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凯的诗词人生

2005-05-16 08:40
领导文萃 2005年8期
关键词:马凯干校诗词

赵 奕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有证可查的第一首诗词作品写在他就读北京四中的时候。毛主席对那一代年轻人的影响巨大,马凯毫不讳言自己写诗词的习惯是在效仿领袖。虽然从数量、水平还是影响上,难以望其项背;但是几十年保持的习惯,从热爱程度上可能不差分毫。

恰同学少年

马凯的名字出自诗词。唐朝的宋之问有诗云:“闻道凯旋乘骑入,看君走马见芳菲”,说的是军队凯旋归来的景象。时值抗日战争结束后的一年,1946年6月,马凯出生在山西兴县的一个八路军后方医院里,为了庆祝胜利,父母觉得名字里头得有个“凯”字。

出生后不久,父母就离开马凯奔赴前线,他被寄养在老乡家中。老乡待人很好,但后方的生活非常窘迫,每天只能吃黑枣面做好的糊糊。按照马凯自己的话,他当时的状态是“浑身发青,死活难辨”,父母在前方也无任何音讯,当时,有人甚至劝老乡把这位未来的部长扔在野外了事。好心的老乡没有这么做,带着马凯辗转寻找父母,在他出生后一年多,找到了他们。

此后是马凯短暂的“戎马生涯”。又是一年多后,他就迎来了解放。

1953年起,马凯在西安市西北保育小学读书。西北保育小学的前身是毛泽东授意创立的延安干部子弟学校,专门招收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马凯来到北京是1955年,1959年考进北京市第四中学。

在这所北京最富盛名的中学里面,马凯学习了6年,毕业后留校担任教员,前后一共11年时间。至今,虽然学校的退休教师对马凯当初的事情难以回忆起具体的点点滴滴,不过脸上洋溢的笑容告诉我们,那曾经是一段美好的学习和共事的时光。马凯简历中,他所工作过的单位,没有哪个年限能够超过北京四中。

有证可查的马凯的第一首诗诞生在四中期间。模仿李白《蜀道难》句式写就的《望东方》是马凯1968年的作品。这首诗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明显烙印,也能看出作者笔触尚显稚嫩,不过作者豪情万丈,意气风发的样子跃然纸上,而且这份创作热情日久弥增。

第二个作证是,在作者所有题给友人的诗词中,数量最多的涉及四中同窗,有励志,有赠别,有重逢。这11年对于马凯来讲应该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从指点江山的豪情到奔赴祖国各地的寂寥,从因病无法参加高考的消沉到新工作岗位的投入,人生的起伏逐渐显示出它的魅力。

从劳动改造到知识改造

1971年,马凯离开了北京四中,下放到北京郊区的“五七”干校。文弱书生从书斋中走出来开始从事一些陌生的活计:平沙丘、修水渠、割小麦、起猪圈、拉粪车。

在马凯的诗集《行中吟》里面有一首题为《百里运肥》的诗,诗后一段小字,描述当时情形:“干校组织学生从城里拉粪运到干校。清晨从德胜门出发,过沙河镇、昌平县城,到干校所在地温榆河畔白各庄,近百里。”

这首描写送粪场面的诗采用“四句半”形式,后来还在干校文艺晚会上演出。

干校的生活历时两年。1973年,马凯被调回北京西城区党校,担任教员,主讲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干校和党校,9年时光让马凯有了足够的思考和学习的机会。

他说:“面对‘文化大革命呈现出的种种疑云,我们几个四中挚友,曾拟定‘时代、使命、准备的读书、研究大纲。亿万人骤然从长梦中觉醒过来,一下子碰到许多极其重要的问题,他们不免要回转去复习基本问题,不免要经过一番新的准备工作,好‘消化那些丰富的教训。”

在形容当时读书和思考的情形时,马凯用了“拼命”这个词。这段时间,马凯流露出他对政治经济学的热爱,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主要著作。甚至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他每天晚饭以后用一两个小时,逐段逐节的阅读《资本论》1卷至3卷。这个时期,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读书和教学对后来的研究和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马凯后来在人民大学的导师卫兴华教授跟记者谈到他时说,恢复高考后他的这批学生,包括马凯、洪银兴、魏杰等,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来学校之前都有丰富的工作经历。他们知道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非常用功。另外一个优势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卫教授坦承:“现在的博士生不如当初。”

在党校任教员期间,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是结识了袁忠秀女士,后来成为马凯的结发妻子。马凯的众多诗作中有一篇写于1973年5月,是一首词——《苏幕遮•初约》,谈到当时的心境,马凯用了“欲见还怯,疑在梦中睡”句子。

