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佳”大追寻

2005-04-29 00:44腾传昌
福建文学 2005年11期
关键词:产品

腾传昌

连江县敖江工业园区,明媚的阳光照耀着一块金色招牌——中外合资福州富佳机电制造有限公司。这块金字招牌是“富佳”人用辛勤的汗水伴着清澈的敖江水洗亮的,也是“富佳”创始人秉承父辈“吾心信其行虽有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行虽有反掌折枝之易,终无成功之时”的教诲,旷日持久大追寻的结果。今天的“富佳”不再是虚幻空想的美梦,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看,绿树掩映的厂区,宽敞明亮的厂房,训练有素的员工,像这样的民营明星企业,在方圆百里,打着灯笼也难找上几家哩!谁能相信,这“富佳”的创始人陈惠,原来竟是一位二十冒尖的学徒工。现在已是市、县人大代表、省“五一”劳动模范、“福建省优秀乡镇企业家”、“第四、第五届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

要知“佳”喻“富”晓,还得从头说起。

陈惠出生于福建省连江县浦口镇上浦街。所谓“上浦街”,街道紧挨敖江畔,真是“开门一去大江横”。江浦河汉,潮涨潮落,泊满蛋民“连家船”,出海归来,鱼虾满仓,活蹦跳跃,好不眼馋。童年时代的陈惠早巳与船上的小哥们结成“肝胆”,少不了风里来浪里去,自幼练就一身好水性。再说“上浦街”,又是条“打铁街”,沿江尽是“陈记”、“林记”打铁铺,白天黑夜,炉火通红,锤声丁当。滨海特定的环境造就了陈惠的特殊性格:心胸开阔,刚毅果断,从不婆婆妈妈;爱动脑筋,寻根问底,喜欢敲敲打打。其父陈元清本来就是铁匠“老把式”,免不了传他几招。因此,小时的陈惠就能帮父亲小忙,换些零钱,贴补家用。后来,铁铺联合起来,陈元清成了镇办浦口农渔具厂厂长,统揽产供销大权,管100多号人的饭碗,真够累的。加上多子女,陈惠虽是老三,但姐弟共有7人,常常弄得母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懂事起,陈惠对“一粥一饭不易,半丝半缕维艰”深有体会,眼看家境困难,弟妹读书都成问题,他没念完高中,就提出请求,到厂里拜师当学徒,减轻家庭负担。没想到他一进车间,就和师傅工友打成一片,人见人爱,不吝赐教。一来悟性高;学得快,很快掌握了操作技术;二来毕竟肚里有墨水,能写会道,不久就当上车间主任。1981年浦口农渔具厂厂长陈元清大胆改革,打破铁饭碗,在全县工业系统率先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优化组合。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年仅21岁的陈惠第一个站出来,带领15名员工,利用不足5000元的流动资金,5台陈旧的冲压设备,在不到60平方米的厂棚里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当年就创产值十几万元,他和工友们头一回分享到“船小好调头”的滋味。然而,在陈惠眼里,这绝不是他的风格,他的作为。

要干就要干大的,有特色才有吸引力。一天,邻居的一个镇干部新买一辆自行车,使用不久,因为三脚架变形而无法继续使用,爱动脑筋的陈惠由此得到启发,他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当时全国自行车厂家都在寻求一种牢固的三脚架接头,又称“冷挤中接头”,是自行车配件中最紧缺,最畅销,也是国内最先进的产品。他把想法告诉车间同事,但要生产它,谈何容易,一没技术,二缺设备,三资金更谈不上,困难重重。1982年,刚喝过春酒,陈惠就背上行囊,随同父亲踏上北上列车,直奔上海,开始了艰难的“取经之旅”。上海,东方明珠,人海茫茫,这对他们父子来说无疑是海底捞针,但陈惠相信“姜还是老的辣”,有父亲做主心骨,有自己的“好水性”,哪怕是上东海龙宫,他也敢闯一闯。他怀揣乡镇企业办的介绍信,第一家找到上海凤凰自行车三厂,心里忐忑不安,人家国营大厂,能瞧得上无名小厂吗?当他们硬着头皮跨进传达室,恭敬地向门伯递烟时,门伯操着浓重的上海口音,笑容可掬,客气地引见了厂领导,这下他们的顾虑多余了。意想不到,厂方一口答应约聘5名老师傅和退休工人,无私支援。同时出让2台160吨压力机,6台金切设备,帮助“武装”技术力量。

上海归来,陈惠一手发动职工和家属自筹资金,一面向银行请求贷款,解决了资金难关。同时新租赁厂房1600平方米,新招工人30名(内含县农械厂下岗技术骨干),着手新产品的开发研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陈惠对来自上海的老师傅更是尊重有加,基本上每日三餐有鱼虾,周末专车安排游鼓山,看雁荡,大节日还购机票专程护送回沪探亲度假,老师傅们十分感动,爱厂如家。经过4个寒暑的通力协作,1986年5月“冷挤中接头”试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填补了我省自行车行业的一项空白。陈惠借机创立“连江车辆配件厂”。1987年后分别与福州自行车总厂、厦门自行车公司、厦门欧派克自行车有限公司进行疏散型联营,利用国有企业的部分设备和资金扩大生产规模,除保证本省几家自行车厂配件组装需求外,还有30%的产品直销往上海、浙江、江苏、新疆等8家自行车厂,基本上打开了市场大门。特别在88年同厦门欧派克自行车有限公司联营后,作为公司的连江分厂,产品规格、质量、销售上都有提高和发展,“冷挤中接头”有20%通过欧派克公司单独出口西欧、东南亚等国际市场,为企业出口创汇夯实了基础,成为全国第二家拥有此项技术的企业。一时间名声大噪,大量订单蜂拥而至,1986年初在上海举行全国自行车订货会上,该产品预定额在全国同类产品中位居第一。

