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董就雄
摘 要:本文就有作品树其楷模、有理论推波助澜、有同志闻风响应、有后人沿流承风四方面诗派条件述论香港璞社的发展。璞社作品量多类众,其每月诗聚、写诗对社员创作量有积极促进作用。璞社理论见于评点著作、文章、论诗绝句中,成员各有论见,呈现多面向、兼收并蓄的特点,但亦以“宜真宜新”而以坚实传统作后盾为诸成员之一贯理论核心。历来璞社成员中,来自浸大校内者约占六成,校外约四成,诗社定位已不限于校内。同时受璞社影响成员又向其后辈发挥多种影响。因此,璞社已具备了一个文学派别的实质,其发展成为诗派的趋向已相当明显。
关键词:香港古典诗社;璞社;诗歌发展;诗派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7)3-0070-17
一、引言
璞社是以香港浸会大学为聚会基地的古典诗社,由该校中文系教授邝健行于二零零二年九月带领一众学生成立,成员除浸大师生外,还有香港各大专院校的师生。邝氏《璞社成立小引》云:
去岁承乏韵文习作一科,学子凡十五人;颇能虚心受教,叉手试吟……课程既毕,诸子进陈……窃拟众效古而结社,月命题以赋诗;邀师长作点评,集同窗共讨论。但冀所习无荒,进而不已;所为合义,持之有恒。余闻而愈嘉焉。①
可知璞社是由修读邝氏“韵文习作”课之一批学生提出,期望“效古而结社”,并得到邝氏认同而创立的。《小引》又云:
既而同学又以命名相商,余谓诸生美质倘琢,精光自映;璞玉为比,社名近实。诸生谦而受言,遂同定名为璞社也。②
众学生美质如璞玉,故定名为“璞社”。
璞社自成立以来,每月雅集,每两年左右将师生月课出版成书,名《荆山玉屑》,现已出版至五编。此外,还出版了较为理论性的评点专著《剖璞浮光集》,及其他多种专书及单行本。邓小军《璞社纪事》云:
璞社诗聚……对于同学提高人文修养及研究能力,也有潜移默化之功。同学们熟稔地运用优雅的语言,俯仰天地,吟咏古今,佳作叠出。
足见在邓氏心目中,璞社乃以培养创作古典诗的后进为定位。本文认为,经过十三年岁月的运作,璞社已逐渐向发展成文学派别迈进。吴宏一《清代词学四论·常州派词学研究》中曾对文学史上的“派别”加以定义:“我个人以为文学史的所谓派别,除了时代社会背景等外在因素之外,其形成应该具有下列的四个要素:一、有作品树其楷模。二、有理论推波助澜。三、有同志闻风响应。四、有后人沿流承风。这四个要素,若缺其一,那么,这个派别便会产生流弊,不是名不符实,就是影响不大。③”本文将就璞社是否符合此四方面作详论。
二、有作品树其楷模
璞社成员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很多已结集出版或刊行。按内容性质可分为七类,兹列示如下:
七类作品中,师生月课集是璞社历来作品的全录或选录。“荆山玉屑”四字由朱少璋所定,取“荆山剖璞,玉屑弥光”之意。⑥此系列迄今已出版了五编,前二编采取全录形式,自第三编开始改作选录,原因有二:“一是《荆山玉屑》既已编到三编,对社会已产生一定影响,诗稿数量亦甚多,我们有责任选录一些立意和境界较可取的诗篇,以回馈读者……;二是筛汰了一些格律修辞等方面不尽合矩者。”⑦足见璞社月课的选录,有精益求精之趋向。
上表师生个人专集一类中,主要列出璞社成立后的社员专集,成立前的不算,如朱少璋于八八年出版的《平仄诗草》⑧和梁巨鸿出版于九零年的《学而诗草》。⑨表列的九种专集中,最早出版的已是零八年,距离璞社成立达六年之久,其他则在六年以上,单以年数看,已知其集中作品当有不少因诗会而作。即使有些作品与璞社无关,但从其集中诗题看,因应璞社月课而作及受璞社氛围影响而酬和之作仍占多数。以董就雄《听车庐诗草》为例,集中共录诗作一百七十题,其中一百一十四题与璞社月课及唱和相关,比例是六成七。张志豪《三痴堂诗草》和李耀章《宁魂集》的情况更明显,九成以上是璞社月课及唱和相关之作,可见璞社对成员创作量的促进作用。
师生唱和选刊是璞社主题式的唱和刊物,多因一事而引发酬唱,然后积累成叠,再由社员印行。如《三春酬唱集》,刘卫林序云:
甲申仲春,璞社月课以“春望”为题,供各师友共赋瑶章。余于发岁初尝有《春日杂咏》之作,遂于八首中选其半,呈社内诸君子雅正。……月余间师友唱和不辍,至入夏初,已先后赋得七十余篇。因其事自三春而起,其间酬唱咏答,又历经一季,故编集诸作时,特以三春为名……⑩
可知此集是因刘氏赋《春日杂咏》之作,引发社内诸人酬唱,因以成集。又如《追风集》,是零九年秋璞社年青社员张志豪、李岐山、李咏娟、李耀章、陈仲基的唱和结集。他们因见师长之唱和,而交相约和成集。据《璞社作品总目提要》云:
集名“追风”,或盼乎流風之传承,邝序云:“五君于璞社为后进,乃有意追杨、朱诸子前躅,璞社流风不坠矣。”或乎展钟泠风之雅意……此继风骚之素志乎?其中抒怀、赠答、戏作、描人、绘物各各纷呈,嘤鸣答和,浓情满纸。{11}
可知是集以追风为主题,追效社内师长、以至古人之风,内容则抒怀、赠答、戏作、写人、咏物俱有。
此类选刊目前共有二十种,其中十七种由朱少璋编印,邝健行《追风集》序云:“璞社杨、朱、伍、董四子……或者千里联袂出席会议,所遇山川风俗之壮观特异,暨乎人物之意态种种,一时兴酣情满,抽纸振笔咏吟……。少璋君好辑集存稿,数年之间,编成《璞社酬唱选刊》近十种……”{12}这些选刊或因外游、或因人物之种种意态而唱和,这正与前文所说因一事而引发和端呼应。朱少璋尤在意于编辑此种选刊,装钉单行,以与《荆山玉屑》系列相辉映,见出朱氏对辑集璞社刊物之贡献。
璞社亦辑有特刊。特刊主要因特殊需要,或针对特殊活动而刊者。如《凤麟集》,是将璞社成员由零五年至一三年九年间在各地各大诗词联比赛的作品辑录成集,以砥砺年青成员志气。而两辑《璞社谈艺录》是由于璞社近两年开始定期举行座谈会,邀请名家作讲,大约每季一次。前一讲由何文汇主讲近体诗格律问题,后一讲由朱少璋主讲诗歌创作中的“情”与“体”的配合,俱符合“谈艺”的宗旨。前讲由年青社员刘奕航、黄荣杰笔录整理,后一讲由张轩诵负责,最后由朱少璋编行。
