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生是我国清初著名讽刺小说作家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他与周进、范进、严贡生等一起被认为是吴敬梓笔下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而家喻户晓。他们的遭遇是中国封建社会读书人精神和思想状况的一面反光镜,透过他们,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和了解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扭曲人性的罪恶。范进的迂腐,严贡生的冷漠,还有严监生的真实,这些都是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切身感受。后世评论把严监生列入世界文学吝啬鬼形象之列,与俄国著名剧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一起被誉为“世界文学三大吝啬鬼形象”,把他看成是一个贪婪成性、视钱如命的吝啬鬼而大加鞭笞。我们暂且不论后世评论是否公正,也不管吝啬鬼形象的帽子到底有多高,通过具体的小说情节仔细分析可知,严监生其实不过是个懦弱胆小、勤俭本分的土财主而已,他也是个颇有人情味的普通人。
中国古典小说一直存在人物形象描写上的弊病,鲁迅在评价中国古典小说写法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好人完全好,坏人完全坏。”“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写不好的人又一点好处也没有。”(鲁迅《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变迁》)这段话实际上道出了中国古典小说在描写人物时所存在的“善无一不善,恶无一不恶”的僵固模式,然而吴敬梓却突破了这一传统模式,将一个性格复杂、血肉饱满的严监生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分析评价人物,我们需立足于作品提供的情节,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才能得出客观公允的结论。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然经济和农业一直占主导地位,积累和保护财产是私有阶级的主要活动之一。严监生作为通过科举考试而博取功名的知识分子,在官场上有一官半职,在财产上自然也有所积累,不过还算不上大户人家。在这样的社会和家庭背景之下,严监生那种所谓的“吝啬”,只能是过分苛刻节俭的行为表现,这种类型的人在当时社会比比皆是,如果将他类型化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吴敬梓之所以把他生前的“吝啬行为“加以描写,是为其家产后来落入他人之手作铺垫,描写是手段,突出的却是封建社会人心的险恶和世态的炎凉,从而达到讽刺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金钱利益取代的丑恶现实的目的。
小说对其描写的最后一笔,是使他成为吝啬鬼形象代表的最主要原因。小说是这样写的:“晚间挤了一屋子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这一段文字描写,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严监生吝啬性格的强化之笔,临死之前还不忘节约点灯油,不是吝啬又是什么呢?但是,我们不能单纯看这一情节,而要综合他生前的种种言行和死后留给我们的思考来评判。
他生前,“钱过百斗,米烂成仓”,自己平时连一斤猪肉都舍不得吃,但他却舍得花银子请别人喝酒,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他重义气;自己生病舍不得吃药请医生,老婆赵氏病了却“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身附子”;在自身上自己从不肯轻易破费钱财,却在两位舅子赴乡试前送给几封银子作为恭喜的盘费,由此可见,他是很重亲情的,前妻王氏虽死,但两位舅子王仁、王德仍在,他始终不渝地支持他们考取功名。他对情义看重,更体现在爱惜孩子和老婆身上,严监生追忆亡妻王氏,竟“掉下泪来”;另外,他从不过问妻子的私房钱,这一点尤其要注意。在我国封建社会,“子妇无私货”几乎是一条清规戒律,但他却不过问妻子的私房钱,甚至对妻子把钱送给“庵里的尼姑”、“卖花婆”、“弹三弦的女瞎子”、“穷亲戚”等也不加干涉,足见他申明大义、宽厚仁慈,与泼·留希金和老葛朗台对待妻子儿女的那种残暴和冷酷相比,严监生显得更富有人情味,更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有人把严监生和泼·留希金相提并论,认为他们同为地主阶级,都有贪婪残忍的本性。其实不然,严监生收租子也好,把钱送入典铺也罢,都属于一般地主行为,至于他“每晚算账”和“打发管庄仆人下乡去收早稻”,也并不超出其本分,不能仅此就断定他贪婪无度,若是这样,封建社会的地主们岂不都成了“吝啬鬼”?他临死之前伸出两个手指,不能简单给他贴上“迂腐”的标签。他生病舍不得花钱,可怜一生,其兄严贡生残酷冷漠,他早已熟知,两指头所指,是他操劳忧虑心境的真实反映,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妻子儿女前途的重重顾虑和担忧。这一细节描写,笔调是沉重的,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而这也正好揭示出了吴敬梓写作该小说的真实意图。
严监生是位悲剧性人物,后人对他的评价更显不公。把他归入“吝啬鬼形象”之列,说他是鬼不是人,没有人情味,但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严监生很冤枉,说他是“吝啬人”也有些过分。不妨再看他病重期间亲友的反应:“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试想,一个“吝啬鬼”能享受到如此优厚的待遇吗?可见,一味地把严监生视为吝啬鬼是错误的,有失公允。
(余杜宏,长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