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华
摘 要:原国家计划委员会西华“五七”干校遗留的一大批珍贵的纸质档案材料,其中纸张出现水渍、污渍、糟朽、粘连、酸化、絮化等病害,部分字迹淡化、晕色模糊。技术人员通过分拣整理工作的开展、保存状況的调查、病害分析及评估,对这批遗留档案文献的保护修复工作的实施细则及收藏利用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西华“五七”干校;纸质档案文献;档案保存;档案保护;档案修复
Abstract: 'Xihua 57' Cadre school of the former State Planning Commission has left a large number of precious paper Archives which were water stains, stains, decay, adhesion, acidification, flocculent and other diseases, and some of the handwriting is faded and faint. Through the sorting, preservation investigation, diseas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e technical staff have carried out relevant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rules, coll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work of this batch of Archives.
Keywords: 'Xihua' cadre school; Archival documents; Archives preservation; Archives protection; Archives repair
2013年12月,河南博物院受河南省西华县文物管理所委托,对一批馆藏珍贵纸质档案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方案的编制工作,赴西华县文物管理所对这批文物进行调查研究,对其制订保护修复方案。
该所存放了万余件纸质档案文献类文物藏品,主要是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简称“国家计委或国家经委”)及国务院办公厅等国家多部委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开办“五七”干校期间的重要文件、校办简报、会议记录、机械图纸、工程设计图纸、果园规划图纸、各种票券、印章、财务管理的各类记录、账单、工资卡等,其中有原中央领导朱镕基、李岚清等同志的签名、发言材料、工资记录等材料,可谓弥足珍贵。
为了更好地保护该批珍贵的历史档案文献,改善其保存条件,该批档案文献交由西华县文物管理所接管保存。2005年,西华县文物管理所进行整理分拣工作,共分七大类。2010年,又派专人开展除尘、去污、封护等简单的技术保护工作。
根据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对馆藏文物的保护修复要求,西华县文物管理所结合馆藏纸质文物实际,委托河南博物院编制该批原国家计委西华“五七”干校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
2013年12月,河南博物院组织调查小组,赴西华县文物管理所对这批文物进行调查研究,并制订针对性的保护修复方案。
1 档案文献破损情况调查与评估
1.1 保存现状调查。该批文物移交西华县文物管理所后,因为没有专门的库房,一直存放于办公场所的二楼作为临时库房。
调研期间,库房一天内的温湿度冬天最高温度为14.7℃,最低温度为10.6℃,最高湿度55.7%,最低湿度46.5%,按照北方冬季气候特点,文物保存点一天内气温和湿度变化不大,且湿度相对合适,基本适合纸质文物保存的条件。但是,西华县文物管理所与一处民居共处一个院落,居民居然在院内使用地锅烧火做饭,文物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
1.2 文物病害调查。由于多方面原因,该批档案文献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纸张材料方面比较突出的有皱褶、折痕、变形、残缺、糟朽、粘连、水渍、污渍、变色、褪色、锈蚀、鼠咬、霉变、虫蛀、絮化、酸化等病害,写印色料方面比较突出的有字迹脱落、褪色、字迹扩散、磨损等病害。
