐渐淡化、退化。
这样一来即使到了大学阶段,我们能够在思想上、行动上给予学生们松绑,也已为时过晚。正如古代裹脚的女孩,在骨头最软、最具可塑性的时候,将脚捆绑起来,长大后即使放开了裹脚布,也还是难成正常人的双足。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必须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2.教育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素质教育已为国人所共识,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灌输式”教学在我国教育界仍处于主流地位。试想,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主动参与,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师生间、学友间思想的碰撞,言语的辩解,而只是进行耳听手记的低级学习,那么创造性又从何而来?教育内容在变化,课程体系在更新,但其步伐远远跟不上社会和科技知识发展的速度,培养模式仍然较为单一,专业设置面仍较窄,人文教育依旧薄弱。而且在目前的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由于更新教学内容,导致知识总量庞大,传统内容减不掉,新内容因学时限制无法加入。因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只有从体系改革入手,高校应抓住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契机,集中力量搞好教育内容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优化。
3.滞后的管理体制与陈旧的评价机制阻碍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现在学校的管理仍是突出一个“管”字,培养了学生服从的个性,没有实行开放式的管理来解放学生,老套的学生管理制度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巨大。有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对目前自己所在学校“管理机制上是否对创新人才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的选项中,持否定选择的超过了60%。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当前滞后的管理体制不甚满意。而在管理过程中,本来是与管理制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系列评价机制,也同样存在着问题。
首先,评价观念陈旧。“高学分是人才,高学历是人才”的片面人才观长期作为评价人才的重要依据,造成了“高分低能,高学历不等于有能力”的怪现象。比如当前高等学校在评“专业奖学金”、“优秀奖学金”、发展党员等问题上,都把学习成绩作为“一票否决”的硬件,其他方面的软件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这实际上就从制度上强化了学生对“分数”的过分追求。在这种无形的指挥棒的指挥下,创新素质成为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其次,评价内容单一。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仍是知识,特别是理解力、记忆力等方面的评价较多,而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较少,无法做到有效引导学生知道成才的真正标准是什么,从而改变每个学生的思想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创新。
第三,评价方法过死。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更多地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缺少学习过程的评价,致使学生忽视过程的重要性,从而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意识。
三、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和提高的几点建议
1.基础教育阶段要尽量消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打好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并不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成功,它在高效率的增加学生的知识量的同时,仍然忽视甚至损害了青少年固有的探究欲与创造性,造成了青少年主体性难以发展的内伤,致使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工作难度增加。因而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根据新形势下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多借鉴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增强方法的学习,加强能力的训练,真正地实施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为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打好基础。
2.改革教学内容,努力优化课程体系,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我们要尽量根据各学科或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共性,合并大多数共性知识或技术,改革那些教学内容重复,单一课程自成体系的状况;另外,要大胆精简或删除那些不适应当前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把那些反映当今世界最新科技成果的内容及时充实到教材中,处理好教材相对稳定与内容充实更新的关系,并且应注重采用和引进国内外最新版本的专业教材,把学科的新颖性、权威性、前沿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内容及时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在有限的学时内向学生传授最有价值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在优化课程结构的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地位。要围绕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确定课程体系。要加大跨学科课程的比例,以适应宽口径的要求;要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以适应市场多样化的要求;要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创造条件;要突出课程设置中的专业特色,在稳定的前提下,定期对社会、企业进行调查,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把最新知识引入课堂,不断开设新课程。从而强化基础、拓宽知识,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可能。同时,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尝试采用近年来国内外推行的“创造性”教学方法。所谓创造性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来吸收已有文化成果,探索某些未知问题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如潜科学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社会探究法和角度教学法等。
3.建立大学生创新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营造良好环境
管理者要转变管理理念,不要以为“服从命令的士兵就是好士兵”,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改变过去那种管理过度,要求过分划一的状态。要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核心,制定一套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的管理制度,将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另外,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减少评价对创新所带来的压抑。一套科学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不仅要将学生智力作为指标,而且应把学生质疑能力、创新思维、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作为综合能力素质评价指标。
(1)采用多种形式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考试内容也应有较强的灵活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尽量少出知识再现型试题,多出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使学生不围着试题转,而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对知识的学活、学透上,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同时,根据课程类别不同,还应调整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例,在评价学习结果同时不忽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2)建立专门的对学生创新素质的评价制度。可以设立创新学分,对学生取得科研成果的课外科技活动予以肯定和鼓励。对取得创新学分的学生在免试保送研究生、评优秀、获奖学金等方面都要有优先考虑,从而改变学生的评价标准。另外还可以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建立创新成果的奖励制度,创新成果的产品保护制度及一些政策倾斜制度等,鼓励创新,营造一个大胆创新、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
4.强化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供更好的平台
首先,学校在实验教学中应开放实验室,增加实验学时,在完成基础性实验的同时,减少验证性实验,开设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习教学中,努力走“产学研”一条龙的道路,,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主动与产业界和科研单位合作,或者学校自建科技企业,或者接受企业在学校建立研究机构等,以避免由于经费、客观条件等困难而让学生去工厂、企业参观,写总结,走马观花,形而上学,严重影响实习效果。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高校要避免学生出现“无处可去”或是“找个单位、盖个章、编个报告”的这种较为普遍的敷衍现象,最好能努力在各市都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由专业教师或学生工作人员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其次,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这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在本科生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参加科研已经作了一些尝试,但科研训练内容还比较匮乏,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加大力度、积极创造条件使大学生真正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在研究中学会创新。如从大学低年级开始,就可以适当让他们参加一些学有专长的导师所主持的科研活动,学习导师的治学思想和精神。到了高年级,当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就可让他们参与其中,获得更多的指导和锻炼机会;或者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金,由学生做项目计划书申报,学校组织专家评审,对有新意、可行的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并分阶段进行参评、把关,给学生施展的空间,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另外,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与高水平的科研活动密不可分。因此大学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要深化教学改革,而且要注重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重视科研活动的品质,大力开展前沿创新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提供更大的空间。
总之,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新人。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我们只有认清形势,科学地改革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营造有利环境,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良好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深基,喻新军.论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邵阳学院学报,2002(1).
[2]罗怡平.略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阻滞因素[J].高等函授学报,2002(8).
[3]逢增苗,王果胜,赵城玺.论试创新精神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2(2).
〔责任编辑:邹芳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