同学诗课点评本是璞社导师评点璞社年青社员的编选集,分别是邝健行选、伍颖麟编《评点璞社同学诗课选·甲集》以及邝健行选编的《剖璞浮光集》。前者是自制线装,后者是正式出版书籍,两者关系密切,邝氏云:
二零零五年二月,我和伍颖麟君合选了一册《评点璞社同学诗课甲集》……可惜只是打印本,只在社员之间传阅,没有流传到外面去。
去年暑假,……觉得事情没办完。第一,由二零零四年到现在,又过了五年,作品理应补充。第二,初意希望选本流传,毕竟未能实现。于是立下心意,重新选辑一册比较完整的评本,出版面世。为了整齐时日,选取由二零零二年六月到去年五月七个年头的作品,共六十八题一百七十六首,作者四十六人……{13}
由于前者是自制本,限于社員间流通,流传不广;加上时间又过了五年,欲补充作品;故有《剖璞浮光集》之出版。书中每首后附有评语,评者有邝健行、朱少璋、韦金满、刘卫林、陈致、邓小军、杨利成、梁巨鸿、董就雄、伍颖麟、陈伟强共十一人,{14}作者主要是零二至零九年间本港大学的一些本科或研究生。
师生文集指《璞社序跋存录》单行本及《天衣集》一书,据朱少璋云:“璞社同人,好古茹古,每刊一集,或请序于贤师畏友,求光卷帙;或自跋以遣怀寓志,搜存忆记……其中撰文言者则醇胜旧酒,述白话者亦清若秋潭;骈笔散章,各具风采。”{15}可见两种文集是璞社诸人在出版诗集及单行本时邀请师长、诗友撰写的序跋文字。其中有以文言写成,有以白话写成,文言中又有以古文或骈文写成。《璞社序跋存录》单行本是试刊性质,其后朱氏加以增补,成为《天衣集》出版。
最后一类是创作参考刊物,乃指朱少璋编印的《诗韵节钞》,据《璞社作品总目提要》:
《节钞》以清许时庚辑《增广诗韵全璧》为底本,删去配词、杂项、僻字;体式同于《平水韵》。四声属韵,依传统行文格式依次打印。前言云:“今人……对平仄调的掌握、韵字的归属韵目等,却比唐人生疏得多”、“市面上有不少韵书,但大都厚重……有鉴于此,璞社为初学写诗者提供一个诗韵节钞本……”{16}
可见《节钞》乃为便利璞社入门社员而设的参考刊物。
从上述七类作品之内容概述可见,璞社作品数量及类型相当丰富,符合“有作品树其楷模”中的“有作品”三字。而这些作品也能“树其楷模”,现从三方面探讨:
首先是它们通过了香港艺术发展局(下称“艺发局”)评审而获得资助者为数不少。艺发局是政府指定全方位发展香港艺术的法定机构,{17}提供资助予各种艺术计划,该局下设的计划资助项目主要支持视觉艺术、戏剧、戏曲、文学、音乐、舞蹈、电影及媒体艺术和跨媒介艺术的计划,{18}文学出版是其中一项出版资助计划,现在受该局资助之古典体裁的文学创和现代文学创作的资助都由此项批出。文学出版须经过严格评审,每项申请一般须由五位专业审批员评分,取其平均分,最高分之计划可获资助,文学出版的《申请须知》中《审议申请》条中列明:
“符合基本资格的申请,将交由本局委员及审批员评分。艺发局参考委员/审批员评分,以及考虑本局的资助政策及可用资源后,决定最后结果。”{19}因此,由艺发局批出的出版计划甚具公信力。据上文璞社作品列表,除单行本由璞社成员自行编印外,璞社正式出版的作品共十六种,其中九种获得艺发局审批,包括《荆山玉屑·三编》、《四编》、《五编》,《琴影楼诗》,《听车庐诗草》、《听车庐诗草二集》,《天佑诗赋集》,《三痴堂诗草》,《宁魂集》,比例超过五成六。当然,这并不是说余下的作品水平不够,余下的作品或由于有其他资金资助出版,或出版社资助出版,又或由社员自行出版,故没有向艺发局申请资助。如《荆山玉屑》得到浸大中文系“蔡德允教学及研究基金”资助出版;而《剖璞浮光集》是《荆山玉屑》诸编的选优本,理论上比诸篇水平更高,向艺发局申请应会成功,但邝健行考虑到申请需时,批审期需半年,故自行出版。璞社超过一半的出版作品获艺发局资助可证其“有作品树其楷模”。
作品能够“树其楷模”还要经得起诗评家的批评,这点璞社能做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邓小军曾参加过璞社诗会,其《璞社纪事》云:
璞社诗聚,是一门工夫精致的课程,我戏称之为闲情逸致、水磨工夫。这工夫,一是在诗聚的讲评讨论,二是在诗聚后的自己修改作品。通过月课的训练,同学的诗歌写作能力,获得快速、扎实的成长……{20}
他还具体地评析璞社年青成员的作品:
如黄晓岚《寻月》:“茂枝蒙月魄,路暗倍惊疑。幸掌兰灯照,花荫作护持。”韵致闲婉……周伟雄《中秋》:“纱窗纳晚凉,月色高楼藏。俏面盈盈出,婵娟非白裳。”写环境污染,意在象外。张佩仪《落叶有感》:“金风轻拂展新凉,梳理繁枝减脆薄。工人持帚满腹愁,立看黄叶纷纷落。”写工人扫叶,语淡情深。{22}
对社员的作品颇予好评,并发出了“香港高校的中文系都设有诗词习作课,可惜的是这在内地高校中文系几乎是空白了”的慨叹。{21}邓氏的慨叹引发著名诗人徐晋如的共鸣:
“而在香港,无论是中文大学,还是浸会大学,都有老师带领学生写作旧体诗词。首都师范大学邓小军教授评价浸会大学学生的作品气息渊雅,颇能用典……邓先生并且感叹:‘……事实证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并不矛盾。香港高校的中文系都设有诗词习作课,可惜的是这在内地高校中文系几乎是空白了。他的感叹,实在值得今天高校主事者的深思。”{23}
香港艺发局文学出版审批员黄坤尧在为《荆山玉屑·三编》写评介文字时云:“千禧年以后,香港诗坛老成凋谢,有些寂寞,璞社异军突起,活力充沛,不断出版诗刊,印刷精美,留下宝贵的文献资料,令人感到惊喜,刮目相看。”{24}认为璞社的作品令他刮目相看,他更详评了璞社作品,以下引二例以概其余:
第廿三会《纤体》(七绝限真韵),李耀章诗云:
瑜珈瘦美舞纤身,绝色今无誉太真。药石摧残逆天理,西施惟出有情人。
此诗深具讽世意味,不要盲目追求纤体。次句称赏杨贵妃以圆润为美,而末句活用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为喻。第三句转,震撼尤见神力。
第廿四会《米贵》(七律限虞韵),张志豪诗云:
巧妇难为孰入厨,涨如春水价如珠。每餐雨碗今余半,一籴百斤愁未敷。竞说居奇街巷遍,翻思淅米夕朝无。折腰五斗辛酸事,再种先生柳几株?
