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学思潮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2006-05-30 01:35王金洪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2期
关键词:实学科举思潮

一、明清实学思潮演变历程

明清实学,是我国学术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含有特定历史内容的学术思想形态。它最初主要是针对宋明理学的日趋空疏衰败、尤其是阳明“心学”的禅化而提出,至明代后期蔚然形成了一股内容深刻丰富、影响广泛而又深远的学术思潮——“明清实学思潮”,它将中国儒学由宋明理学推进至又一新的阶段。这一学术思潮,由17世纪初的明末东林学派开其端绪,至19世纪60年代初的清朝道光、咸丰年间(182l-1861年)遂告结束而进入近代的“新学”思潮。这二百数十年它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明清之际以“经世致用”、倡导“实学”为主要特征的实学思潮的兴盛时期。

第二阶段是实学思潮发展到康熙后期,即趋于低落态势,失去了批判的锋芒和启蒙精神的色彩,逐渐由“说经皆主实证”的乾嘉考据学占据了学术界的统治地位,显示出“实证求是”的实学特征,是实证学风的高度发扬。

第三阶段是道光咸丰时期实学思潮的再度高涨。道光、咸丰时期(1821-1861年),一批远见卓识之士正视晚清社会政治现实的黑暗面,他们痛恨清王朝的腐败,注意了解世界情况,要求改革和抵抗外来侵略。因此,他们在学术上对汉学家沉溺于名物训诂而无力解决现实社会中的迫切问题十分不满,他们推崇明末清初经世实学的优良传统,并由此而掀起了一股改革图强以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热潮。这股热潮使学风为之一新,它既是对当时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乾嘉学派的抵制,也是明末清初实学高潮的复兴和发展,然而,它又是整个明清实学思潮的终结和迈向近代的前夜。

在这一思潮的前后两个阶段中,都把儒学的“经世”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救亡图存而务实革新。从这一进步思潮的高涨而波及的范围来说,它由学术而遍及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领域。从其学术思想的深刻和尖锐程度说,它由批评理学而发展为对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抨击,终结了以宋明理学为主流的长期统治,冲击着旧礼教、旧传统的束缚,闪烁着早期启蒙思想的光彩。这种实学思潮对当时及后世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明清实学对明清语文教育的影响

(一)明末实学思想与语文教育

科举学校化,学校科举化。明代借鉴前朝的经验,让科举和学校完全合流,表面上虽然也重视学校,实际上还是科举占优势,学校徒具形式。《明史·儒林传》说:“二百七十年间,经学非汉唐之专精,性理袭宋元之糟粕。论者谓科举盛而儒术微,殆其然乎!”这里科举制度愈来愈僵化,教育内容愈来愈空疏;另一方面私学、义学愈来愈普及,讲会愈来愈昌盛,搜书、藏书、编书之风愈来愈风行。

明代的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出题的范围,尤其重视“四书”,以程朱理学为答卷标准。在成化、弘治以后,文章已形成了定格,即八股文。这时的科举考试出题范围既窄,所作之文又只能代古人语气陈说经义,文章又逐步形成了机械死板的程式,为投机取巧之徒制造了便利条件,于是凡奔走场屋,以猎取功名为目的的士子只诵习八股文的范文,而且教官以此教授生员,父兄以此期望于子弟。这样一来,各级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是熟读程房墨稿,没有真才实学的科举迷,不仅经世治国之学,甚至连“四书”、“五经”也不懂了。

如果说过去科举制度尚与学校教育并行, 而明代则明显地把学校作为科举的附庸, 凡欲应科举取功名者非进学校不可。明代科举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僵化, 也相应引起了学校教育的空疏和学术的衰微, 故学校教育在明初兴盛一段后长期显露出衰败的态势。学校生员缺乏创造性,其性灵在研习、模仿八股范文的教育中往往丧失殆尽。这样看来,明代的教育中,学校教育可以说是毫无成绩可言。而当时的书院继承了宋元以来书院“课程内容丰富,减少了对科学的依附性” 的优良传统,充分体现了实学思想。因而我拟从书院教学的发展中来看实学思潮影响下的明代的语文教育。

明代书院的教育内容,也是以儒家经典为主,兼习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的不同,在读书的次序上有自己的特色,也使书院的教育有了与官学不同的特点,同时书院中的生徒人专一经,在熟读本经、“四书”的基础上,还提倡通其他四部经书及《性理大全》、《史记》、《五伦书》等著作。同时书院也鼓励生徒研读古本《大学》。这时所学习的内容,比官学课程的内容丰富了一些。

特别在明后期,书院教育内容以东林学派所倡导的实学为主。教学指导思想上,东林学派提倡气节,崇尚实学,希图以讲学挽回世道人心,纠正矫诬不学、任性自适的不良士风。他们讲学不忘时政,而且常常以时政为讲学的材料。同时,如东林之学的集大成者孙慎行认为,儒家求学的方法,不应该从顿悟处入手,而应当终日勤学、好问、审思、明辨、笃行,以获得真才实学。这对改正当时不下苦功读书求学,而轻浮好辩的弊病,很有针对性。

书院的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很有特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书院采取了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比一般儒学只注重背诵习作八股文要高明多了。

