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虹
新课标规定初中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课外文学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支撑作用。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培养人文关怀的重要渠道,还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石。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终身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落实新课标的阅读目标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初中学生文学阅读状况可谓:众里寻她千百度,山重水复疑无路。
从实际情况看,实施课外阅读计划,完成260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是个不容乐观的艰巨工程。我们学校是深圳市南山区一所普通初中,学生多数来自于当地村民或外来务工人员及小商贩家庭,绝大多数家庭没有阅读氛围,很多孩子自幼寄养在故乡的祖辈家中,没有安徒生童话去启蒙,也没有儿童文学去熏陶,读初中才具备到父母身边团聚的条件。我们调查得之,学生的课余时间几乎都在电视动画片或电子游戏中消磨,他们读的也基本是漫画书或者网络流行文学,真正具备课外阅读能力的学生寥寥无几。可以说,我们的初中学生还停留在课外文学阅读的门槛之外。
这样的状况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需要有教师艰苦的付出,课外阅读似乎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我在特区工作的最初几年,教学过程虽然也强调阅读的重要,但在落实与实施中几乎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只能依靠学生自觉领悟,课外阅读,特别是文学阅读基本上就属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深切地感悟到,阅读可以说是语文综合能力提高的基石。新课标进一步明晰了课外阅读的任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也增加了更富指导意义的“名著导读”版块,使阅读教学有章可循。近年来在参与教改实践中,我注意从入学起步抓起,让阅读贯穿于整个初中的学习过程中,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自然习惯,和学生共同在文学的海洋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一、抓起步,重激趣。几乎所有的孩子步入中学,都怀着美好的梦想,迫切地希望自己迈出成功的一步。这是明确学习目标,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契机。我在学生入学教育中,首先制订语文学习常规,其中明确要求:“每周摘抄课外文学阅读500字”,并坚持批阅。 阅读是一种精神活动,依靠规定强制完成的只能是作业,绝对不是乐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有阅读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喜欢阅读,乐意阅读,那读书就会入迷,就会废寝忘食,260万字就会化泰山压顶而成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看见大部头的名著就产生畏惧情绪,我不急于要求学生完成必读书目,而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安徒生童话、名家散文或小说。特别注意推荐一些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优美的作品,尽量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去阅读。
我们南山区是国家首批教改实验区,近几年一直使用实验教科书自读课本,这是一套很好的阅读配套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同一主题的系列阅读材料,每一册都近30万字,三年累积就是180万字。对阅读能力差的学生,用好这套教材会有很大的收获。学生天生好奇,自读课本发到手中三下两下就翻看完毕,若不指导,很多学生就会忘记了它的存在。我认为,初中阶段,老师要先做学生读书的拐杖,指导他们去读,每周读哪几篇,重点应该读什么、摘抄什么都要交代清楚,让学生学习阅读有方向,不盲目。在自读课本的浏览、精读批注中,学生积累词汇、品味妙文、走近大师名著,丰盈精神世界,阅读的乐趣就在其中。
初中生处于渴望成就感的青春期,争胜好强也是这个年龄段的特征。每个学期进行阅读小结,明确告诉他们完成了自读课本就等于完成了30万字的阅读,自己总结一下,你究竟完成了几个30万字?通过小结,学生发现完成30万字并不困难,每天阅读半小时就可以达到50万字,而完成80万字就能成为班级的读书状元。初一起步阶段能够消除阅读为难情绪,形成阅读兴趣,那么,后两年的阅读目标就不难达到了。
二、抓落实,重交流。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对话。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以情感人,经历了深情对话之后的读者往往也情动而辞发,产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在语文课堂上,给文学阅读一个交流的平台,对提高学生阅读质量大有裨益。 课前演讲是以讲促读的一个好方法。我认为语文老师不应该吝惜课前几分钟,可以大胆地将演讲形成制度,由浅入深地安排主题,使课外阅读有机地再现于课内。初一新生,可以规定他们讲自己阅读中了解到的成语故事;再进一步确定讲作品、讲作家、讲主人公等主题。 演讲评比标准由学生商定,主讲完成由同学评分,记为语文平时成绩。这样一来,学生都很用心准备,读书与口语表达能力同步提高。 学生开始演讲几乎都从童话故事开始,在点评中注意引出名著或名言,我们的阅读毕竟不能脱离备考的功利色彩。学生们聪明地发现讲名著得到老师的评价高,就把眼光投向那些初中生必读作品上,一年之后,学生的文学阅读即可实现名著的零部突破。
交流的方式不是单一的,以写促读不能忽略。从摘抄到点评到仿写,从读书笔记到网络论坛,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读书更加深入,通过阅读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读书就通过这样的立体交流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成为徜徉文学彼岸的一道风景线。 一直赞同李镇西老师的观点:“语文课应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而不只是教师思想的橱窗。”(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阅读更应该放手让学生在文学海洋里畅游,而不是只按规定书目循规蹈矩,老师也应该和学生一道参与阅读,不要企图做阅读的导师,应该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和学生一起走向作者,走向作品。老师在阅读上的偶然无知并不可耻,它可以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阅读没有权威的道理,更关注文学阅读的个性体验,还可以在与老师的阅读互动中获得“先知”的快感。
三、抓提高,重鉴赏。我认为初二阶段和初三第一学期是初中文学阅读的黄金时段。 经过初步的阅读启蒙,学生基本掌握了圈点勾画、泛读精读、朗诵背诵、摘录点评等阅读技能。到了初二,学生具备了自行制订阅读计划的能力和热情,名著的阅读与欣赏势必成了提高阅读品质的重要内容。 阅读文学作品,学生的思维往往停留在情节上,对人物的认识与文本的认识比较简单,个人的阅读感悟也往往只是简单的概念化的语言。此时要及时点拨学生拓宽思维,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背景,关注作家思想,并通过同一时代的作家作品对比感知文学的独特魅力,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个人情感体验。比如读《骆驼祥子》,有学生感受到了黑暗的苦难的社会环境使人变成鬼,也有学生马上提出社会环境不是人变成鬼的必然条件,举出高尔基《童年》为证,说明苦难也是人生的课堂。在学生这样的阅读碰撞中,我用萧伯纳的话参与交流:“人们通常将自己的一切归咎于环境,而我却不迷信环境的作用。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的人总是奋力寻求他们需要的环境,如果他们未能找到这样的环境,他们也会自己创造环境。”
阅读中的比较联想会使学生在读书中变得沉静,思想更加成熟。他们会自觉地把为考试阅读的想法演变成为自己生活阅读的情趣。当然这期间,语文老师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要和学生们一起阅读,一起成长,才会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蓦然回首,柳暗花明又一村。
回顾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感到:阅读教学很重很重,重得如鼎如山;阅读教学又很轻很轻,轻得如羽如歌。
(袁虹广东省深圳市荔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