首联比喻深刻生动。次联写穷人的生活艰难。三联指责商人操弄市场。末联仰慕陶渊明高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但多种五株柳树可以解除饥饿吗?作者可能更想带出的,就是当代读书人的辛酸了。{25}
黄氏认为李诗以“深具讽世意味”取胜,张诗写出当代读书人的辛酸,富于现实意味。两人都是三十岁左右的年青社员,受此褒扬,甚为难得。而璞社作品赢得邓、徐、黄三位专业诗评家的青睐,是璞社作品能“树其楷模”的又一表现。
璞社作品获得各大诗词联比赛奖项,亦是其作品“树其楷模”的第三方面明证。此等赛事共有八个,若按体裁划分,则共涉及十三个比赛项目。朱少璋曾将社员得奖作品编成《凤麟集》,{26}兹据之列表{27}:
从零五至一三年止,璞社成员得奖总数达四十六项,其中冠军十二项,亚军七项,季军三项,优异奖或优秀奖十六项,特别奖八项。若按人数算,共有十一人得奖,{29}除师长辈不作计算外,共十位年青社员得奖。以璞社这个恒常只有十五至二十人聚会的团体来看,得奖比例达五成五至七成三,这是香港任何团体都难以企及的。而得奖者又以年青人为主,正见出璞社成员作品在年轻一辈的“树其楷模”作用。
综言之,璞社作品具备通过香港艺发局评审而获资助出版者为数不少、经得起诗评家的批评、获得各大诗词联比赛奖项等三方面优势,可证其能“树其楷模”;加上前表所示,璞社作品数量多而品类众,故足证璞社符合吴宏一“有作品树其楷模”之派别要求。
三、有理论推波助澜
璞社还有理论推波助澜,以下从撰有理论著作和文字、理论与创作相配合、理论得到砥砺及理论得到传播四方面探论:
其一,撰有理论著作和文字。璞社有两种诗课点评本刊行,包括《评点璞社同学诗课选·甲集》及《剖璞浮光集》。后者是前者的增补本,包括了十一家资深学者、诗人的评语,在这些评语之后,编者往往有评论或补充、或加入不同意见。由是观之,此二书正是璞社师长辈的论诗集成。
此外,璞社社员的理论文字亦甚多。如杨利成提出诗歌有自省的作用,认为“诗即吾身”,透过诗集之辑存,以三省己身,改之勉之,日进其德。{30}朱少璋曾专论创作古典诗时情与体的配合,主张创作时要“因情定体”、不可胡乱拼合,认为《艺概》中“五言质,七言文;五言亲,七言尊”之说可以遵从。{31}詹杭伦提出今人写作诗歌有“成人的需要”、“记忆的需要”、“研究的需要”的三个原因,以及诗歌应具备“志感”、“记游”、“社交”三方面的内容,还有写诗“格律要合”、“内容要新”、“典雅畅达”的三个创作条件。{32}伍颖麟提出“情思似水,格律如杯”之见解,申明情思务真、格律合辙的重要。{33}董就雄曾发文探讨新词在古典诗中的运用,认为在新词选取上要符合求雅化,具文化底蕴,表现新理致,配合全诗情调,多选名词、少选动词、形容词等五项要求;在新词之安放上,主张二字词可自由安放,三字词、四字词等的放置不能割裂句式;在新词之建构上,提出现成新词可选用、自铸新词须合矩的见解;在新词入旧诗之比例上,主张比例多少视乎描述对象,如果写新事、新物、新情、新理的话,新词宜酌量增加,以作配合。{34}以上仅将诸人的理论略作标列,并不代表每人的理论全貌,但已可见出他们多面向的特色。
璞社的理论文字还表现在论诗绝句上。零四年一月的月课题目就是《论诗绝句》,该月共有十五人作诗,得绝句四十七首,{35}具有鲜明的诗论倾向。如李汇川诗:“诗歌平仄思量遍,宅句安章韵谨严。规矩方圆天地阔,古今作意贵相兼。”{36}是总论诗歌创作追求,从平仄、字句、章法、用韵、作意等方面提出方向。陈彦峰诗:“江南才子出吴中,中有六如最擅雄。挥洒天然亲太白,风流自得赛苏公。”{37}则是对唐伯虎诗挥洒、风流风格的激赏。上引二者是璞社第一批社员,入集时只是二十来岁的年青人,他们论诗角度各别,旗帜鲜明。
璞社还有一贯的论诗方向,此可从创立人邝健行的诗论见之。在上述的月课《论诗绝句》中,邝氏共写了四首,正概括了璞社的理论追求,题目是《履川师昔诲以诗宜真宜新,中心藏之》:
其一
孤灯挑尽未成眠,草屋寒儒画九天。
已是计时分昼夜,偏闻更鼓度流年。
其二
新醅斟出散浓馨,劝饮何须忌旧瓶。
唐宋藏春虽绝妙,仍思异味别淄渑。
其三
鹗里先生厌腐陈,要凭健笔写时新。
地球周运猿公祖。高咏奇精并昔人。
其四
纵横彩笔启灵台,诗料寻常生面开。
莫道今词难入雅,诸君谁是出群才。{38}
在诗题中,已透露出此四诗的主旨宜真宜新,鹗里先生指曾克耑先生,邝氏大学时代随他学诗,受到深远影响。邝氏尝云:
曾先生工诗古文辞,年青时在北京随吴■生(北江)先生受业,北江先生为清末桐城古文家吴汝纶(挚父)儿子……他教我们《诗选》课,最强调作诗和改诗。而且他定的题目是传统与现代兼备的,既有传统的《述志》、《春雨》等题目,也会叫我们写《原子弹》、《潜水艇》和《暖水壶》等。{39}
可见曾氏是桐城派后人吴闿生的高足,邝氏既受业于曾氏,则他写诗实是师承桐城派一脉。再看绝句正文,“其一”指出今人写诗不宜再用陈腐字词,如“挑孤灯”、“草屋”、“更鼓”之类;“其二”提出古典诗体作为旧瓶亦能容载新酒(新事新情),并流露出诗别唐宋的追求;“其三”直接主张要凭健笔写时新,强调以奇精之笔写今时之新;“其四”认为写诗要能将寻常诗料(写诗的材料)写出别开生面的诗意,认为新词入旧是应走之方向,而能将新词入旧而雅,要看诗人之才。四诗主要强调“宜新”,但邝氏反对“已是計时分昼夜”而仍写“更漏”字词的做法,又主张写“地球周运猿公祖”的新事新理,其实都包含要写真事真理之意,因为时代不同,写更漏、挑灯、草屋等陈腐字词,而世已无其事,这已是失真了。
杨利成论诗亦重情真意新,他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40}后八字是他的论诗总纲:以情为根本,以言为树苗,以声为花朵,以义为果实。他所讲的情当指真情而言,所以他论璞社朱帼馨诗时云:“语浅情真,即是好诗。”{41}至于重新,亦从杨氏评璞社诗可见,其评李耀章诗云:“翻题作结,立意新鲜。”{42}评马骏诗云:“题材新警,深切时弊。”{43}评岑子祺诗云:“落想新奇有趣。”{44}这些诗都因为立意、题材、落想的新颖而得到杨氏称许,足见他重新。
朱少璋论诗亦重新重真:
其诗作既上承中国诗歌的各种优良传统,并在个别作品的构词、取材、表达及运意上作新的尝试。……力求诗作能于典雅中不失新意,于新颖处又不离传统;处处弥缝新旧。其作品写当今事、眼前人、心里事、景中情,读者若细心玩味,当生共鸣。{45}
构词、取材、表达及运意上有新的尝试,目标是“典雅中不失新意,于新穎处又不离传统”,其作品所关心者是当今事、眼前人、心里事、景中情,流露出浓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论诗也重真,其论周作人诗的绝句云:“诗兼新旧更谁能?布衲俨然一老僧。辨得酸咸真味在,茶甘茶苦两模棱。”{46}称周作人诗无论表现内容是酸咸甘苦,都有真味在。
詹杭伦论作诗三项主张之一就是内容要新:
当代人写作旧体诗词,应当只是用旧瓶装新酒,形式虽是旧的,内容却是新的。即使咏史怀古之作,也是站在当代人的立场观点上来观照古人故事,仍然具有古为今用的意义。{47}
他特别强调古为今用的意义;其重视诗歌要表现当代感情,当已包含情真的要求。
董就雄论诗,较重新意新词:
信乎古诗于当世能别辟境界者,在一新字!……新理、新事、新情,俱古人所未道,不免生人耳目;且又不免以新词为之,殊欠典范,难免有雅驯未足之讥。故须雅写,方为佳构,而雅俗之异,在乎出手运意,此吾所戮力追寻者也。{48}
董说主要继承邝健行“要凭健笔写时新”、“莫道今词难入雅,诸君谁是出群才”的主张,讲求诗写新理、新事、新情,故要用新词,而新词须雅写。
伍颖麟论诗较重情真,其论诗云:
夫情思似水,格律如杯。水形千万,杯定方圆。虽中情摇荡,幽思徘徊;水莫外翻,杯能内固,斯为旨要矣。顾情思难准,务欲存真;格律易裁,先求合辙。{49}