1989年是个多事之秋。企业的产品刚刚打开销路,国内自行车市场陷入了疲软时期,严重影响到企业生存。“人盼好运树望春”,此时一家德国厂商上门寻求合作。他们一是看重这个明星乡镇企业的名声和实力,二是对眼前这位谈笑风生的企业家充满信心。他们谈得十分投机,既谈项目意向,又谈世界技术革命的潮流,最重要的是促成了陈惠出国考察。世界在剧变,科技在更新,机遇虽然常有,但挑战不可避免。这次考察,陈惠了解到世界自行车市场已近饱和,企业赖以生存的技术已无发展的空间,而另一种适用于各种流动系统的新一代“冲压轴承”正在悄然兴起。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另辟蹊径。

回国后,陈惠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到福建省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有一种“冲压轴承样品”,因技术难度高,质量要求严,且价格偏低,三年来束之高阁,无人敢于问津。该产品适用于各种车库门、链条式输送带、机场拖车,已成为世界各大厂商的“新宠”。凭多年闯荡商海练就的直觉,他敢肯定如果开发该产品,则是通向国际市场的大好机会。

机不可失,陈惠毅然接下订单,接着稳扎稳打,先是深入进行原材料调查,而后由领导、技术人员、老工人等组成技术攻关领导小组,全力对产品进行研制开发。陈惠二话没说,卷起铺盖,搬进车间,与技术工人同吃同住,一门心思,夜以继日,为了产品尽快出炉,难怪他的妻子常常抱怨说:“他是一个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一千事业就忘家的男人!”历经半年反复探索和几十次试验,“梅花香自苦寒来”,1989年底,陈惠孜孜以求的事业——“冲压轴承”研制成功,

并形成批量生产,被省专家鉴定为属机械一类、国内首创的新产品。产品全部出口美国、加拿大、韩国、马来西亚等经济发达的国家,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1989年企业年产值达1560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

前进没有休止符。陈惠于1992年投入资金300万元,新征土地4700平方米,建成面积2360平方米的三座标准车间和一座三层综合楼,新购置冲压、金切、热处理等机械设备20多台,形成生产初具规模、布局合理、管理完善的新格局。经过三年的努力,轴承产品为原来每月只能生产5万件单一产品,发展到每月可生产一百万件,三十几个品种系列,产品全部打人国际市场。

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掀起了我国改革开放又一轮新高潮,陈惠敏锐地意识到乡镇企业要进一步做大,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他大胆作出了一个大决定,1993年11月,与香港永辉贸易公司合资创办“中外合资福州富佳机电制造有限公司”,并在敖江工业聚集区征地40亩,投资500万元,建筑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生产上大胆引进美国、日本的高科技产品“火车自动调节杆”和“U型绝缘针”。两个项目的开发成功,为企业增加千万元产值。至此,陈惠和他所创办的企业,就像一朵盛开的奇葩,沐着清新朝露,从田野走向世界。

“富佳”富了,富甲一方,家大业大,拥有固定资产2000万元,年产值超4000万元,创利税300万元,为社会安排就业人员300多人,省市领导多次前来视察调研,给予肯定。陈惠老总赶上“人性化”管理的时髦,把“富佳”办成了所有员工之“家”。企业每年都投入不下于200万元的资金用于鼓励员工开发新产品和技术改造,并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公司每年都挑选2名优秀员工出国旅游,5名优秀员工到国内旅游。逢年过节除了给每一位员工发红包外,还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大家“轻轻松松娱乐,安安心心工作”。而他却从不忘本,生活俭朴,保持平常人平常心,仍住在公司宿舍楼,仍在职工食堂刷卡就餐,一套西装除了接见重要客人,平日身上穿的总是普通工作服。他的床头、案头堆放着《杰克,韦尔奇自传》《杜拉克管理思想全书》《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传》《科特勒看中国与亚洲》《谁动了我的奶酪》等书籍,作为“西式大餐”,刻苦修炼,向韦尔奇学CED,向杜拉克学管理,向巴菲特学投资,向科特勒学营销,向约翰逊学变革。陈惠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打动了身边每一个人。凡在“富佳”32作过的人,没有人、也没有理由舍得离开“富佳”。无论是初出校门的大中专学生,还是技术工人,没上几年功夫,不是购房,就是结婚,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富佳”不再是梦,“富佳”因梦而辉煌!

猜你喜欢
产品
从灵感出发,邂逅好产品
新产品
“三无”产品
OPPO:坚守本分,将产品做到极致
”这些产品,我不打算回购。
拒绝平凡,如何让你的产品变“有趣”?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golo6可以听的OBD产品
gol6——可以听的OBD产品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