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秀 乔兴旺
由于笔者经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些小文章,故有些爱好写作的中学生与大学生经常请笔者审阅其文章。在审阅中,笔者发现有些文章逻辑混乱、层次不清。当笔者利用简单逻辑知识分析并修改文章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时,学生显得非常茫然。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逻辑、什么是三段论。开始,笔者并没在意,毕竟每个学生的逻辑知识与逻辑思维是参差不齐的。时间久了,这种情形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出现,笔者警觉并陷入沉思:为什么学生没有获知通过接受中学语文教育就可以获知的简单逻辑知识?为什么学生没有形成通过接受中学语文教育就可以形成的一般逻辑思维?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进行了长时间反思与探索,今撰写成文,以呼吁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各位有识之士为提高国民思维素质之大计而关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逻辑教育渗透。
一、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的不足
(一)中学语文教育思想逐渐淡化了逻辑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育思想的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中学语文教育指导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三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国家意志体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或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的中学语文教育方针与教育思想的高层次集中展示,全方位反映出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基于此,可以沿着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或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变迁来探讨中学语文教育思想的演变。故笔者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或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变迁来认识中学语文教育思想中有关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之观念与认识的演变历程与发展趋势。
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广大干部和群众热烈响应毛泽东发出的“学点逻辑”的口号,兴起了学习逻辑的热潮。在这种背景下,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在“教学内容”部分规定:教学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是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辅助手段。教学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要以练习为主,要同讲读教学、作文教学密切结合,避免孤立地讲授。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力求简明扼要,切合实用。逻辑知识编写成短文,在高中教学,着重使学生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的适用,初步理解逻辑的同一性、矛盾性、排中性和充足理由性。这份大纲符合中学语文教学规律,颁布后受到了师生的好评。可惜的是此大纲因“文革”爆发只施行了三年。十年“文革”期间,学校停课闹革命,没有语文教学大纲产生。为结束十年“文革”期间中学语文教学无纲可循的混乱局面,教育部于1978年在吸收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长处的基础上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规定:语文知识,包括语法、逻辑、修辞、写作知识和文学常识等。这些知识力求精要、好懂、有用。语法、逻辑、修辞以及词句篇章的有关知识,可以结合的内容要尽可能结合起来教学。语文知识(包含逻辑知识)教学要少用术语,紧密结合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实际,力求通过练习收到实效。要根据读写训练的需要,结合汉语的特点,对语文知识的教学进行研究,使语文知识教学更好地为培养读写能力服务。在“降低难度,减轻负担,明确要求”的宗旨下,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删去了逻辑知识部分。自此,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或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再没有明确提及逻辑知识教学了。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或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中学语文教育思想越来越淡化逻辑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直接制约了逻辑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材是承载与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的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媒体系统。中学语文教材是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或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中学语文教材是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凭借,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根据。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中语文课本编入形式逻辑基础知识共有两次:一是1961年开始使用的三年制高中语文课本,其中编有概念、判断、推理和思维规律等几篇常识性的短文;二是1979秋季起用的十年制学校高中语文课本,其中不仅分几个方面扼要地介绍了形式逻辑基础知识,而且还编排了适当的习题。随后,于1983年秋季使用的五年制高中语文课本对此作了修订。后来,因逻辑知识难教难学,根据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精神,原来安排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简单判断》、《复合判断》、《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六篇逻辑知识短文被抽掉了。自此以后,中学语文教材中再也没有出现逻辑知识短文了。中学语文教材中逻辑知识短文的删除,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缺乏了必要的凭借与依据。虽然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尤其是议论文)、练习与注释中有少量逻辑基础知识的隐性渗透,但并非每个中学语文教师能于课堂教学中将其有效发掘出来,因为中学语文教师本身的逻辑素养也千差万别。
(三)中学语文教师素质严重限制了逻辑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在众家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是中学语文教师能胜任中学语文教育工作所具备的品质、知识、能力与身心的综合体现。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与低,直接制约着中学语文教育的成效(包括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的成效)。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学语文教师素质非常令人担忧。首先,绝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毕业于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类专业专科或本科,但由于相关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类专业教育教学观念较为守旧,课程结构不太合理,大学教材内容与中学教材变化不相适应,教学手段与教学技术相对落后等原因,部分教师在最初跨入中学语文教育领域时,就存在教师素质上的先天不足。在本文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很多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类专业开设了逻辑课,但是由于相关教材多是从理论到理论,很少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相联系,故学生学习逻辑学基本上不积极,甚至认为逻辑学无用,我们可以想象由这类学生转化而成的中学语文教师的逻辑素养如何!其次,部分在岗中学语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学语文教师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部分教师思想政治修养差、职业道德不牢固。再次,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思想落后、教育理论修养较差、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科研意识淡薄等问题,甚至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自己的语文基本能力就不过关。最后,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强。总之,在教师素质本身就存在先天缺陷的情况下,既不热爱中学语文教育事业,又不提高中学语文教育与科研素质,更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创新,中学语文教师又怎能体会到逻辑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有效地渗透逻辑教育呢?!