认为由于每人情思如水,流动多变,情思难准,故务欲存真,写出真诗。其以诗评李耀章诗云:“只影哀鸣竟未完,情深一字已堪叹。东西望断心追远,商曲他年可别弹。”{50}伍氏认为李诗以情深见胜,一字一句俱足令人叹息。
由上列邝、杨、朱、詹、伍、董诸人诗论可知,邝氏的论诗方向是“宜真宜新”,并得到杨、朱等诸人呼应,则此四字可视为璞社理论的一贯方向。当然,诸人重视的创“新”,还要从“旧”而来,邝氏云:
偶或学遵古昔,重风雅之温柔;兴入幽微,求芝兰之芳泽者;亦可得而见焉。……诵历代之篇章,初循正轨;采四时之物色,婉喻中怀。觅句谋篇,调声选韵。{51}
这是说璞社希望社员能重传统之温柔敦厚、兴入幽微等创作要求。方法是诵读历代佳作,注意观察事物,以求把情感由景带出。至于“觅句谋篇,调声选韵”是指创作时须遵循传统炼句布局、较论音声用韵的古人标准。可以说,璞社的创新是要将古学好,沿用传统标准,然后以新意出之。因而“宜新”之“新”字多指新的诗意而言,并非诗歌形式。
以上诸人都是师长辈成员,诗龄较深,且全部有大专或中学教学背景,是璞社诗论的重要建立者。同时,他们论诗都有求真求新的趋向,但又呈现多面向、兼收并蓄的理论特色。
其二,理论与创作相配合。璞社理论能够推波助澜,还在于成员的创作与理论相结合,兹以邝健行诗为例作析论。前文论及,邝氏论诗主张“宜真宜新”,这在他的诗作中能充分印证。他的诗集《光希晚拾稿》中多有“宜新”之作,如《原子弹》、《潜水艇》、《罢饮希腊咖啡三周年二首》等,这是题材之新。而他曾到希腊留学,故诗中往往流露异国风情,如《离二首》其一:
殷勤曾执手,何处记西溟。
水浴神■出,云行车马经。
啄肝悲心盗,滚石酷天刑。
异迹从容数,清音岂复听。{52}
此诗其实是零七年十月诗课,当时邝氏附有自注文字:
第一首中四句用洋典:三句:希腊爱神Aphrodite传说为海水泡沫所生。四句:日神Helios乘四匹口中喷火神马所牵动之大车,每日自东至西,穿过天空。五句:Prometheus(普罗米修斯)盗天上火种与世人,天神宙斯怒,锁普氏于山上,日命大鹰啄食其肝脏,痛楚万分。夜间肝脏复原,次日大鹰又来啄食。六句:Sisyphus为人奸■,死后宙斯罚他到地府推一块大石头上山。石头刚到山顶,必脱手滚下,他又须下山再推;如此周而复始,永无休歇。{53}
这首是怀人之作,借四个希腊典故,指代希腊异迹,而这些异迹虽能记起,但一同执手共数异迹的友人已不在身边,带出离意。又如诗集中有“指犬灵溪终水月,系绳双足岂鸳鸯”之句,在“指犬”二字下以双行小注云:
希腊人言“指犬为誓”,亦中国人“指水为誓”意。情人节为洋人节日,遂用洋典。{54}
这些虽是洋典,但却以传统文字出之,典雅自然,可称之为用典之新。邝氏诗亦多用新词,可称为用词之新。如《戏赠邝健行先生三首》其二“遂乘霄汉翼,直下海西湄”中的“霄汉翼”指飞机,是他的自铸新词,典雅而新颖。又如《璞社春词六首》其四“一字身摇延颈望,忽然举手叫冰高”,在“冰高”下自注云“游戏名称”,这是著名的“冰高(Bingo)游戏”,邝氏直用到诗中。他更有集中用新词之作:
飘钟缓起漾长空,子夜烛白焰摇红。
黑袍垂地似龙钟,浓髯神父立从容。
撮指右肩画十字,左手后前荡法器。
入门幼长静无哗,一发赞歌喜欲泪。
至道胎凝示世身,大星吉兆光芒异。
寰海元元兹不迷,仰接祥和驱邪魅。
浅堂村落记华年,展礼虔虔共敬天。
深宵侧听平安祝,对影闻声识嫣然。{55}
此诗记昔日子夜礼拜的往事,诗中用“飘钟”、“神父”、“十字”、“赞歌”、“世身”、“大星”、“平安祝”等新词,妥贴自然,典雅雍容,使全诗宗教气氛浓厚,具西方节日情调,是运用新词的典范。
前面论及璞社重视“新”要从“旧”来,此点在以上邝诗已见,他还写过《忆昔三首》,把三首新诗用古典诗形式写出,其中《死水》是据闻一多同名新诗改写:
腥腻无端滞不流,徘徊绝望对长沟。层云未许沉清影,丑貌徒夸减内羞。铜破扔余凄惨绿,羹残泼罢寂寥稠。几时大手神灵斧,疏凿成功接水头?{56}
诗中都是传统语言,却写出近人以新诗表现的新意。胡国贤对之评价甚高:
这三首古典诗歌,正脱胎自三首近代著名的新诗:闻一多的《死水》、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邝老师分别以七律、五古及七绝形式,把原诗作同题改写,既保存了它们原有的意象和情意,却不失古典诗歌的韵味;非深于古今诗艺,何能臻此?旧诗新写,屡见不鲜,但,新诗旧写,无乃创举;邝老师向新诗垦荒前辈致敬之余,可曾寄寓,新旧诗歌原属殊途同归,如许另类深意?谁说旧瓶藏不下新酒?{57}
胡氏称旧诗新写多见,这种新诗旧写却是创举,又谓三诗保留原有意象和情意外,仍不失古典韵味。可见邝氏此种创作追求是“新诗旧写之新”,背后蕴含新诗内容亦可以旧体为之、新诗内容亦可借鉴到古典诗创作中两种深意。
邝氏也着意“宜真”方面。同样以上及诗作为例,《离二首》其一的“殷勤曾执手,何处记西溟”、“异迹从容数,清音岂复听”二联即写得情挚动人,前联谓昔日曾同执手的友人之处,彷佛已记不起,但末联“清音岂复听”却显出对友人惦记的感情,徐徐写来,其情甚真。又如写子夜礼拜一首,“深宵侧听平安祝,对影闻声识嫣然”写子夜礼拜时,在对影闻声下,认识嫣然一笑的女子,既是写实之句,又流露出认识对方的喜悦,真情流露。而尤妙者是此诗由开首至末二句之前似乎只写礼拜,不见“嫣然”之人,只写教众对礼拜的实景和虔虔情意,但经末联点出“嫣然”二字,则读者意会到此“嫣然”女子原来一直就在身旁,使读者也一同喜悦,这是情真之笔所带来的感人效果。
其三,理论得到砥砺。自一四年五月始,璞社在诗会中引入了“璞社诗艺座谈会”环节,若举行此环节则诗会暂停。此座谈会约每季一次,邀请诗坛名家到璞社分享创作心得,砥砺诗学。到目前为止,已举行了五次,分别请得前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何文汇、香港树仁大学中文系教授洪肇平、璞社资深成员朱少璋、香港珠海学院中文系教授莫云汉、中华诗教学会会长陈永正作讲。五会中,第一会及第三会已结集成单行本刊行。
座谈会的形式是先由讲者主讲约一小时,然后进入自由讨论环节。以何文汇“近体诗格律问题”一讲为例,何氏在主讲环节讲论孤平、拗句、科举制度与近体诗关系三方面问题。结论是:
我认为在唐朝考试诗中是避免应用仄仄平仄平、三平和孤平的句式。而這三种格式在当时有否命名,则不得而知。及至清朝,学者的诗格研究是百花齐放的。他们多以文章讨论诗格,以术语将不同句式定名,但当中的诗格理论仍有颇多漏洞。{58}
在讨论环节中,邝健行、董就雄、黄荣杰、李耀章、陈冠健、陈皓怡等都有参加讨论。其中邝氏关注孤平的种类及粤音问题,董氏关注对联格律、四六文、马蹄韵、拗救等问题,黄氏关注何文汇的对联作品、拗救、粤音等问题。{59}诸人关注点或异或同,产生良好砥砺效果。
其四,理论得到传播。以上可见,璞社理论能面向诗词专家以相砥砺。璞社还有面向大众的良性互动,包括出版理论相关书籍及举行讲座两方面。前者指成员刊行《评点璞社同学诗课选·甲集》、《剖璞浮光集》两种专著,其中多有评点文字,是璞社诗论的集成,故使诗词爱好者观摩到璞社的理论,且产生一定影响。如专栏作家章诗依阅读《剖璞浮光集》后,认为此书是今人旧体诗集中比较有特色的一本,{60}他对书中评点亦相当认同:
李岐山笔下的香港情人节是这样的……点评者这样评议此诗:“情人节虽西方节日,本诗实东西风貌合写:首联用洋典写西俗,以下人物情事则富东方情调。”点评得已经很到位。
林丽森的同题诗则直抒胸臆……诗正如点评者所说的,“写少女心情,入木三分。”{61}
认为邝健行的评点已经很到位,{62}又认同朱少璋“写少女心情,入木三分”的评语。{63}这都见出璞社理论得到传播。
