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碧云 彭梦麟 谷晓华
桑植县是湖南省张家界市的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境内高山连绵,溪流纵横,有国家级的原始森林保护区,是湖南四大水系之一澧水的源头,是土家、白、苗、汉等十七个民族聚居地和大革命时期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桑植民歌就是在这块贫瘠但却美丽的土地上孕育成长起来的。它起源于原始耕时期的生产劳动,是桑植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桑植民歌中现已收集整理的山歌、小调、号子、花灯调等有2300多首。2005年10月桑植民歌被命名为“湖南省十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12月被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推荐名录。现浅析其艺术特征如下:
一、原始粗野。桑植地处交通闭塞的大山区,对外交流不便。历史上,伴随着生活和实践,民智未开的桑植人对人的本性和自然现象用自由率真的语言进行直观而形象的大胆表达,从而使传达心声的民歌具有原始的粗野性特征,如桑植民歌中唱道“大雨落来小雨淋,罗汉伸手摸观音,神仙都做风流事,何况我人间小后生”,歌词大胆而粗野地表白对情爱的渴求,其中蕴涵了原始的野性美。
二、群众自娱性。桑植地处“九山半水半分田”和“十年九灾”的恶劣自然环境,面对艰苦的劳动生产生活环境,人们常常以长歌当哭的方式来宣泄情感,或风趣活泼,或凄婉悠扬,或高亢明快,或清幽哀怨,伴随着劳动和民俗活动的交流,在桑植形成“无时不歌,无处不歌,无人不歌”的习俗,人们通常很随意地用歌声来表达自己劳作、生活时的情感,如走路疲惫时吟唱“上坡不起,嗯!腿无力那嗯!好久没得哎哟东西吃那嗯!”,惆怅孤独时“杨柳叶叶儿青,听我唱单身,想起单身我好伤心;单身我回家来,顺手捡把柴,讲起单身我苦愁来",这些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各方面的歌声成为桑植人的精神寄托。
三、历史再现性。桑植民歌反央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它历史地再现了当地自然景观、生活习俗劳动、精神追求等,可以说它是一部反映桑植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百科全书,也是全面反映桑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伦理、民族、宗教、哲学军事生活的一面镜子。如桑植婚姻习俗中有“女大三抱金砖”之说,故同其它地区民歌不同的是,桑植情歌中对女性的称呼大多是“姐”却少有“妹”:“二把扇子二面花,情姐爱我我爱她,情姐爱我年纪小,我爱情姐会当家”,“好酒打开满屋香,好歌唱来甜如糖,好花引来蜜蜂采,好姐惹动少年郎”。再如桑植白族《拜祖词》唱道“家住云南喜喃洲,苍山脚下有家园,大宋义士人皆晓,天山逸民历代传”,歌曲再现了桑植白族迁徙发展的历史。
四、红色革命根据地民歌的纯美性。桑植是贺龙元帅的故乡,千百年来,恶劣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桑植入勤劳、勇敢、耿直、尚武的个性。大革命时期,以贺龙为领导的桑植人投身到火热的革命中,桑植迅速成为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摇篮,这里还是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地和长征出发地,在这块红色革命土地上,桑植民歌起到了其它民歌不可替代的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作用,同时,川、滇、云、鄂、赣、桂等地红军来到桑植,也带来他们本地的民歌,与桑植民歌相互融合,赋予了桑植民歌的革命新内容,从而形成一种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文化现象桑植革命民歌的纯美性。如被誉为“金色旋律”的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姐带,郎去当兵姐在家,我三五两年不得来,你个儿移花别处栽;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郎带,你一年不来我一年等,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钥匙不到锁不开”,这道原来表现男女分别的情歌经过红色土地的浸染宣有了新的内涵,充分展现了桑植革命志士的坚定性和桑植女性的坚贞性;又如“泥腿子坐江山,盘古开天头一回,跟着贺龙闹革命,就是死了也心红”,表现了豪迈的革命激情;再如表现鱼水情的《贺龙夜过马鬃岭》:
这些革命民歌无论是歌词、旋律还是其中体现的人性都绽放出至真至纯的美感。
五、本土方言音乐。桑植语言属于西南官话,但“zh、ch、sh、r”四个卷舌音却在本土方言中准确广泛地使用,同时“儿化音”也在桑植民歌中频繁出现,桑植人对小巧玲珑和喜爱的人、物都要使用“儿化音”,如“伙计儿”、“姐姐儿”、“哥哥儿”、“花花儿”、“叶叶儿”,桑植民歌的声腔与方言的声调完美地结合,具有鲜明的本土方言音乐化特征。如《上金寨》:
歌曲的声调就是方言声调的旋律化。“不是桑植人就唱不好桑植民歌”,特殊的语言发音得桑植民歌同相邻地区的民歌大相径庭。
六、旋律繁复多彩性。桑植民歌多采用衬词、衬腔来扩充声腔,在非常单调的歌腔中加入生动的衬词,大大地扩充了歌词的内容,丰富了歌的旋律,使音乐形象更加生动、形象、鲜明。桑植民歌衬词的巧妙使用是与歌曲风格和色彩紧密相联的,充分体现了民歌形成和流传由简单到复杂的一般规律,这种加衬词衬腔的扩充手法在桑植民歌中用得非常到侠,而且非常高明。如《花大姐》:
一个非常简单的叙述“姐儿坐在花果坪,身穿花衣花围裙”,通过大量衬词的扩充把桑植妇女爱美、爱生活,开朗、热情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而且也赋予了旋律的活泼、跳跃性。又如《大河涨水小河流》:
通过模拟鹭鸶叫声,用抽象的音乐语言表现具体事物,使歌曲生意盎然、妙趣横生。再如《回娘家》:
襯词衬腔的运用填补了歌词表现人物的直白和单调,使人物形象饱满立体起来,音乐结构也更完美。
七、曲体独特性。桑植民歌曲体非常丰富,有一句体,二句体,三句体,四句体,五句体,六句体,七句体,甚至还有半句体。
桑植民歌除了具有一般民歌“起承转合”很工整的二句、四句句式外,更强调歌词的不完整所表现的独特美,从一句体到三句、五句、七句体,桑植民歌歌词的不完整性通过加衬词、乐句呈基数结构递进来诠释和构筑完整丰富的音乐。如一句体山歌《太阳出来一点红》:
一句“太阳出来一点红”加上衬词就把处在山高人稀之地劳作的孤独宣泄得淋漓尽致。又如三句体民歌,三句体在桑植大量存在而且由此派生出很多歌种,它也体现了桑植人崇“三”(三生万物)的朴素哲学思想,在中国民歌中独树一帜。《十月怀胎》:
“怀胎正月正,奴家不知音,水上的浮萍没定根”,从句式上看并没有完成音乐的“起承转合”,但是通过加上衬词让人听了觉得歌曲没有终止,在固定曲调下的反复审泄并没有让听者有厌烦之意,反倒急欲想听第二段第三段去感受一个母亲怀胎十月的欣喜、担扰、辛苦等复杂心情。又如《九岭十八岗》:
这首三句体小调,虽然没有加衬词,但它沿着第一句是上行,第二句是下行,第三句又是从上行下行这么一个旋律发展态势,构成了乐句的完整性。
再如五句体民歌,桑植五句体歌不仅讲究“起承转合”的音乐结构,而且善于通过第一句的补充抒发感情的极致,从而构造音乐的完美性。如《马桑树儿搭灯台》:
前四句已经完整地描述了男女二人分别时的情境,按照一般的作曲方法,此时音乐也可嘎然而止,但令人叫绝的是,最后又加了一句“钥匙不到锁不开”,把对爱情的忠贞提升到“咀之不尽,挹之不尽”的绝美境地。
八、桑植歌节奏的律动性和节奏变化的特殊性。民间打击乐如打溜子、围鼓等在桑植也是异彩纷呈,富有灵性的桑植人把打击乐的节奏巧妙而自然地反映到民歌中,形成一种新的歌体,使歌曲节奏产生一种特殊的律动性。如《一个雀子一个头》:
它的节奏型就来自围鼓:
在桑植民歌中还有一种被当地歌手称为“垛垛句”的歌种,它在行腔过程中陡然改变节奏关系,使歌曲旋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流动美。如:《十打》
歌曲节奏从2/4转到7/8再到3/4,这种改变节奏型的歌曲在桑植民歌中经常出现,节奏的陡然改变非但不影响音乐的流畅,反而使音乐节奏张弛有度,更加深化了歌曲主题。
九、音乐独创性。桑植人善于学习,更善于创造,他们在吸收外来歌种丰富营养基础上加进自己的审美理念,创造出一种很独特的歌种——穿歌,这种歌种非常七妙而自然地将第一段歌词作为衬词用,使歌腔回旋往返,韵味无穷。如《好汉难打脱身拳》:
十、演唱时润腔方法的特殊性。
1、桑植民歌在遇到同音重复或级进下行时,一定要用很弱的颤音运用气息的抖动使其相邻的第二个音音高产生微弱的飘忽感。如《咧嘿山歌》:
2、桑植高腔山歌的演唱出非常有特色,它全靠气声演唱,当声音冲出后又突然收回,嘴唇、舌根快速抖动,喉结上下轻微移动,真假声过渡非常自然。如《翻天云》:
桑植民歌歌词的文学意境美如“韭菜开花细茸茸,有心恋郎不怕穷,只要二人情意好,冷水泡茶慢慢浓”,这样的经典词笔者在此不作详细分析了。总之,桑植民歌是中华民族古老歌谣的延续和发展,它是桑植各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省市交界的边缘地区也是优美民歌的储存区,桑植民歌以它边缘山区的高亢兼具水乡的柔美韵味不断给予艺术家们创作的源泉和研究的蓝本,它独特的艺术价值值得更多的人去探索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