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老父亲的干校逸事

2017-05-13 06:38董燕京
北广人物 2017年17期
关键词:逸事商业部粮店

难忘老父亲的干校逸事

■图片故事

附图为:父亲于88岁时故地重游,在原“五七”干校粮店前留影

1969年10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机关除留下极少人员组成在京留守处外,绝大多数干部连同家属被下放到河北省文安“五七”干校,接受锻炼和改造。我由于是面临分配的六九届初中毕业生,得以获准留京看家,而父亲与母亲则带着小妹一起,迁出户口,背起行囊,随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发配干校安家落户。

位于文安县小务村的“五七”干校,是在人称“文安洼”的一片盐碱地上开建的。初期,不少干部和家属就借住在当地老乡家里,而老乡家的院子里几乎都备着一条船,以备天津发水泄洪时急用。当时干校基建连正在建房子,第一期建了10栋排房宿舍。人们着急入住,而恰逢隆冬屋子不容易干。当1970年春节我去干校探亲时,发现父母及小妹住的屋子里,墙壁仍在不断地往外渗水,三合土的地面上尽管加铺了一层红砖,但湿气寒气极重。

父亲到干校后,分在后勤连队负责人口的户籍管理和粮油供应,被人们戏称为“派出所长兼粮店经理”。平日除经办户口和粮油关系的迁入迁出外,最主要的任务便是忙着米面粮油的购销调存。那时运输食油都是200斤装的大铁桶;而每袋大米、玉米和杂粮的重量也都在一二百斤,父亲虽已年近半百,但在大忙季节装卸搬运也得上,肩扛手抬也能顶一个壮劳力。此外还在粮店旁开了间磨房,为大家磨面,磨豆子,磨玉米等。

母亲则被分到家属连缝纫组,为干校学员拆洗被褥、缝补衣服。间或还要在麦秋场上干些打场、拓砖坯、打草帘子等杂活。由于母亲的针线活手艺超群,广受好评,以致许多人点名要母亲给做,而母亲又总是有求必应。这当中的辛苦和付出可想而知。在干校,母亲还因陋就简,首创了用自制土坯垒墙盖小厨房的范例。房顶用秫秸把子铺好,上边再垛上泥;厨房门则用秫秸秆扎成。随后母亲又在厨房里盘了一个灶台,每到做饭时,用锯末和木屑烧灶,15分钟就能蒸熟一锅暄腾腾的馒头。这成了干校里的一大新闻,各家各户都来参观取经,并纷纷效仿。

小妹去干校时仅有12岁,除了在干校开办的子弟学校学习文化课,还要时常参加田间地头的学农劳动。

1976年,父亲结束了七年(后三年是商业部、粮食部、供销总社合并后在北京小汤山商业部“五七”干校)的下放劳动,被调回机关重新安排工作。母亲及小妹与其他学员家属此前亦结束干校生活全部返京,而号称有500间校舍的“五七”干校,以及干校建起的一座现代化纺纱厂也移交给了地方。

董燕京

猜你喜欢
逸事商业部粮店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泰国商业部将于2019年年底实施二手车进口限令
改革中始终不变的二十三粮店服务宗旨
方砖厂粮店记忆
泰国商业部:预计今年对华出口将增长10%
泰国商业部拟规范电商并开设电商培训
李粮店煤矿大采深地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旅行逸事
自己出具证据有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