(四)中学语文教育评价实际阻碍了中学语文教育中逻辑教育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育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中学语文教育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中学语文教育评价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牵引性,即评什么、怎么评、什么是重点,将有力地引导中学语文教育朝什么方向发展。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教育评价的演变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学语文教育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性教育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如下:第一,中学语文教育评价过分强调学生分数与升学率在中学语文教育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分数与升学率为衡量中学语文教育成就的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根据;第二,中学语文教育评价过多地强调量化评价,而忽视定性评价;第三,中学语文教育评价缺乏一个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语文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因而对语文教师素质和教学工作评价不够;第四,中学语文教育目标与中学语文教育评价不一致,这无疑影响了中学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中学语文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甚至形成了中学语文教育评价取代中学语文教育目标、中学语文教育目标名存实亡的尴尬局面。在这种偏颇的中学语文教育评价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师无不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强化升学考试相关内容的教学,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所需但看似与升学考试没有太大直接关系的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正是由于升学考试不作要求或者说看似与升学考试没有太大直接关系,逻辑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就失去了原动力,进而致使学生逻辑思维由自发向自觉转变缺少必要的逻辑理论支撑。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高效渗透逻辑教育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对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大意义
1.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所谓语文能力,在笔者看来,就是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主要体现为听话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等。首先,听话能力与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能力,即对语义、词义、句式、思路、层次等内容的理解。这里说的理解不单单指听觉、视觉器官接受信号,还包括对信号进行分析、综合、演绎、归纳、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反应。而逻辑教学恰恰就是培训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使中学生自觉运用逻辑知识和技能正确思维。故逻辑教育有助于中学生于听读活动中更正确地理解话语或文章的全部意思,在一定程度上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让难点变得更容易。其次,就说话能力与写作能力而言,说话有没有水平,文章写得好不好,不是取决于中学生记住了多少名词概念,而是取决于中学生对事物事理的认识是否深刻、全面、清晰。因为只有认识深刻了,才会立意新颖,表述准确,给人以教益;只有认识全面了,才能表述准确辩证,避免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只有认识清晰了,才会文脉贯通,条分缕析,章法精巧。而逻辑教学恰恰就是培训中学生自觉运用逻辑知识和技能去深刻、全面、清晰地认识事物事理的逻辑思维能力。故逻辑教育有助于中学生说话能力与写作能力进一步提高。
2.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人的思维素质无疑是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而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传授逻辑基础知识,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中学生思维素质的提高。其次,人的综合素质中除思维素质外的其他素质(如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人的思维素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传授逻辑基础知识,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逻辑思维素质,有助于综合素质中除思维素质外的其他素质的提高。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
(二)修订与完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程标准(实验)》,提供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的依据
1.修订与完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而言,其目标是:小学阶段适当地渗透一点逻辑基础知识,让学生知晓即可;初中阶段较多地渗透一些逻辑基础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涉及的逻辑基础知识。因此,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而言,有以下几方面需要继续修订:第一,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提法有问题。一是语文究竟要不要知识体系?二是怎么样才算“不刻意”?三是如果对语文知识不宜刻意追求系统与完整,那么又“宜”怎样?以这种模糊的基本理念来指导初中语文知识教学(包括逻辑知识教学与渗透),究竟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第二,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故建议对学科间的沟通与渗透(包括语文与逻辑学间的沟通与渗透)提出比较具体的要求,并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加上“教材编写应注意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沟通”。第三,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阅读”部分第13条之后,建议增加“初步了解课文涉及的逻辑基础知识”。第四,在语文课程评价中,虽然可以不把逻辑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作为考试内容,但是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逻辑思维评价,以促使学生学习逻辑基础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第五,在语文课程评价目的中,建议增加“促进语文教师的发展”的表述;同时在“评价建议”部分建议增加对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以促进语文教师的自我评价与反思。第六,在课程标准中,建议于适当地方采用适当方式增加思维训练的内容。