至于举行讲座方面,是指璞社成员获邀出席与古典诗词创作或理论相关的讲座,产生传播理论的效果。现据璞社网页之聚会通告栏依举行的年月次序列表如下{64}:
自上表可知,由一零年三月至一四年七月止,璞社成员共主讲十五场讲座,其中两场更由璞社参与筹办,成员大都据自己专长作讲。而且,这些讲座的规模由二三十人至近百人不等,使璞社成员的诗论及创作经验得到传播,对大众诗词爱好者产生一定影响。
本节指出璞社的理论著作和文字包括有著作、文章、论诗绝句等作品,而璞社成员各有自己的论见,呈现多面向和兼收并蓄的特点,但同时他们亦有一贯的论诗主张,就是以邝健行为首所标举的“宜真宜新”,这可视为璞社诸成员服膺之理论核心。在理论与创作相配合方面,本节以邝健行诗为例,探讨其诗与“宜真宜新”理论之间的配合,发现邝诗与其理论高度配合,就“宜新”而言,呈现题材新、用典新、用词新、新诗旧写之新的特点,其新亦不离旧的传统。而在这些“宜新”的作品中,也呈现情感真挚的特点,符合其”宜真”的理论。至于理论得到砥砺这一点上,诗艺座谈会担当桥梁角色,使璞社成员诗论与外界专家相砥砺,座谈会邀请得社外名家作讲座,体现成员面向专业同人以砥砺诗艺的努力。在理论得到传播这点上,《剖璞浮光集》得到专栏作家的注意,理论亦得到其认可和推扬,产生了正面传播理论的效果。同时,璞社成员先后获邀主讲多场讲座,使成员向诗词爱好者传播创作心得,可见璞社理论具备面向专业同人和大众两种路径,使诗论在社会产生推波助澜的影响。
四、有同志闻风响应
作为一个派别的第三个条件是“有同志闻风响应”,这条件璞社亦符合。璞社自创立至今,诗聚引发很多诗词爱好者参与,这些同志或由社内师长辈成员带来,或由浸大中文系老师推荐,或由年青社员招请,都慕名而来。月课集《荆山玉屑》系列最能反映他们的加入实况,兹按诸编的作者名单列表:
自上表可知,璞社自创立至今共有过社员一百一十三人,{69}其中五十七人来自浸大校内或浸大毕业生,四十一人来自校外各大专院校、或社区。{70}前一类中,韦金满、邝健行、朱少璋、陈致、陈伟强、詹杭伦六位在加入璞社时已是老师身份,前五位除朱少璋是浸大语文中心老师外,其余都是浸大中文系老师,詹杭伦本来是浸大中文系毕业生,入社时是港大中文学院老师。董就雄、伍颖麟入社时则是浸大中文系哲学硕士学生。韦、朱、二陈、詹、董、伍七人全由邝健行招请入社。此类中其余五十一人入社时都是浸大学生。后一类中,刘卫林、邓小军、杨利成、梁巨鸿、程章灿、潘玲六人加入或到访璞社时便是老师身份,其中邓小军、程章灿都是浸大中文系访问教授,前者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后者来自南京大学,刘卫林、潘玲是城大老师,杨利成是中大中文系老师,梁巨鸿是中大语文中心老师。六人中,刘、邓、杨、梁、程五人由邝健行招请入社,潘玲则由董就雄招请入社观摩。此类中其余三十五人或闻风而来,或由璞社师长辈或社员招请入社,兹不细述。
璞社不单吸引浸大校内师生加入,还吸引了大批其他各大专院校及社区人士参与,兹按“来自各大专院校及社区社员”一类社员的身份或院校背景列表如下:
他们包括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新亚研究所(新亚)、香港城市大学(城大)、岭南大学(岭南)、香港教育学院(教院)、香港珠海学院(珠海)、香港树仁大学(树仁)、内地大学、香港中学(中学)的师生,甚至是地区人士。综观以上两表可知,来自浸大校内的成员比例近六成,来自各大专院校、社区的约占四成。后者以来自城市大学的最多,其次是中文大学,再次是中学,其余各校都有些。可见璞社的定位并不限于是浸大校内的诗社,而是面向全香港大专界、以至社区、甚至是外地学界的诗社。
然而璞社这个不以利益维系的组织何以能引吸诸多同志参与?这主要是由于璞社聚会的方式具有吸引力。邝健行在一次访谈中简述过此种形式:
每月聚会一次,预先为下次设定题目写诗,师友们在限期前将诗稿以电邮寄给璞社秘书,然后在浸会中文系会议室聚会。每次聚会都安排一个主持人,主持人在诗聚后还要为该次诗课评点。在评点之前,主持人会给诗友一个星期时间修改,主持人就根据诗友寄回的改本点评。点评后的诗课会寄给所有诗社成员,让他们作参考、改进之用。我们还会将诗课定本张贴在中文系的壁报板上。{71}
这种当面讨论,聚后点评的诗聚方式,对改善社员创作水平大有帮助。邓小军认为通过这些训练,同学的诗歌写作能力,获得快速、扎实的成长。{72}而且璞社师长辈论诗并不囿于一派,容许社员按喜好学习各家,讨论时让社员各抒己见,在无拘束之气氛下进行,使社员可发展自己的创作追求。即使是师长辈的社员,彼此间在此形式的聚会中亦产生砥砺作用。他们为了起示范作用,一方面认真应对点评工作,同时也力求创作出高水平作品,因而提升了自己的创作和鉴赏力。由于璞社这种有效的诗聚方式,成功吸引不少同志加入。
这诗聚方式还启发了一些社员在自己任职的机构自组诗社,这亦是“有同志闻风响应”的表现。如南京大学程章灿,他于零五年度上学期来浸大中文系访问,参加璞社零五年十月及零六年一月诗聚,在回南京几年后创立了游社。据程氏自述:游社于一零年三月创立,成员由数位老师、研究生及本科生组成,交稿、评讲诸形式俱循璞社。{73}此外,社员董就雄亦于零五年十一月在其任职之香港城市大学与张为群建立新松诗社,此举是受璞社启发,聚会形式亦循璞社,并已出版《新松诗集》、《城大校园题咏集》、《城心集》(电子书)等诗文集。
璞社还在推广诗社和创作风气上作出努力。如朱少璋于零九年十一月为璞社建立网页,{74}网页中内容丰富,有首页、社员简介、聚会通告、作品分享、出版信息、活动图辑、谈诗论艺等七个栏目。朱氏又与《明报》合作古典诗特辑征稿项目,向公众公开征集古典诗稿,新近主题是现当代的衣食住行,其目的是为宣扬本土古典诗歌的创作风气,展示其在现当代的生命力、让广大读者有机会接触现当代古典诗的情趣与理趣。{75}邝健行定期将璞社诗稿投到《重庆艺苑》,由一二年秋季至今每季刊出。{76}董就雄也定期将璞社诗稿投到《香港诗词》期刊,如一三年第八期、一四年第九、十、十一期等,都刊有璞社成员作品。{77}这些举措都有效推广璞社是现代人的古典诗诗社形象,使更多同好闻风而来。而且还引发内地和香港媒体的关注,如北京一学术期刊于一二年刊载邝健行的访谈录,其中“创作”一节专谈璞社;{78}广州《时代周报》于一四年一月专访董就雄,其后刊出访问稿,{79}璞社和诗词创作为其核心内容;香港《星岛日报》于一五年一月专访朱少璋,后来刊出访问稿,其中谈到古典诗的优势,及新诗和古典诗之分别等内容。{80}
简言之,璞社自成立至今共吸引百余人入社,分为来自浸大校内成员、其他大专院校及社区成员两类。足见璞社的定位并不限于浸大校内诗社,而是面向全香港大专界、以至社区和外地學界的诗社。
“有同志闻风响应”的另一表现是璞社的诗聚形式启发社员自组诗社,如南京大学的游社、香港城市大学的新松诗社。而璞社能吸引同志闻风响应,甚至自组诗社的主因是璞社具有当面讨论,聚后点评,社员据当面讨论及点评意见修改作品等三方面特色。而讨论气氛自由,无家派之囿,使年青社员和师长辈社员都能砥砺所学,也是吸引因素之一。
璞社为引发同好,还努力推广诗社形象和创作风气,包括:建立网页,与报章合作征稿项目,定期将璞社诗稿投到诗词刊物等。凡此均有效地推广璞社是现代人古典诗诗社的形象,使更多人闻风而来,并引发内地和香港媒体的关注。可见,璞社确实达到“有同志闻风响应”的派别标准。
五、有后人沿流承风
吴宏一为派别所定“有后人沿流承风”的原意,当是指某派别经过较长时间,仍有同派人士的后代或后继者以同一宗旨创作,所跨越的时间可能是几十甚至近百年。{81}璞社作为一个运作了十三年的诗社,当然没有这种意义的后人,但若以香港流行的“梯队”(不同年龄段)概念看,璞社成员早已经历了几个梯次的轮替了。一些年青社员在璞社受教益后,在同辈间影响其他人;又或在网络上或到中学里教授诗歌创作,影响了一些青少年,他们不少甚至赢得诗词奖项;又或在璞社受教益后,自办诗刊杂志,在香港诗坛产生影响;又或受璞社影响从事古典诗词创作之研究等。从这四个意义上看,璞社其实也颇有后人沿流承风。