参照《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及《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我们将该批纸质档案文献病害分为五大类19种。
第一类(单纯使用物理方法、修复后的文物可基本恢复原状)装裱缺损、起皱、折痕。
第二类(主要使用物理方法、修复后的文物可部分恢复原状)脱壳、絮化、断裂、粘连、处置失当。
第三类(主要使用物理方法,特殊情况下须借助化学方法、修复后的文物可部分恢复原状):污渍、变色、酸化。
第四类 (主要使用物理方法、修复后的文物不可恢复原状):磨损、残缺、尽毁、虫蛀、鼠啮。
第五类(主要使用物理方法,特殊情况下须借助化学方法、修复后的文物不可恢复原状):霉变、脆化、媒体脱落;将病害破损程度级别分为四类:将第四、第五类病害面积≥20%或第二、第三类病害面积≥50%归为濒危;将第四、第五类病害面积10%~20%或第二、第三类病害面积30%~50%归为重度。将第四、第五类病害面积<10%或第二、第三类病害面积10%~30%或第一类病害面积≥30%归为中度;将第二、第三类病害面积<10%或第一类病害面积<30%归为微损。
经现场检测、观察、统计,其破损率、虫蛀率和污浊率等整体调查与评估情况见下表:
由上图示统计结果可看出,该批档案文献受损情况较为严重,亟须采取杀虫、灭菌、清洗、加固、封护等保护修复措施。
1.3 病害原因分析。由于档案文献的纸张种类繁多,书写工具及写印色料复杂多样,需要针对不同材质产生的病害进行科学分析,找出病害产生的原因,做好科学防治。经过统一归类整理,造成该批档案文献破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老化。文献用纸绝大多数为工业纸浆造纸,纸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成分。这些纤维成分在阳光和空气的作用下极易发生氧化为有色物质,造成纸张泛黄、脆化,最终导致纸张物理强度降低,泛黄脆化断裂破损。同时,工业纸浆有酸性物质残留,加快了纸张的老化速度。
(2)微生物危害。造紙原料及纸张装订添加物等有机材料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基础,该批档案文献长时间在潮湿环境中存放加速了微生物的繁殖,造成纸张出现霉斑、粘连等病虫害的泛滥。
(3)保管不当。长期的杂乱无序存放,不能妥善护理,是造成纸张出现絮化、鼠害、折痕、褶皱、水渍、污渍等病害的主要原因。
1.4 分析检测。对纸质的分析,是在纸张碎屑中筛选出不同种类的标本,使用XWY-VII型伦华智能纤维分析仪对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简述如下:
(1)牛皮纸纤维分析。牛皮纸除了作为包装袋的材料外,工资、收据袋等档案也均使用这种纸,其数量较多且病害也较为明显,具体分析如下:从纤维分析图看,该牛皮纸的纤维在碘氯化锌染色显黄色,纤维中没有导管细胞、薄壁细胞及表皮细胞,纤维类型应属针叶木浆;进一步分析得知纤维平均长度为2.72毫米、宽度52.9微米,根据测量的数据及纤维上纹孔等特点综合判断该纸的造纸原料为马尾松。马尾松在我国分布广,是常见的造纸原料,常用来生产新闻纸、牛皮包装纸等。
(2)公文纸、稿纸等纤维分析。该批文物中数量最为庞大的纸张类型为书写纸,主要有公文纸、稿纸及大量的数据清单纸,我们对这几种不同类型的纸张样品分析,具体信息如下:从样品的纤维观察可知,这几种纸张的纤维在碘氯化锌染色后颜色发蓝,有大量的薄壁细胞及表皮细胞(锯齿状),据此可判断纤维种类为禾草类纤维;对纤维的长宽度测量可知其平均长度为1毫米左右,宽度为10微米左右,锯齿细胞的齿形大小均匀,染色后颜色发黄,根据这些纤维的特点初步推断该纸张原料为酸法或中性盐法芦苇浆的可能性较大。从这几种纸的纤维分析看,公文纸草浆纤维中可能掺入了木浆,其他几种都是纯草浆。
(3)火车票及报销单等的纤维分析。该批文物中还有一小部分火车票的样品及报销单的一点残片,具体信息如下:从纤维图观察,有纤维管胞、韧型木纤维、导管等三种细胞形态,据此可知该纤维为阔叶木浆;通过对纤维长度和宽度的初步统计,发现其平均长度为1.24毫米、宽度为30.2微米,据其导管分子及纤维形态特点初步判断造纸原料为杨木。杨木制浆造纸性能优良,在机械纸中应用较广。分析可知,该批文物均为机械纸,其造纸原料为阔叶木浆、针叶木浆和草浆。从纸张耐久性来讲,这些造纸原料的纤维短、木素含量高、杂细胞多,同时机械造纸过程中还会添加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等,因此这些纸张的耐久性较差,在光、水、有害污染物等作用下极易发黄、变脆、变酸,并不适合长久保存。
1.5 字迹等写印色料成分及其耐久性分析。字迹材料(写印色料)即档案文献书写或印刷的材料。影响字迹耐久性主要由两方面决定,色素和色素的固定方式。由于该批文献的字迹书写材料种类较多,每种字迹的保护处理方法各不相同,需要分别对待。