2.修订与完善《普通高中语文程标准(实验)》。在普通高中阶段,就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而言,其目标是:高中阶段广泛地渗透逻辑基础知识,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涉及的逻辑基础知识。因此,就《普通高中语文程标准(实验)》而言,有以下几方面需要修订:第一,在整个《普通高中语文程标准(实验)》中,继续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压迫语文知识(包括逻辑基础知识)的取向,如“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等等。这种压迫语文知识(包括逻辑基础知识)的取向或许是为了矫正过去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中偏重语文知识(包括逻辑基础知识)的倾向。但是矫枉过正也是不可取的。重新界定语文知识(包括逻辑基础知识)的内容与构成,重新认识语文知识(包括逻辑基础知识)的作用与价值,是我们在修订与完善《普通高中语文程标准(实验)》中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第二,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议对课程间的沟通与渗透(包括语文与逻辑学间的沟通与渗透)提出比较具体的要求,并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加上“教科书编写应注意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沟通”。第三,建议将课程目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部分第3条中“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修改为“初步掌握逻辑基础知识,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将课程目标必修课程“表达与交流”部分第3条中“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修改为“在表达实践中,结合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给普通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提供直接依据。第四,在语文课程评价中,建议将课文涉及的逻辑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作为考试内容(尤其是升学考试内容),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评价,以便促进学生学习并运用逻辑基础知识,进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第五,评价建议过分集中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忽视了对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建议在“评价建议”部分增加对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以促进语文教师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三)改革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提供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的素材
1.明确中学语文教材中逻辑教育素材的内容与形式。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除了要有相应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或中学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提供逻辑教育依据外,还必须要有相应的中学语文教材提供适当逻辑教育素材。首先,必须弄清楚中学语文教材中提供逻辑教育素材的内容。根据中学语文教育中逻辑教育的目标,中学语文教材所蕴涵的逻辑基础知识应当精要、好懂、有用,不要太过烦琐与复杂。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材所蕴涵的逻辑基础知识应当包括概念、判断、推理、思维规律、假说、证明、反驳、谬误等。其次,必须弄清楚中学语文教材中提供逻辑教育素材的形式。一般而言,中学语文教材以下列四种形式提供逻辑教育素材:一是以附录形式集中编排的逻辑基础知识,二是以短文形式分散编排的逻辑基础知识,三是渗透于课文内容中的逻辑基础知识,四是渗透于课文练习与注释中的逻辑基础知识。经过分析与研究,笔者倾向于兼顾一、三、四这三种形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短文形式分散编排的逻辑基础知识缺乏集中性和整体性,易造成学习后篇忘记前篇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对逻辑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以附录形式集中编排的逻辑基础知识,不仅可以克服以短文形式分散编排的逻辑基础知识的缺陷,而且便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学进度等选择集中讲授或分散讲授,也便于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自学安排;渗透于课文内容、练习与注释中的逻辑基础知识,作为内化于具体语言环境的逻辑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体味逻辑基础知识的具体运用及其现实价值。
2.改革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提供逻辑教育素材。鉴于上述分析,笔者建议对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作如下改革,以便有效提供逻辑教育素材。首先,以附录形式集中编排逻辑基础知识。具体设想是:分初中(即全日制义务教育7-9年级)、普通高中两步走。一是在初中第五学期语文教材(即全日制义务教育9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材)后以附录形式编入“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基础知识。因为从教学实践看,该阶段的学生,完全可以理解这部分逻辑基础知识;同时,这也为那些没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打一点逻辑基础,便于其今后自学。二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程标准(实验)》精神,在普通高中一年级必修课程语文教材后以附录形式编入“思维规律、假说、证明、反驳、谬误”等逻辑基础知识,以便进入普通高中的同学能够系统地学习逻辑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其次,将蕴涵丰富逻辑知识的文章选入课本,以便学生在学习相关文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逻辑思维。对于相关文章中的逻辑知识难点,必要时在注释中加以解释。再次,可选择具有实用性、趣味性且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逻辑练习题,集中选编在语文教材相关附录后,或散编在初中第五、六学期语文教材(即全日制义务教育9年级语文教材)以及普通高中各册语文教材(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教材)的课文后边。初中阶段(主要是全日制义务教育9年级)应重点解决语句上的逻辑问题,落在说话上;普通高中阶段重点解决审题、立论、反驳等逻辑问题,落在写文章上。
(四)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素质,造就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的人才