如余龙杰,是浸大中文系本科毕业生,自零七年十月加入璞社,零八年初任璞社社务义务秘书至今,{82}入社八年,今年二十七岁。他在网络上与年青诗词爱者交流,引介了很多人入社,包括黄荣杰、胡颖祺等,对璞社贡献甚大。他大学毕业后曾在沙田崇真中学教过古诗创作班,班中学生得奖情况如下:
由余龙杰介绍入社的黄荣杰,现年二十六岁,于零八年七月入社,入社时是伊利沙伯中学预科生,后毕业于香港教育学院中文学系,现为中大中文系硕士生。黄氏曾创设文艺网站“雕虫轩”,见到余龙杰的作品,又看到余氏获诗赛奖项的资料,因而相识,适逢璞社在零八年七月所定诗课题目为《枯树》,余氏就招请黄氏入社。黄氏其后亦引介了吴历恒、黄照、陈皓怡、胡家豪、钱玮东等年青人入社,对璞社在招引社员上贡献亦大。{84}
黄氏撰有《授人以渔记》一文概述他的创作经历及对年青人的影响,现据该文将受黄氏影响者之得奖情况列表:{85}
吴历恒、黄照、胡家豪所获的奖都是冠军,虽然这与三人的天分和实力密切相关,但黄荣杰授人以渔的影响力亦不可忽视。况且黄氏与他们的交往本就是砥砺诗艺的一个过程,黄氏云:
黄荣杰复于网络认识了一些香港、澳门、台湾及海外的诗词新手、老手,或于网络讨论区(又称论坛)分享作品,互相砥砺;或于实时通讯软件(Instant Messenger),如MSN中开设群组,谈诗论艺,不分旦夕。透过这类实时通讯方式,对联、诗文接龙(以一个新的诗句或文句接续上一个诗句或文句末字或末二字)等……{86}
而且他们砥砺的平台亦多元化:
Facebook这类Web 2.0的新媒体兴起,黄荣杰转而在Facebook上面张贴作品,互相唱酬,甚或开设群组,加强诗词交流。此外,黄荣杰先后创设了“雕虫轩”(2005年起,http://
hkpoem.org/samwingkit)、香港诗网(2013年起,http://hkpoem.org,另有Google Blogger及Facebook版本)等网站,推广诗词。{87}
这些砥砺、唱酬的交流形式虽不是常州派那种“有后人沿流承风”的情况,却可说是“有后辈沿流承风”的表现。
陈皓怡是因余龙杰招请黄荣杰到璞社,故一并同来,可说她是由余、黄二人引介入社的。她于零九年一月入社,时为裘锦秋中学(元朗)学生,后毕业于岭南大学中文系,现年二十四岁,任教于裘锦秋中学。{88}陈氏在其母校影响不少青少年,兹列表如下:
陈氏的三位学生龙纭娴、龚纯正、潘志宏之中,以龚纯正获奖最多,可见现在的青少年亦有不少对诗词创作相当热衷者,这固然有他们自己的兴趣因素,但老师的指导必不可少,该等学生的良好表现可说是陈皓怡沿璞社之流的果效。此外,社员还有教导中学生对联,如李显华,他本为城大新松诗社社员,毕业后任教大埔灵粮堂刘梅轩中学,后于一四年下半年加入璞社,他有三位学生于今年大埔文艺协进会举办之乙未年新春对联比赛得到冠军和两个优异奖,{89}兹不详列。
获取诗词奖项并不是“有后人沿流承风”的唯一表现,璞社还有些社员是自办诗词杂志或网站,如张志豪于一零年与另一人创立《香江文艺》,{90}这是综合文艺杂志,编辑委员有四位是璞社成员,分别为张志豪、黄荣杰、谭凯尹及吴历恒。该杂志为半年刊,共有古典文学版、现当代文学版、文艺版、宗教文化版和学艺园五个版面。其中“古典文学版”征集古典诗、词、曲,文、赋,古典文学评论等投稿;“学艺园”征集中学、大专及大学学生之各体文类投稿。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与古典诗词相关。{91}还有如前文提及,黄荣杰于一三年创设香港诗网,{92}俱有推广诗词之效。
璞社导师中,有些本就研究現当代人古典诗创作的,如朱少璋,其博士论文是《现代新诗人旧体诗研究》,指导教授为邝健行,提要云:
本研究意义在于填补现代诗歌研究的空白点,在以新诗为主导、无视新诗人旧体诗创作活动的现代诗歌发展史观之外,本论文另辟蹊径;研究结论强调正视新诗人的旧体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价值,其价值与意义在于创作量高、活动持续、素质不低;乃现代诗歌史上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藉此展现新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的总体成就。{93}
这种重视现代人古典诗价值的观点对璞社后进影响甚大,张志豪在一零年撰成《朱自清古典诗的创作路向与价值》一文,并发表在台湾《淡江中文学报》,{94}明显是受到朱氏影响。其后比张志豪后一梯队的叶翠珠,就读香港珠海学院中文系,其毕业论文为《试论抗战时期(1937-1945)香港南来文人古典诗词之多重身份及其意义》,{95}其中对朱少璋、董就雄论现代古典诗创作的论著有所征引,虽不能说是直接受二人影响,但璞社对现代人创作古典诗的推重,无疑对叶氏有启发。总之,就对现代人古典诗创作的研究而论,璞社邝健行、朱少璋、张志豪、叶翠珠诸人合成一个完整的承传梯队。这亦是璞社后辈沿流承风的一种表现。约言之,“有后人沿流承风”按璞社的情况是有后辈沿流承风。
六、结语
本文就四方面述论璞社的发展,并探讨是否符合文学派别的实质,结论如下:
其一,璞社作品量多类众,其每月诗聚、写诗对社员创作量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已出版的五编月课集,由当初全录改成三编开始的选录,见出其作品精益求精的趋向;且作品具备通过香港艺发局的出版资助评审、经得起诗评家批评、获得各地诗词联大赛奖项三方面优势,符合作品树其楷模的条件。可称量多质优。
其二,璞社理论见于评点著作、文章、论诗绝句中,成员各有论见,呈现多面向、兼收并蓄的特点,但亦以“宜真宜新”而以坚实传统作后盾为诸成员之一贯理论核心。成员的理论与创作追求亦相符,以邝健行为例,其“宜真真新”的追求就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其新表现为题材新、用典新、用词新、新诗旧写之新四方面,强调不背离传统。璞社定期举办诗艺座谈会,邀请各地名家作讲,使诗论得到砥砺。同时社员又面向大众,主讲多场古典诗讲座,使社员诗论得到传播。所以,璞社深符“有理论推波助澜”的派别标准。
其三,历来璞社成员中,来自浸大校内者约占六成,校外约四成,诗社定位已不限于校内,而是面向全香港大专界和社区、以至外地学界的诗社。如此多的同志闻风响应,加上成员自组诗社的和应,可证璞社符合“有同志闻风响应”的标准。璞社引发同志响应的原因有三方面:一,聚会方式有特色,具有当面讨论、聚后点评、社员据当面讨论及点评意见修改作品等特点。二,讨论气氛自由,无家派之囿,让成员都能真正砥砺所学。三,成员建立网页、与报章合作古典诗特辑征稿项目、定期向诗词刊物投稿,以推广诗社形象和创作风气。故不单得到同志响应,还引发内地和香港媒体的关注。
其四,璞社暂未有常州派意义的“有后人沿流承风”条件,但却可说有后辈沿流承风。一些年青社员在璞社受教益后,在同辈间影响其他人,萌发同辈的创作热忱;在网上或中学中教授诗歌创作,影响一些中学生,赢得诗词赛专家认同;又或自办诗刊杂志,对诗坛作出贡献;还有受璞社影响而自行研究现代人的古典诗创作,以期裨益学界。这些都是璞社后辈沿流承风的表现。从这个承传的意义上说,璞社已符合“有后人沿流承风”的条件。
璞社能运作十三年,对一个不以利益维系的文学团体而言已很难得,更难得者是该社以浸大为基地而视野不囿于一校,而面向学界、社会,且符合上述四项条件,故璞社的发展即使未被普遍认定为一个文学派别,但它实在已具备了一个文学派别的实质,其发展成为诗派的趋向已相当明显。