此后,他的众多作品或直接、或间接,都提到了袁女士。无论是春节无法赶回家与家人共进年夜饭;还是银婚纪念;或者是与夫人一起出门旅游,马凯都用诗词作品记录了下来。

学者型官员

1979年,马凯直接考取人民大学经济系研究生,师从徐禾、卫兴华、吴树青等人。年逾古稀的卫兴华教授是国内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权威,他在谈到马凯时,对记者用了“踏实”这个词。

卫教授说:“虽然,马凯的父母是高级干部,但是马凯这个人不张扬,非常踏实,做人做学问都是如此。我们当时学习的环境艰苦,到外地调研都是睡在地下室里面,但大家做学问的热情很高。”

不过,让卫教授遗憾的是,马凯没有留在学校里面,在学问和官场之间,马凯选择了后者。

卫教授至今还能记得马凯当初的论文,这篇名为《计划价格形成的因素分析》的论文后来刊载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卫教授说,在80年代,想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登载一篇文章相当困难,当时这本杂志要求严格,一个硕士生,不是论文质量高,绝难获得机会。

时隔一年,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上。至今,它仍被价格理论界作为“双渠价格论”的代表作。

搞理论出身的马凯把从政称为“下海”,当时选择“下海”也有原因。在潜心研究价格理论时,几位挚友对他进行劝导,“他们对我进行了‘诊断,劝我投身于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去,增加一些‘实感。经过同‘理论偏好的‘痛苦斗争,我‘下海了。”

从1983年起,马凯在西城区计委、北京市体改办、北京市物价局、国家物价局、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等部门工作,虽然是在政府部门担任官员,但从没有离开过经济学,更没有离开他主要研究的“价格理论”。

进入国务院

马凯有一首作品没有标注写于何时。不过,读者从中可以感觉担任官员以后的马凯,他的工作节奏。这首诗叫做《饭后漫步》,五律,描写了午饭以后和同事散步的情景。景色描写和感情抒发后,诗的最后一句是“难偷闲片刻,旋即又案头。”

马凯长期在经济部门担任领导工作,有大量的案头工作要做。他的一位老下属向记者反映说,他们给马凯写东西经常吃批评,因为他对这些东西很专业。“有的时候批评多了,他就亲自动笔了,因为知道批评你没用,层次摆在那里。”

马凯亲自定稿的作风一直保持至今,国家发改委官员反映,文件都是马主任亲自定稿。国家发改委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发展和优化重大经济结构的目标和政策;负责日常经济运行的调节,组织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有关重大问题。这些工作注定要有大量案头工作要做。

1998年,马凯进入国务院,担任副秘书长;2003年开始担任国家发改委主任。

马凯对担任副秘书长的工作做过描述:“从过去参与一个部门的工作到协助国务院领导同志,联系计划、金融、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城建、环保等方面的工作,视野不断开阔。”

从马凯的作品中也能体会到这点。1998年以来,随国务院领导到全国各地视察,1998抗洪、驻南使馆被炸、澳门回归、青藏铁路开工等等,马凯都写有作品。特别是1998抗洪,马凯奔赴各地抗洪前线,从东北到华南,写了一组诗,共计10首。

马凯说:“由于工作性质和特点的原因,虽然这几年没有像在地方和部门工作时那样,能够经常独立撰写一些文章,但在宝贵的时间中学到的东西,思想修养、认识能力,乃至理论素养的提高却是以往无法比拟的。”

的确,如果梳理马凯的诗词作品,再梳理一下马凯的理论著作,会发现这段时间是个断档。从1991年到1998年,马凯陆续出版理论专著,前后达7本之多。而1998年至今,马凯只出版了3本理论著作,1本诗集,理论著作主要是前作的汇编和国家的研究项目,诗集也是把以前散落的作品进行汇总。

马凯用来写作的时间基本都是晚上。曾经共事过的同志反映,白天,马凯是没有时间静下来写点东西的。国务院和发改委的工作,显然让这位官员连晚上加班写作的时间也奉献了出来。经年的劳累,还让他落下了胃病。

2005年《马凯诗词存稿》出版,这是《行中吟》以后第二本诗集,集结了马凯所有的作品。(《行中吟》只集结到2002年)。

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李京盛在读了《马凯诗词存稿》后说:“古代的诗人,特别是一些大诗人,大都具有官员的身份。丰富的政治生活为他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别人无法比拟的生活累积和创作素材。在古代,诗人和官员是不分家的。这也是中国诗歌的一个传统特色。”

(德诗摘自《小康》)

猜你喜欢
马凯干校诗词
马凯博士:专注益生菌 让中国“好菌”服务全球
西华“五七”干校遗留档案文献的保护修复技术探析
群星当年耀黄湖
——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系列传记(之八)
马凯同志以五律一首贺中华诗词学会五代会即将召开,谨步韵敬和
群星当年耀黄湖
——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系列传记(之五)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马凯同志谈推动现当代中华诗词“入史”工作
难忘老父亲的干校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