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无论是文章还是歌诗,它们的产生都离不开“时”、“事”这两个方面,但是,我们虽然有了时事这两方面的材料,如何把他们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有赖于创作主体。然而,创作主体的创作又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智力因素在创作中的作用历来是被重视的,一个智商很低的人很难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来,但是,大家在重视智力因素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了非智力因素。
同样,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还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而要开发非智力因素就应该从信念、情感、意志、习惯等四个方面着手。
一、信念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始终强化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念。
信念一旦确立,就会对主体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影响着一个人行动的原则性、坚韧性、持久性,进而对创作主体的活动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强化学生写作的信念我们应该把写好作文的信念,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起来,同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时事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同时,作文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是人的创造性的外显。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作文应多发现其闪光点且及时进行肯定。运用本班每次作文评改中所选出的优秀文章,对学生进行诱导。一方面教师评讲文章的优点,另一方面,让作者谈谈自己写作的“诀窍”。以具体生动的例子来打破学生对写作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以榜样的力量来强化写作的信心,形成一个“比、学、赶、帮、超”的写作氛围,使学生产生“我要写、我能写、我会写”的思想。
二、情感和欲望是学生写作的动力系统,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想培养学生写作的欲望,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具体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语言媒介,借助优美的文章,培养学生情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思想的启迪,得到美的享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把这种兴趣自然而然地迁移到作文中去。语文教材中有《故乡》一文,课文文质兼美,字里行间蕴含着“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故乡的山山水水可闻可见。如果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文章就会对学生产生强烈感染,这时学生就会自然联想到他所热爱的家乡,从而产生“我为什么不把我的家乡写出来呢”的想法,进而展开写作。但是,作为教师,必须选择好切入点,即师生之间、教材与学生之间感情共鸣的“导火索”。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启发学生树立大语文观,用活生生的现实来激活学生的兴趣。
“生活是作文的第一要义”,多彩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它会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四面江山尽眼底,百姓忧乐到心头”,多注意身边的小事,抓住每一个有价值的素材,使学生做到:“以我手写我目、以我手写我口、以我手写我闻、以我手写我心”,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三、坚强的意志是写好作文的必要保证。
在作文教学中,利用古训来引导学生。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古训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同一个道理:“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呢?
同时为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锻炼意志的决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表扬肯定为主”的原则,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抓住一点就及时表扬,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进而达到强化学生的自信心的目的,在充分肯定优点的同时,我们还要善意指出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四、良好的作文习惯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有助于学生语言功能的发展,语言能力的提高,形成规范化的语言。
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应从平时指导学生的练笔日记开始。这种练笔方式既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为他以后的写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
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归纳、梳理的习惯。不总结、不归纳、不梳理,知识就不能形成体系,因此,学生总结、归纳、梳理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知识的整合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这一习惯。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规范化语言的习惯也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在港台语言大潮冲击写作的今天,强调规范化语言显得尤为重要,用典范的文章来引导学生,使之明确规范化的语言对写作、对高考的重要性。进而在平常的写作过程中,他们就会自动远离那些不规范的港台语言。
总之,正确信念的建立,坚强意志的锻造,丰富感情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写作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培养这些非智力因素,同时,利用这些因素促进作文教学。
(孙淑香 山东省济宁市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