①②{51} 邝健行:《璞社成立小引》,朱少璋编:《荆山玉屑——香港浸会大学璞社诗辑》,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9页。
③ 吴宏一:《常州派词学研究》,《清代词学四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版,第73页。
④ 本文胪列及引用的璞社刊物概以截至2015年6月3日笔者所见者为准。
⑤ 《马鞍山酬唱集》刊出时,璞社尚未成立,惟其中载有邝健行、韦金满、刘卫林、伍颖麟诗,诸人后来均为璞社成员,故可视为“师生唱和选刊”之前刊。
⑥ 朱少璋:《荆山玉屑》前言,《荆山玉屑——香港浸会大学璞社诗辑》,第8页。
⑦ 董就雄:《荆山玉屑三编》前言,《荆山玉屑·三编——香港浸会大学璞社诗辑》,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vii页。
⑧ 朱少璋:《平仄诗草》,香港:出版者不详1988年版。
⑨ 梁巨鸿:《学而诗草》,香港:华风书局有限公司1990年版。
⑩ 刘卫林:《三春酬唱集》序,朱少璋编印:《三春酬唱集》(单行本,2007),第1页。
{11} 张志豪:《璞社作品总目提要·〈追风集〉》,朱少璋编:《天衣集:璞社序跋存录》,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84页。
{12} 邝健行:《追风集》序,张志豪编印:《追风集》(单行本,2009),卷首。
{13} 邝健行选编:《剖璞浮光集·诸家评议璞社大专社员歌诗选》,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4-5页。
{14} 胪列评者次序按邝健行:《璞社诗会表》,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194-200页。
{15} 朱少璋:《天衣集编后记》,《天衣集:璞社序跋存录》,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95页。
{16} 张志豪:《璞社作品总目提要·〈诗韵节钞〉》,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88页。
{17} 香港艺术发展局:《艺发局简介》,见该局网页连结:http://www.hkadc.org.hk/tc/content/web.do?page=aboutADC,瀏览日期:2015年5月26日。
{18} 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资助/邀约计划》,见该局网页连结:http://www.hkadc.org.hk/tc/content/web.do?page=projectGrantApplication,浏览日期:2015年5月26日。
{19} 香港艺术发展局:《计划资助·申请须知》2015年1月版,第9页。见该局网页连结:http://www.hkadc.org.hk/UserFiles/ProjectGrant/PG2015/tc/Info-booklet2015_CHI.pdf,浏览日期:2015年5月26日。
{20}{21}{22}{72} 邓小军:《璞社纪事》,载2004年9月6日《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版。
{23} 徐晋如:《大学生诗词创作:从暗流到奔涌》,载新华网陕西频道,2009年5月26日刊载。网址:http://www.sn.xinhuanet.com/misc/2009-05/19/content_16573856.htm,浏览日期:2015年5月26日。
{24}{25} 黄坤尧:《文学作品推介·〈荆山玉屑·三编〉》,艺发局发予编者之推介文章,撰写日期:2010年2月17日。
{26} 朱少璋编印:《凤麟集·璞社成员得奖作品初编》(特刊)(单行本,2013)。
{27} 表列资料以截至2015年6月3日本文写成时所见为准。
{28} 不标明者俱是律诗。
{29} 即余龙杰、黄荣杰、黄照、陈皓怡、罗光辉、吴历恒、刘奕航、陈皓怡、张志豪、李耀章、董就雄。
{30}{40} 杨利成:《〈荆山玉屑·四编〉跋》,《荆山玉屑·四编》,香港:蓝出版2012年版,第213页。
{31} 朱少璋编,张轩诵整理:《璞社谈艺录·朱少璋博士主讲:因情定体——谈诗歌创作“情”与“体”的配合》(单行本,2015年4月)。
{32}{47} 詹杭伦:《天佑诗赋集》自序,《天佑诗赋集》,香港:科华图书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5-12页;第10-11页。
{33} 伍颖麟:《评点璞社同学诗课选·甲集》序,载邝健行选、伍颖麟编:《评点璞社同学诗课选·甲集》(香港:璞社,自制线装,2005),首页。
{34} 董就雄:《黄遵宪新词入旧诗及相关问题之探论》,《南开学报》,2008年12月第6期(总206期)。
{35} 李汇川等:《论诗绝句》,载朱少璋编:《荆山玉屑——香港浸会大学璞社诗辑》,第96-104页。
{36} 李汇川:《论诗·其一》,载朱少璋编:《荆山玉屑——香港浸会大学璞社诗辑》,第96页。
{37} 陈彦峰:《读唐伯虎诗》其一,载朱少璋编:《荆山玉屑——香港浸会大学璞社诗辑》,第98页。
{38} 邝健行:《履川师昔诲以诗宜真宜新,中心藏之》,载朱少璋编:《荆山玉屑——香港浸会大学璞社诗辑》,第104页。
{39}{71}{78} 董就雄:《翻译、治学与创作——邝健行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12年第5期。
{41} 杨氏评朱帼馨《拾叶》诗语,邝健行选编:《剖璞浮光集》,第148页。
{42} 杨氏评李耀章《拾叶》诗语,邝健行选编:《剖璞浮光集》,第101页。
{43} 杨氏评马骏《丽人行》诗语,邝健行选编:《剖璞浮光集》,第144页。
{44} 杨氏评岑子祺《年货·黑瓜子》诗语,邝健行选编:《剖璞浮光集》,第164页。
{45} 朱少璋:《琴影楼诗》,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诗集封底推介文字。
{46} 《论诗五首·二》,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11页。
{48} 董就雄:《听车庐诗草》自序,《听车庐诗草》,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ix-x页。
{49} 伍颖麟:《评点璞社同学诗课选·甲集》序,载邝健行选、伍颖麟编:《评点璞社同學诗课选·甲集》,首页。
{50} 伍颖麟评李耀章《清明·雨过天晴》诗语,载邝健行选编:《剖璞浮光集》,第96页。
{52} 邝健行:《离二首》,《光希晚拾稿》,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6页。
{53} 邝健行:《离二首·同学参考》,载璞社2007年10月第五十七次诗聚月课,电子档资料。
{54} 邝健行:《读人〈情人节·附录〉诗有作》,《光希晚拾稿》,第15页。
{55} 邝健行:《昔在海西尝与友人往乡间小教堂作圣诞子夜礼拜》,《光希晚拾稿》,第82页。
{56} 李耀章、张志豪、余龙杰编:《荆山玉屑·五编》,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95页。