这批遗留文献的主要印刷或书写色料主要为炭黑墨汁、蓝黑墨水、纯蓝墨水、红色墨水、油墨印刷、蜡印、蓝色复印、印章、炭笔、铅笔、彩色蜡笔等字迹材料。加之40余年的不当存放,部分文献遭受水浸、发霉等损害,因此字迹材料的耐久性处理也是本次保护的关键。现将主要字迹材料成分与其耐久性分析如下:
墨汁:我国使用的主要书写材料,色素稳定性较好,耐久性强。
各色墨水:常见的有蓝黑墨水、纯蓝墨水、红色墨水三种,是钢笔书写的常见墨汁。蓝黑墨水:又名鞣酸铁墨水,字迹耐久性较高;纯蓝墨水和红色墨水又称染料墨水。它们的色素成分是染料,由于染料的化学结构在光和热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而遭到破坏,造成字迹褪色或变色,不易耐久性保存。
油墨字迹:印刷文件必须使用油墨字迹,印刷字迹的耐久性决定于油墨的质量。通常油墨有黑、蓝、红三种色相为多,黑油墨的色素成分为氧化碳黑,蓝油墨为无机颜料Fe4[Fe(CN)6]3或有机颜料酞青蓝,红油墨为有机偶氮颜料金光红、立索尔红,其中的连结料(流体成分)有植物油、树脂和溶剂或水等。油墨与纸张的结合方式为结膜,因此为较耐久字迹。
圆珠笔:该字迹的耐久性取决于圆珠笔油墨的质量,其油墨是一种黏性液体,一般由色素,溶剂及添加剂等成分组成。油墨的色素多为有机染料,所以圆珠笔字迹高温下易发生晕色或渗油情况,有些圆珠笔特别是红色圆珠笔的主要成分不耐光、不耐热,也不耐酸碱,故耐久性差。
复写纸字迹:字迹容易发生扩散,其色素成分含有可溶性油和蜡等有机染料,遇高温会出现渗油或蜡的现象,造成字迹模糊无法阅读。
铅笔:铅笔的字迹在纸张上既不结膜,又不被吸收,只是填充和黏附在纸上,容易被摩擦掉,因此,不论其属于哪种色素成分均为不耐久字迹。
印泥和印台油字迹:由于印泥的色素成分是颜料,其与纸张的结合方式有结膜和吸收两种,基本为耐久性字迹材料。而印台油中的色素成分是耐久性差的盐基性染料,虽然其与纸张的结合方式为吸收,却属于不耐久的字迹材料。
字迹材料的耐久性虽由其色素成分和与纸张的结合方式决定,也离不开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紫外光、酸、碱等影响字迹材料色素成分使其褪色,水也会对墨水和油墨字迹等产生较大破坏作用。
2 保护修复工作的实施
2.1 保护修复文物的原则。首先遵守“消除隐患,抢救第一”的总体原则,保护修复过程尽量减少对文物本体的干扰,最少干预、最大限度延长文物寿命;修补材料价格经济适用、耐老化,在必要时可以轻易去除,使用的技术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及稳妥性,可逆性强。
2.2 技术路线。此次保护工作的技术路线与操作步骤,是在对文物保存现状充分调查研究、病害评估后,结合保护工作目标,通过借鉴国内外常见纸质文物保护方法对比研究,依照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而提出的。
2.3 关键环节梳理
(1)氮气消毒。使用真空氮气消毒设备进行修复前的杀虫灭菌处理,以防止交叉感染。
(2)除尘。使用古籍文献除尘工作台和毛刷手工清扫相结合的方法,彻底除去文物表面所黏附的尘灰。
(3)去除装订锈钉。将原来用订书针及浆糊装订成册的档案文献改换成旧色丝线或棉线装册,较少锈蚀及霉菌产生的几率。
(4)局部污渍霉斑处理。在清理污渍时应尽量避开写印色料。对于局部严重污渍使用棉签蘸5%乙醇溶液进行清理,霉斑要用专用工具刮除后再用乙醇溶液做处理。
(5)皱褶展平。利用手动压平机及铅锭等重物垫纸压平,避免上墙挣平时出现崩裂的风险。对于纸张边缘磨损严重或遭鼠虫啮咬的文献,酌情采用衬垫修复。
(6)保护写印色料。该批文献的写印色料种类繁多,保护难度较大。印刷方面有油印版和蜡印版;手稿类有红色墨水、蓝墨水、黑色墨水,书写工具有圆珠笔、蜡笔、铅笔、毛笔,这些写印色料经过受潮后存在褪色、变色、晕色等病害,采取下垫衬纸吸附的办法予以保护,此方法可操作性强其效果显著。对于褪色的字迹,使用LC显色固色剂恢复蓝黑、纯蓝墨水字迹。由于需修复的文物中还有很多铅笔字迹先拍照记录,然后使用炭画固色剂进行固色处理。
(7)定制专用保护修复纸。由于纸张种类的特殊性,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纸张根本无法满足该批文物修复用纸的特殊要求,我们结合当下造纸工艺,向常年从事造纸的厂家定做了一批与该批文物纸张pH值接近,纸张拉力适中,质地相近,色度协调等方面都较为适合的专用保护修复纸。
技术处理方面,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补、镶、溜、衬、托、裱等方法进行修补。
(8)制作适宜的装具。根据西华县文物管理所暂无专门纸质文物库房的实际情况,结合文献资料的特点,制作一批便于收藏及保护的内外装具,采用无酸纸或RP技术设计内层加以保护。
(作者单位: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来稿日期: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