总之,此时的书院教育,学科门类有所增加,课程内容丰富实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心理来使用教学方法,较之理学指导下的空疏的学习内容,呆板的教学方法大为改观。

(二)清初实学思想与语文教育

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三位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是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体现出实学思想。对语文教育思想无疑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主张兴实学,提倡学用一致的普及教育,他反对科举取士(八股试帖)主张广开门路取士。他主张扩大考试内容,改变考试方法,以培养天下之真正人才。他认为只要实行“学贵适用”,就能培养出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这种人才认认真真地学习各种学问。他提倡的是至情、至文。他认为科举制度和八股文写作正好是窒息人们的至情的,没有真情,自然写不出“至文”来。我们现在许多学生之所以写不出“至文”来,与教学中老师不注重学生的真情的激发不无关系。

顾炎武主张严谨治学,发扬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他主张学问要“经世致用”,文章要“明道、纪政事、察民隐”,“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他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学须有实证根据的思想。他提出了为“文”的先决条件,就是“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他认为,有了“器识”,才能写好的文章。这个“器识”,就是有益于天下的胆识、卓见;而胆识、卓见,又往往与严肃的精神联系在一起。这种写作价值观是与以“立言不朽”为目的,夸夸其谈、空疏妄诞不同。更加注重了写作对于人的道德人格心灵境界的培养,具有耀眼的人文光辉。

王夫之主张治国“以教为本”。要实行“教之以文”、“教之以战”的文武结合教育。他对语文的影响主要是:“时习”的思想;“自得”的思想;“濯愚”、“启智”的思想;“文以意为主”的思想。

他认为“学而不习,习而不时”,这是学习者常犯的通病。学习语文如不常习,有什么捷径可走呢?他又说:“教在我处而得在彼。”(《礼记章句》)说明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很重要。但教得好,并不一定学得好,关键在“自觉”、“自得”。假若没有自修之志趣,强迫他来学,那么教也无益。

“濯愚”、“启智”主要是从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来说的,他认为“所未知者而求觉焉,所未能者而求效焉”。求觉,求效,则能“濯愚”、“启智”。这里他们从关注怎样教转向了对学生学的关注,在写作上,关注了学生的人格的培养。他又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鸟合。” 写作上,从注重模仿这种经验化的写作教学经验,开始转向对学生的写作过程中的立意的重视和指导。

在语文学习方面,清初颜元主张培养“实才实德之士”,从其为漳南书院设置的课程改革计划可见实学思想的影响。颜元以“六艺”教育为依托,将漳南书院的课程分为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理学、帖括六斋。这六斋除理学和帖括是应付科举考试,其余皆是“真学”“实学”。这是一个文武兼备,经史俱全,涵盖自然科学和道德政治的课程体系。它表面上依托的是周孔“六艺”之教,是对西周“六艺”和孔子“四教”的历史性回归。但从本质上看来,却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大超越了周孔的“六艺”之教,是对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的一次系统的改革,显示出文史哲逐渐分科教学的趋势,孕育了中国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

总的来看,清儒的教育思想崇实罢虚,力图将学术与安邦治国相沟通,在教育方式、治学的方法方面身体力行,做出了一系列的尝试,这对于打破理学禁锢沉闷的学风具有积极意义。尽管其思想中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他们的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开了一代学术新风,对于我们今天仍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

(三)清末实学思潮与语文教育

道光、咸丰时期(1821-1861年),一批远见卓识之士正视晚清社会政治现实的黑暗面,他们痛恨清王朝的腐败,注意了解世界情况,要求改革和抵御外来侵略。因此,他们在学术上对汉学家沉溺于名物训诂而无力解决现实社会中的迫切问题十分不满;他们推崇明末清初经世实学的优良传统,并由此而掀起了一股改革图强以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热潮。

在语文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主要是教育内容的变革,龚自珍认为:学用一致,学术与政务统一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让学生加强了经世致用的文字的学习,用这类文字写的文章或作品,大都反映了明清这一时期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以及反封建压迫的思想和愤世嫉俗的思想。这类文章是凡所见闻,均可以自然的文笔出之;凡所遣词,均可以一任其便,有什么写什么,一点也不矫揉造作。这既是时代教育思想的反映,又是时代语文教育的反映。这些类别的具有广泛适应性,最适宜反映现实生活的实情实景,也最适宜表现人类社会的真实状态,对青年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有极大的好处。

魏源也主张恢复古代“以经术为治术”的“通经致用”的经学教育传统,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他批判考据之学和义理之学远离政治、不切实际。其主持编写的《皇朝经世文编》集清朝前、中期经世实学之大成,对当时和后代的文化教育有深远的影响。这些语文教育内容的变革,一方面适应政治民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适应科技进步的需要。相对于庞大的封建教育体系而言这仅是沧海微澜,但是这种教育内容的变革,体现了教育内容由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向以综合教育为主的转变。

总之,明清实学思潮在我国的思想学术史上起过相当重要的历史作用,它的爱国“经世”的优良传统,务实革新的精神和求真求是的学风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有可资借鉴的地方。

(王金洪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实学科举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小小花钱看科举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科举文献《唐摭言》词语考释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
“新实学”刍议
王阳明的实学思想及其对新实学研究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