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正在实施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但人们对此并没有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更多的是在观望或应付。中国语言教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影响与在国内所面临的尴尬现状,使我们不得不站在科学发展观的哲学高度重新审视语文教育。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语文教育传统的传承
语文教育历来就是民族文化生存的命脉,它孕育了无数的文人学者,创造了以汉语言为载体的灿烂文化。夏商五经的积累、孔孟儒学的确立、“百家争鸣”的兴起、“程朱理学”的张扬都是我国语文教育传承性的高度体现。语文教育经历了千百年历史的洗礼,沉淀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形成了极为优秀的语文教育传统。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学者和教育家根据自己的治学和教育经验,提出过很多关于语文教学和学习的精辟理论,如孔子的“学思习行”四环节语文学习法、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王筠的《教童子法》等理论一直被人们所采用。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总结了很多适合我们母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我们本应好好地珍惜和继承,可遗憾的是,1949年以后,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对于传统的经验,过去几十年没有好好研究过,只是全盘加以否定。”解放以来,中国的语文教育一味地贪新求洋,总认为传统的就是落后的、腐朽的,只有西方的理论才能拯救我国的语文。先是50年代前苏联的“普希金红领巾教学法”、“凯洛夫教育学”,60年代盛行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说”,70年代变成了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到了80年代流行的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说”,90年代则用到了巴尔特的“建构主义”、福柯的“后现代主义”等等。在这里,优秀的语文教育传统受到了冷漠。
西方的教育理论要学习,但不能生搬硬套到我们的语文教育中。西方的文字是表音文字,而我国的汉字为表意文字。文字类型不同,以文字为载体的语言文化相差更远。在汉语言里,有很多知识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的,所以,用西方那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我国的教学就不一定管用。任何理论和方法都是其特定环境和场合的产物,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的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抛弃我们的教育传统而舍近求远,只会使我们的语文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偏离母语的实质和规律。应该以我为主,对西学要有选择地消化吸收。
二、从现实的角度看语文教材体系的建设
传统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选型的,教学单位是一篇篇课文,教学目标虽然大致有序,但没有清晰的逻辑层次或严密的体系。“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语文单元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从‘小打小闹式的课文更换到大步跨入壮身强骨、教材重组的结构大革命。”单元教学力图体现教学的连续性、整体性和阶段性,把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分解到各个教学单元之中,分头突破、循序渐进地达到教学的总目标。但单元教学试图以系统化、逻辑化的方式来组织教材与教学,这既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性质不相适宜,也不符合目前课程改革提出的淡化知识和学科本位的要求。语文教育应该体现全面发展的理念,强调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因此,语文教材不应该仅仅成为知识的载体,而应该体现学会学习的理念,富有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力量,能唤起学生挖掘自身潜力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的学习经验,掌握学习的策略。
为了实现语文课程资源的重新整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小学和初中语文课程合而为一,“九年一贯制”并不是时段上的简单划分,而是一个在语文课程和教材体系设计上全新的探索,增强了课程的弹性。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吸收各种理论的优势,编写出既适合课程改革,又适合实际需要的教材。语文教材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
(1)全方位的开放性。让学生以语文教材为切入点,从教材引发开去,与其他学科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通过查找资料、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突破传统语文教科书的局限,让学生全方位地学习语文。
(2)灵活的选择性。教材要为学生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学习内容和活动的设计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而且可以自主安排、调整与设计。
(3)广泛的适应性。教材中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本地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为开发各地区语文课程资源提供可能;语文教材还要适应各个学校现有条件的不平衡性,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留有余地;另外,语文教材要适合各种层次和水平的教师,在保证完成基本目标的前提下,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有空间,并提供条件和机会。
(4)有特色的多样化。我国提倡“一纲多本”的教材政策,推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有利于教材的多样化发展。但“多样化”不等于“多本化”,要有自身的特色。“否则,在‘多样化掩盖下的‘多本化、‘雷同化教材建设,将会是一个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三、从发展的角度看语文课程评价体系的演变
评价体系是语文课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影响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语文素养光靠考试是检测不出来的,更多的要靠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来体现,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现在时,更多的是将来时,语文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和有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建立一套促进学生发展的语文评价体系。《语文课程标准》从评价的目的、价值取向、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体现语文课程发展的方向。
(1)从评价目的上看,“不仅时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进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功能由过去的甄别选拔转变为激励、反馈与调整,这是一次革命性的转变。
(2)从价值取向上看,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由过去的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
(3)从评价方式上看,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运用“成长记录方式”、“语文学习的档案资料”等评价方式,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的足迹,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技术从过去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更加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4)从评价主体上看,由过去教师的单一评价转为多元评价,即注重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增进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朱文秀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