{57} 胡国贤:《旧瓶新酒真醇醪——〈荆山玉屑·五编〉读后》,艺发局发予编者之推介文章。《荆山玉屑·五编》编者提供资料。
{58} 何文汇主讲:《近体诗格律问题》,文字本载朱少璋编,刘奕航、黄荣杰整理:《璞社谈艺录》(特刊单行本,2014年9月),第1-6页。
{59} 何文汇主讲:《近体诗格律问题》,同上,第1-36页。
{60}{61} 章诗依:《香港大学生中的中华文化命脉》,载腾讯《大家》(网上刊物),纲址:http://dajia.qq.com/blog/468291099869666,浏览日期,2015年5月28日。
{62}{63} 原诗及评点文字见邝健行选编:《剖璞浮光集》,第111页;第146页。
{64} 载璞社网站“聚会通告”栏,网址:http://www.pushe.org/index.php/Index/page/vid/01,浏览日期:2015年5月28日。
{65} 所有成员的列示次序按《荆山玉屑》诸编原列。
{66} 据璞社电邮名单中之通讯录资料,截至2015年5月31日止。
{67} “新增社员”是指前编《荆山玉屑》没有出现过而新加入者,若前编已有者,则不再列示。故由《续编》起,全部只列新加入的社员。
{68} 《荆山玉屑·六编》已获香港艺发局批出资助出版,将于一年内出版。这里是以一三年四月至一五年五月止的月课稿件统计。
{69} 按,有些人参加过璞社聚会,但其作品若没有收入《荆山玉屑》诸编,则没有算进表中。因为自《荆山玉屑·三编》起,由于编辑方式改为选录,故有部分人的作品没有选进其中,若一些人只作过一二次诗,很可能他的名字不会出现在诸编中,但这些名单并不多,大概不超过十位。
{70} 所谓“社区”主要指非大专类别社员,即中学老师、中学生或社会上的诗词爱好者。
{73} 笔者参加一零年五年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办之“诠释、比较与建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偶遇程章灿教授,闻其口述游社情况如此。
{74} 璞社网址:http://www.pushe.org/index.php/Index。
{75} 载2015年4月25日《明报·明艺版》,第六十九期,D3版。网上连结:http://www.mingpaomonthly.com/htm/pdf/MW20150425.pdf,浏览日期:2015年5月28日。
{76} 见重庆市文史研究馆主办,李大刚主编:《重庆艺苑》诸季刊。
{77} 据璞社网站“谈诗论艺”栏资料。
{79} 李兮言:《“文化沙漠”香港的旧学教育》,载2014年1月23日《时代周报》269期。专访网址:http://www.time-weekly.com/story/2014-01-23/132184.html。
{80} 《古人不可一日无诗》,载2015年1月23日《星岛日报·中学部·当古诗遇上新诗》,专访网址:http://stedu.stheadline.com/sec/sec_news.php?aid=1330&friendly_print=1。
{81} 吴宏一《常州派词学研究》引龙沐勋之说云:“近百年之词风,鲜不受常州派之影响。”《清代词学四论》,第75页。
{82} 社员资料据邝健行选编:《剖璞浮光集》,第157页。
{83} 据余龙杰提供资料及相关比赛主办单位的网页资料。
{84} 据黄荣杰提供资料。
{85}{86}{87} 黄荣杰:《授人以渔记》。据黄氏本人提供之文章(未刊稿)。此以黄荣杰零八年七月入社后的资料为限,此年月以前由于黄氏未入璞社,故之前虽也有不少影响,在此亦不计算。
{88} 据陈皓怡提供资料。
{89} 據李显华提供资料。
{90} 另一人为林律光,并非璞社社员。据张志豪提供资料。
{91} 资料据《香江艺林》网站:http://artlandhk.blogspot.hk/p/14102012.html。浏览日期:2015年5月28日。
{92} 香港诗网网址:http://hkpoem.org。
{93} 朱少璋:《现代新诗人旧体诗研究》,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2002年7月撰成。
{94} 张志豪:《朱自清古典诗的创作路向与价值》,《淡江中文学报》2010年第22期。
{95} 据叶翠珠提供资料。
(责任编辑:张卫东)
A Commentar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endency towards a
Poetry School of the Pu She, a Classical Poetry Society in Hong Kong
[Hong Kong] Dong Jiuxiong
Abstract: This is a discus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u She in Hong Kong in four areas. Pu She is rich in its variety of works as the members gather together on a monthly basis around poetry for the purpose of writing poetry, which plays a promoting role in the production of poetic creation. Theories by Pu She are seen in its commentaries, articles and four-line poems in the form of a commentary that express the membersview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eclecticness, with‘being true and being newthe theoretical core a solid traditional shield for the members. Over the years, about 60% of the members of the society come from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the rest of them from outside the university, meaning that the societys positioning is no longer limited to within the campus. As well, Pu She is equipped with the conditions for successors to the style and, for this reason, it has the qualities of a literary society whose tendency towards a poetry School is more than obvious.
Keywords: A classical poetry society in Hong Kong, Pu She, poetry development, poetry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