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轶安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令世人瞩目。其中,民营经济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动力。据估计,到2003年底,民营经济总量已占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在一些竞争性领域民营经济更是占据主导地位。此外,民营经济还为社会就业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在第二、三产业中民营经济就业比重超过50%,在城市的就业比重超过70%。在中国7.37亿就业人口中,民营经济吸纳的就业量约为1.9亿人,约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26%。而且,在实现下岗再就业的人员中,也约有80%以上是通过非公有制经济和多种形式实现再就业的。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伴随着民营经济高速发展的是民营企业对内源性融资的过度依赖,这已经成为制约民营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外源融资困境
理论上,在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各种融资方式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处了首创和成长初期的企业存在抵押能力低、信用程度弱、市场风险大等诸多缺陷。在不完美的金融市场上,非对称信息及所导致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这些企业根本无法在金融市场上获得资金,它们只能依赖于企业内部和一些非正规渠道进行融资活动。当企业进入追求技术进步与资本密集的阶段,内源性融资开始无法满足融资需求,此时企业的抵押能力、信用程度增强,市场风险降低,这不仅进一步刺激企业寻求外部融资,也增加了它们从外部获得金融支持的可能性。
在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只是证实了理论关于内源融资的预测。事实上,过去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基本上是依赖内源性融资获得金融支持的。然而,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并日益走向成熟,民营经济所面临的外部融资困境已经成为发展的主要约束,因为仅靠内源性融资,将难以维系持久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营经济逐步进入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阶段。然而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方面,与国有经济相比,以民营经济为主的非国有经济更加依赖自筹投资,国内贷款的利用明显不足(见表1)。在非国有经济类型中,所获国内贷款占固定资产资金来源比例最大的是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股份公司,如果考虑到其中的国有部分和其他投资资金来源中属于非正规渠道和其他类型内源融资的部分,如投资者的二次投资和“关系融资”,民营经济严重依赖内源融资,外源融资不足的特点将会更加明显。与民营经济严重依赖内源融资而外源融资不足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的不断加大。而且,许多民营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中获得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支持。(见表2)
民营企业不仅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资金,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截至2002年,中国股票市场共有上市公司1224家。上市的民营企业仅有151家,在其中只有57家是直接上市,约占全部上市公司总数的4.66%,其余的97家均通过买壳上市,约占全部上市公司总数的7.92%。债券市场上,在所有的发行企业债券的15家公司中,仅有西安金花企业集团和重庆力帆两家是民营企业。
民营经济外源性融资困难的原因
民营经济过度依赖内源融资,无法获得与之发展相适应的外源性融资是民营经济自身、金融市场的特点和现有金融体制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
1.非对称信息问题和民营经济的资质条件。非对称信息在金融市场非常普遍,为了避免由此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给金融机构、投资者带来损失,在企业进行外源融资时,金融机构或证券市场要求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资质条件。具体而言,当企业通过金融机构进行间接融资时,金融机构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信用评级和担保能力,要求企业有比较完善、健全的财务和控制制度,以降低企业无法偿还到期贷款多带来的风险。同样,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证券市场稳定,证券监管部门对直接发行证券进行融资的企业进行严格管制,不仅要求企业有更高的资质,以满足《证券法》和《公司法》的要求,公司还必须进行严格的信息披露,拥有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等等。
2.民营经济外源融资的特点。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呈现出数量众多、规模相对较小、发展层次参差不齐的特点。这导致民营融资需求具有总量庞大、单位数量偏小且分散,资金需求灵活、周期短、随机性强的特点。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层次比较单一,直接进行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具有金额大,环节多,发行手续复杂,周期长,融资成本高的特点,这与民营企业融资的特点极不相容。就间接融资而言,金融机构为数量众多、而每笔贷款需求小,还款不确定性强的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会承担较高的风险和交易费用。由于从提供金融服务所获得的收益无法补偿所承担的风险和交易费用,金融机构一般拒绝向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因此民营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
3.金融体制的缺陷。民营经济外源性融资除了面临经济方面的约束,还受到了金融体制的严重制约。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单一融资体制已经向多元化融资体制转变,然而金融体制的改革明显滞后,民营经济难以逾越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所造成的融资障碍。
信贷市场上,国有银行处于高度垄断地位,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无法与国有银行竞争。在计划经济下,表现为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直接注资,在转轨经济中,则表现为政府通过干预金融机构为国有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国有银行改革滞后、银行与政府关系不清和国有银行在信贷市场上独特的地位为干预提供了便利,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各种方式对国有银行施加影响,支持银行向国有企业贷款。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之间特有的信用关系和政府干预使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提供贷款的风险、收益存在严重差别,致使金融机构不愿向经营效率低、风险高的国有企业提供贷款,也不愿贷款给经营效率高、风险低的民营企业,这恶化了原本利用金融机构融资效率就不佳的民营经济的融资状况。
证券市场上,政府寄希望利用证券市场改造国有企业,为国有企业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规范的治理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同时也使国有经济摆脱对国有银行信贷和政府金融补贴的过度依赖。但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缓慢,上市资格仍然是一种稀缺资源,主要由行政手段配置。勿容质疑,一旦国有企业将被赋予获得利用这种资源的优先权,证券市场就会出现国有经济挤出民营经济的现象,民营经济获得融资资格就相当困难了。
解决民营经济外源性融资困难的对策
民营经济、金融市场和中国金融体制的特点所造成的外源性融资困难极大的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而解决民营经济外源性融资困难应该从以下入手:
1.适当放松金融管制,培育适合民营经济发展、与民营经济自身特点相匹配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经济很难从国家控制的金融机构中获得金融支持,而且我国金融机构的服务主要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不符合民营经济的特点。因此,从现有的金融机构内寻找解决民营经济外源融资困难的途径是困难的。事实证明,政府试图通过鼓励国有银行向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以解决日益严峻的民营经济外源融资困难问题的努力成效不大。
2.培育和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民营经济不能有效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原因主要在于民营企业资质条件和政府对资本市场的干预。解决此问题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同时尽量减少政府干预。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仍不能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程度差异大的特点提供金融服务。只有发展能为质量、规模、风险程度不同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才能满足多样化市场主体的资本要求。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就应当为资质较强、能直接进入主板市场的民营企业提供与国有企业相同的机会,同时鼓励资质尚不能进入主板市场的在中小企业板块上市。我国已经推出了中小企业板块,这为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创造了契机。但上市的条件和运行规则与主板市场几乎一模一样,而且上市门槛和主板市场也没有区别,民营企业对此只能望洋兴叹了。因此,进一步降低上市门槛才能更为有效的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不仅如此,中小企业的板块只容纳几十家上市公司,对于数以万计的民营企业只是杯水车薪。尤其是,在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的公募发行主要服务于进入产业化和市场化阶段的企业,对于处于首创和幼稚阶段的企业,利用场外发行和交易市场更为合适。培育场外市场,可以扩大资本市场的范围,解决不同层次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难题,而且通过细分资本市场,可以降低针对层次不同民营企业投融资的搜寻成本、信息成本以及交易风险,进而分散资本市场的整体风险、提高市场运作的效率。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