1.加强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类专业建设与改革,培养并输送合格中学语文教师。为适应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类专业必须采取更新教育观念、调整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等措施,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以便确保学生毕业跨入中学语文教育领域做教师时就具有较强的语文素质。此处,笔者特别强调面向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改革中文类专业逻辑教学。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逻辑学在今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进而认真学习与钻研逻辑学,努力提高逻辑素养。也只有逻辑素养提高了,相关学生才能在未来中学语文教育中高效渗透逻辑教育。
2.加强在岗中学语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在学校管理中,尽可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工作相结合、耐心教育与热情服务相结合、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针对性教育与分层次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方法与正确教育内容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以及教育指导与教育示范相结合,将在岗中学语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尽可能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与职工考核奖惩相结合、与树立先进典型相结合、与学校精神培育相结合、与学校形象设计相结合以及与学校文娱活动相结合,积极推进在岗中学语文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因为,只有在岗中学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了,他们才会不畏艰辛地去努力探索研究中学语文教育并提高中学语文教育水平,进而确保在中学语文教育中高效渗透逻辑教育。
3.提高在岗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与科研业务素质。首先,建立与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在岗中学语文教师提高教学与科研业务素质的积极性。其次,强化在岗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在岗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应当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学科知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内容。此处,笔者特别强调逻辑知识也是在岗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真正懂得且系统地学过逻辑的在岗中学语文教师目前并不多。最后,督促与鼓励在岗中学语文教师自学与科研。学校可以通过抽查读书笔记并给予适当奖惩的方式督促与鼓励在岗中学语文教师自学与语文教育相关的各种知识(包括逻辑知识)。学校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优先为在岗中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提供必要的资金与物质支持,因为这既便于在岗中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的顺利进行,又便于在岗中学语文教师于教育科研中体味逻辑教育对中学生的重大意义。
(五)改革中学语文教育评价,削弱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的阻力
1.科学制定中学语文教育目标,确保中学语文教育评价与中学语文教育目标一致。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育目标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面的近期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层面的中期目标是充实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第三层面的长远目标是提高民族素质,传承人类文明。我们应当看到,中学语文教育这三个层面的目标都蕴涵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目标,即提高学生思维素质。中学语文教育评价必须依据中学语文教育目标(包括三个层面目标中蕴涵的提高学生思维素质这个子目标)开展,从而确保中学语文教育实践始终围绕中学语文教育目标进行,进而促进中学语文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包括思维素质)与民族素质(包括思维素质)。
2.根据中学语文教育评价目的的不同,恰当选择中学语文教育评价方法。中学语文教育评价方法,是指对中学语文教育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所采取的活动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称。不同的中学语文教育评价方法,其适用范围、适合对象等都是有区别的。至于具体中学语文教育评价方法,由于本文篇幅所限,在此不作阐述。但是笔者在此特别指出三点:第一,中学语文考试虽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学语文教育评价方法,但它有诸多局限性(如不能彻底有效测评思维能力),并非万能,因而不能将考试分数进而升学率作为衡量中学语文教育成就的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根据;第二,中学语文教育评价必须充分重视定性评价;第三,中学语文教育评价中必须构建一个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语文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以便科学评价中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进而促使中学语文教师提高教学与科研业务素质。
3.改革中学语文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第一,科学确定中学语文考试内容。为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有效渗透逻辑教育,中学语文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中必须加强对逻辑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的考核。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研究并吸取国内外相关经验。在美国,无论是大学入学考试还是研究生入学考试,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试题比例都很大,有的占50%甚至更多。在国内MBA联考中,专门有一门测试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逻辑考试。第二,根据中学语文考试目的恰当选择中学语文测试工具类型。就考试目的而言,中学语文考试主要包括平时测验、期中期末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等类型。就考试工具类型而言,中学语文考试要特别注意口试和笔试、客观题与主观题、作文题与非作文题之间的不同。根据不同的考试目的,中学语文考试中逻辑基础知识及其应用测试可以采取不同的题型。第三,根据中学语文测试工具类型科学设置有关逻辑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的考点。在中学语文考试中,要特别注意语文基础知识(包括逻辑知识)、读写听说的语言能力与包括情意在内的全面的语文素质在价值取向和考点布设上是有区别的。第四,要有客观公正的评分标准及控制办法,如规定主观性、创造性试题必须三人独立阅卷评分等。第五,要有能够科学解释水平和成绩的统计记分方法,如用百分比等级或标准分数,这些方法都有原始分数无法比的优势。
(高能秀重庆市双桥中学;乔兴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