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诗词美育教学

2006-07-28 05:57高安文焦学军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5期
关键词:下阕意境诗词

高安文 焦学军

“境界”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它是一种具体的境况。如思想境界,指的是某人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一定的水平。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达到的一种具体的状况。古典诗词的教学尤其需要理想的境界。从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上讲,古典诗歌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诗歌教学要进行语言的音乐美、意境美、思想美、情感美等等的审美教育。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上讲,古典诗歌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载体、审美情感的象征。这样一种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文化沉淀,是当代的任何艺术形式都难以与之相比的。据统计,在当前最为畅销的文学选本中,《唐诗三百首》高居榜首。这种奇特的现象恐怕不仅仅缘于诗歌易于记忆,更在于古诗包含着民族文化的内涵。但是,在中国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成了古文教学的附属,许多教师认为诗歌教学可以只要求读背而不用教。每每在教完单元中的古文后只用一两节课便把五首诗歌“讲”完,而忽略了对诗歌中语言的音乐美、意境美、思想美、情感美等等方面的把握。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只知其诗而不知其意旨、不知其美。教的结果变成了在初中课堂上“幼儿”的呀呀学语。

现今新课改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对于文学作品的人文性、情感性、审美性的重视已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认为古典诗词不仅仅要记诵,还要讲要学要练,而且一定要讲究教学的策略设计。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语言的音乐美、意境美、思想美、情感美等内容。我们是这样教学诗歌的。

一、读——发现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每教一首诗词,都要先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朗读。上课时,用个人读、集体读、分组读等多种朗读的形式贯穿整个讲课过程。对学生读的要求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起初要求学生读的准,不漏读;既而要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轻重缓急;进而要求学生读出诗词的味,读出诗词的情。这样一直读到熟,使学生从读中产生共鸣,从而自主发现诗词的美。如读到“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时,学生的眼前就像出现一幅深秋美景图;读到“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时,学生就会领会屈原遭受排挤却忠贞不渝的高尚情操;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学生就会感到豪放词的磅礴气势。

二、听——欣赏美

诗词有一种音乐美,要领略这种美,往往要借助于听觉。这正如一支极负盛名的曲子,如果不是亲耳聆听,只是看曲谱和听别人的介绍,那是远不能欣赏到作品的美的。同样道理,如果不让学生听听课文的录音带或教师的朗读,学生就未必能很好的体会到诗词的音乐美。而对诗词音乐美的欣赏,往往有助于感情的变化,从而诱发联想和想象。例如,通过磁带让学生听“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诗句,其铿锵激昂的节奏有助于学生感受陈毅同志那种为了人民的解放,与敌人战斗到底,死而不已的意志美;又如,当学生听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时,其沉郁坚定的节奏有助于学生感受文天祥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品格美;再如,当学生听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诗句时,其舒缓淡静的节奏有助于学生感受陶潜辞官归故里、过田园生活的心境美。就是这样,在讲课的时候,充分利用录音磁带和教师的示读,以及适当的音乐情境设计,就把学生带到美的境界去,让学生“目视其文,耳醉其音,意会其境,心同其情”。

三、讲——晓谕美

若要学生晓谕诗词多方面的美,还必须进行讲解。要讲,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品质性格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比如说同为写景的诗歌,李白往往会把景物信手拈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把愁心让明月带去真可谓潇洒至极,这显然与李白浪漫不羁的个性是分不开的;而对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时又怎能与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以及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分开呢?这就是诗词中强烈的情感美。再如《沁园春·长沙》,当讲完上阕的时候问学生:上阕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学生都会回答:提出一个“谁主沉浮”的问题。然后讲到下阕时再问学生:下阕有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呢?学生都不敢肯定的回答。这时我要求用现代汉语翻译“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诗的意思。学生看过注释,很容易就说出这句诗的意思是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波浪能够阻止正在飞速前进的船。这时我再因势利导说:“既然诗人的战友们少年时就能够浪遏飞舟,那么他们成年后能怎样呢?”学生恍然大悟的回答:能主宰沉浮。然后我在画龙点睛:作品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却巧妙的回答了问题,这反映作品那方面的美?作品上阕提出问题,下阕回答问题,使该词上下呼应,浑然一体,这又是哪方面的美呢?学生自然能水到渠成地分别回答出这是含蓄美和结构美。总之,诗词有不少地方的“美”是学生不易掌握的,故此,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启发讲解,力求让学生晓谕诗词中更多更深的美。

四、画——表现美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句话道出了诗词和画的密切关系。不论是叙事的诗词,还是写景抒情的诗词都会有意境;不论是虚景还是实景,都可以用图画表现出来。所以,讲完一首诗词,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在晓谕诗词意境的基础上,用绘画的形式形象地再现诗词的意境,有助于检查和加深学生对诗词美的理解。例如我在讲完《沁园春·雪》和《使至塞上》两课时,都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用写意笔法画出“北国雪景图”和“大漠长河图”,学生画出来的画都符合诗词中的画意。这样,对诗文不甚理解的学生也会通过直观的画面加深理解,已经理解的学生更能加深印象了。

五、练——创造美

所谓练,除了课后习题,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练习,包括设计朗诵比赛、诗词名句模仿秀以及小诗人诗会等。这些设计就不仅仅是重温美的过程,而是化知识为能力、创造美的阶段。以我的两堂练习课为例,第一节我根据诗词多用对偶句的特点,出了若干组对联,让学生分别配对,学生基本上能完成;第二节我根据《水调歌头》这首词的曲谱,以我校新建成的体育馆为题材,以模仿课文下阕作远景规划的构思,设计了《水调歌头》的下阕,并有意识地空出若干格,让学生按照内容题意、平仄压韵的特点,选用教师提供的字填上去。学生思考很积极,发言很踊跃,经过讨论,学生都能按照要求填好这部分词语。这就是学生化知识为能力创造美的阶段。

总之,诗歌是要用心去体会的,而由于学生局限于人生经验少、审美能力低等特点,在体会的过程中是需要老师引导、帮助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生体验出发”去进行新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我们做老师的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审美能力,才能“超越教材”以美熏陶学生、感染学生。

(高安文 焦学军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中学)

猜你喜欢
下阕意境诗词
访杜甫故里有感(外一首)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