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创作中的“点化”现象

2006-01-30 06:51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11期
关键词:诗派黄庭坚诗句

赵 艳 徐 峰

古代诗文的创作中经常把前人现成的诗句、成语、典故,或稍作改动,或直接借用过来,翻陈出新,“点化”成另一种意思。这种靠“模仿”起家的创作方式,古人称为“点化”,只要运用得当,它往往具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效。

诗歌创作中“模仿”的情况很多,在常见的名篇中“模仿”之处亦不鲜见。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也是《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成句,这四句都用得非常好。大概只有曹操这样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文学家才敢这样“大胆抄袭”,一字不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就出自汉乐府民歌《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与《楚辞·远游》中的“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又何其相似!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萧关逢候骑,督护在燕然”与隋唐之际的虞世南《拟饮马长城窟》中的“前逢锦衣使,都护在楼兰”一句的立意、句式完全相同。

在诗歌创作中,有的“模仿”手法明显,有的则很隐蔽,甚至只“模仿”一个或者两个字的用法。汉乐府民歌《行行重行行》有这样的诗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在《韩诗外传》中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另一诗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可在清代张玉谷《古诗赏析》收入《汉杂曲歌辞》的《古歌》中找到孪生兄弟:“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还有一句“浮云蔽白日”直接来自东汉民歌“残邪害工正,浮云蔽白日”。杜甫的《蜀相》有云:“映天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和“空”韵味深长,再南朝民歌《西洲曲》中的这一句:“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自”和“空”两字对举的用法真是如出一辙。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诗歌,文赋创作也有“模仿”的情况。战国时期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写道:“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我们再看西汉司马相如的《美人赋》:“臣之东邻,有一女子,玄发丰艳,蛾眉皓齿,登垣而望臣,三年于兹矣,臣弃而不许。”尽管司马相如的文才名满天下,但这篇《美人赋》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模仿甚至抄袭了宋玉。苏轼《赤壁赋》中“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一句历来备受推崇,但如果读一读《楚辞·湘夫人》,我们就会大吃一惊,它的最后一句是“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再来看看词的情况。“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晏几道《临江仙》中的名句。但它完全抄袭五代时翁宏的《春残》诗,奇怪的是翁诗并不著名,该句在这首词里却显得非常出色。晏殊的名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中下半句完全出自唐代诗人郑谷的《和知己秋日伤怀》:“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亭台。梁尘寂寞燕归去,黄蜀葵花一朵开。”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中“山色有中无”一句完全出自王维《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欧阳修的《南歌子》词“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中后一句化用唐代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一词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自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另一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化自唐代牛僧孺《周秦行记》的“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一句。因“山抹微云”而出名的大词人秦观的代表作《满庭芳》(山抹微云)中“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一句化自隋炀帝的诗句“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大概填词难度太大吧,即使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填起词来也化用古人的语句。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中有一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名满天下。但它确实难逃“模仿”之嫌——《三国志·吴志·陆凯传》中有一歌谣曰:“宁饮长江水,不食武昌鱼。”

这样一种现在看来有关著作权、知识产权的行为,在古代却是一种有组织的“犯罪”行为。宋代江西诗派的黄庭坚主张“无一字无来历”,并把这种创作方法称之为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黄庭坚的创作中有很多这样的作品,其中有一首《题阳关图》:“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整首诗都是“夺胎换骨”而来,后两句紧扣王维《阳关曲》中的“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同时还化用了北朝乐府《敕勒歌》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描写阳关之西只见牛羊不见人烟的景象。这是一首“点铁成金”的成功之作,显示了黄庭坚不凡的学识与才气。再举两个例子:其一,南朝徐陵《鸳鸯赋》云:“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庭坚有一首《题画睡鸭》写道:“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黄庭坚完全用徐陵的语句,只不过略加点化,即成佳作;其二,更黄庭坚还善于通过裁剪“点铁成金”。白居易的诗《寄行简》中有这样四句:“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黄庭坚把它裁剪为两首,第一首:“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第二首:“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这种作诗的方法,在文学史是非常独特的。

江西诗派在宋代的影响非常大,以至这种创作方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蔚然成风,只不过很多人都因缺乏才学而弄巧成拙、点金成铁。黄庭坚的外甥徐俯,也是江西诗派中的诗人,他有一首《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波才动万波随。黄帽岂如青箬笠,羊裘何似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词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基本雷同。 “一波才动万波随”一句也是从一个叫船子和尚的诗僧那里“借来”的,原诗为:“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无论张志和的《渔歌子》还是船子和尚的这首诗,都透露出一种闲适恬淡之气。徐俯自作聪明地加上了“黄帽”、“羊裘”两个词,不仅没有增加词的美感,反而显得索然无味。就连千古名句“斜风细雨不须归”也因此变得毫不起眼。由此可见,如果才学不够,往往不仅点铁成金不成,还容易点金成铁。这也是江西诗派创作理论受到质疑和批评的原因。

“天若有情天亦老”,伟人毛泽东的这一诗句原封不动地来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怀疑伟人的才思。点化之术只要运用得当,确实能点铁成金,毕竟这也是曾经广泛存在而且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学创作方式。

(赵 艳 徐 峰,黄冈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诗派黄庭坚诗句
六一来了
《诗》第27卷·三个“十”特大卷征稿
白饭、皛饭与毳饭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从棋品看人品
试论香港古典诗社“璞社”之发展及其诗派趋向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略论江湖诗派产生、发展的原动力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