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背面动人的抒写

2005-04-29 00:44廖开顺
福建文学 2005年11期
关键词:万春散文人类

廖开顺

作家林万春的散文集《虎头山写生》最近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入67篇力作,堪称虎头山散文大系列。虎头山巍峨在我们城市的背面,四季溢彩,总有千般旖旎风光。万春的散文以工笔见长,但凡森林、溪流、雾霭、生灵、屋舍、菜地,都以绚烂的工笔入文,也不乏写意的挥洒,说着说着,常常跳跃出诗情画意。譬如,他写大山里的树:“虎头山路边的乌桕树,看去十米高挑的个头,树冠胜过画家手中五彩斑斓的调色板,底部是一种鲜艳的梅红色,树的中部则燃烧着明快的鹅黄色和橘黄色,往上到了树梢,叶丛又缓缓地过渡成绛红色。还有斑驳其间的绿叶,宛如到处流淌的小溪,一样清澈透明。乌桕的羞色和娇荚其实丝毫不比枫香逊色,灰色的树皮,身体内流动着雪白的乳汁,如果把它的嫩枝折断,乳汁就会从伤口一滴滴地滴落下来,就像美人的泪水。”(《面对一棵树》)文学第一要素总是语言。林万春的散文浯言,可谓“华正与朴相表里”,足朴素的关质在和谐与自然的形式中流动,却又不乏秾丽,一如夏夜的虎头山烟月轻笼着鲜花。

我视万春的散文为城市背面的抒写。我们正生活在城市化的时代。维科把人类事物发展的次序概括为:首先是森林,接着是茅屋,再下去是村庄和城市,最后是学院。在这样的次序中,我们是背对着“森林”和“茅屋”。背面的东西最容易被忽视被遗忘,因为人注重的是自己的正面。人区别于动物的首先是正面。人直立前行以来,正面有了姣好的面孔,挺起的胸,前瞻的目光和前挥的争。而且,人类用尽了一切文明的成果来文饰自己的正面。饰佩、美容自不待说,更多的是形而上,诸如文明的举止,风生的谈笑,多变的面孔,甚至一个微妙眼神,都是人的正面所为。人很看重自己的正面,构建了人与人正面相向的社会,而人对于自己的背面却不甚在意。这可归于人类单一的“向前思维”。譬如,人的脊梁,人作为脊椎动物,脊梁是如此的重要,但是人往往要到老了,脊梁难以承受身躯之重,或者遭受意外打击和疾病折磨,才意识到背面的重要。世界何尝不是如此。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不断建设、强化的是城市的正面。这既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并发展了世界,同时也在付出了城市背面——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日渐萎缩的代价。为此,人类既不能舍弃城市,又格外眷恋大自然。作者与众多的城里人,为了“躲避城市的水泥楼林和喧嚣的车流,翻山越峥,穿过丛林,来到虎头山深山里。”(《老房子》)在城市的正面,空间是如此的拥挤,时间也为追逐功利而被紧张切割。还有陌生、防范、戒备,甚至争斗与战争。人类是这样的怪物,他们相依携手走出了大自然,共同创造了可为万物之灵的自身和辉煌的文明,同时,“残忍是人类最大的罪恶”。(《山中无老虎》)城市的背面,人类祖先曾经栖居过的大自然,则给城市人以心理的补偿和滋润。

虎头山是城市背面的山,一切的生灵草木都保持了生命的本真和自由。燕语呢喃,雍雍雁鸣,白鹅曲颈向天歌,吉祥的鹰嘴龟、幽林的蝉唱、百啭的黄鹂,它们都在生命的快乐中生存。这里有樟树的盛典,婀娜的小桃红,神秘的桫椤,古典的菖蒲,幽静的竹篁,以及农家饭、森林浴、古寺钟声、仙人谷倩影、长亭接短亭,林林总总,都是作者独辟的篇章,描绘了我们城市背面的生命世界。休闲和健身的人们,“老人盯住健康,稚予读到知识,仕者登高明志,丈人满眼是诗,情侣融入风花雪月”。(《快乐登山》)作者还引用了关国林肯农场小木屋讲解员的一段话:“有森林才有原木,有原木才有木屋,有木屋才有林肯,有林肯才有这个国家。”(《面对一棵树》)若将此话与维科关于人类进程次序的描述互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有森林(大自然)才有人类,有人类才有城市和学院;反之,毁灭了森林(大自然),也将毁灭城市、学院和人类。《虎头山写生》蕴涵的是对城市(人类)正面和背面的思索。

诚然,我们不可能通过文学解决现代人生存的悖论,回归自然也不是作者独到的发现。我们只能通过审美的愉悦来滋润我们的心。城市背面既笑,作为关的巡礼的散文当为关文。关文须有高标的价值取向和独到的审美体验。这近乎诗的要求。如果是诗,则以精短的篇章,精练、含蓄而哲理的语言,展露冰山的一角。散文可以有一些诗的品质,但不是诗的表达。散文是娓娓而谈的絮语,在絮语中偶露机锋,绵里藏针。林万春的散文有诗意,却是散文本色。譬如他笔下的山舍,“最使人迷恋的,还是它敞开的楼厅,风也来得,月也来得,风月无碍;燕也飞来,蝶也飘来,时有花香袭人。正面是骑楼,仅一长溜栏杆,再无任何屏障,倚坐在栏内看风景,你一言,我一语,高谈阔论,指点江山。”(《老房子》)又如“人啊人,总不能只讲‘人权,永远居高临下。他不知道:对称荚到了天平上,就是平等。他不知道:暴虐天物,射出的子弹,在大自然绕一圈,最终将射入自己的胸膛,害人终害己。”(《扩生画集感言》)关的散文,要把诗之高拔的理想,学者深邃的思想和广博的识见,化为平淡而意味绵长的叙述。作者正是这样创造他的笑文文体的。虎头山人人见惯,是最熟悉不过的眼中物,“背对着人类看世界”,林万春的散文却有审美的陌生。那是他以童心的纯真看待见惯的自然:乌桕树上的一道伤痕,“湿漉漉的,渗透出伤心的泪水”(《面对一棵树》),一只母蛤蟆,“背上蜷伏着一只小蛤蟆,一颠一颠的,从泉边的无花果下闪过”。(《扩生画集感言》)为求得陌生,他以知识调和对万灵万物的印象的抒写,是周作人所说的“以科学常识为本,加上明净的感情和清澈的理智”,调和成一种“人生观”。

当然,除了科学的知识,作者更注重古典文化和现代意识的渗透,在平民化的表述中达到了山水小品的朴素、精致和厚重。《虎头山写生》多有叙事,我尤赞赏作者叙事笔法的紧凑、流畅和干净,颇得《聊斋志异》叙事神韵。譬如,“初次见到简朴的木头房子,前有绿树掩映、芭蕉摇曳,后有绿竹如屏,又在小小院落里听到鸡鸣狗吠,蓦然有一种清新的感觉,我十分喜欢。想到精于闲适之道的林语堂说过:。‘中国文化最优美处,乃在‘淳朴二字,教人认得简朴之荚。”(《老房子》)这使我想到蒲松龄《王桂庵》里的一段:“一夜,梦至江村,过数门,见一家柴扉向南,门内疏竹为篱,意是亭园,径入。有夜合一株,红丝满树,隐念:诗中‘门前一树马樱花,此其是也。”读着虎头山的关文,我们走进了大自然,也走进了城市背面那久违的一片故园。

猜你喜欢
万春散文人类
观电视剧《觉醒年代》有感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郑万春空降民生银行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