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容南北两宗 重振青绿雄风(两则)

2005-04-29 20:15
检察风云 2005年18期
关键词:茶盏吴湖帆董其昌

唐 恺

融容南北两宗重振青绿雄风

——赏吴湖帆《秋岭横云图》

文/唐恺

张大千曾经说过:我的山水不如吴湖帆。

吴湖帆(1894-1968)出生在苏州南仓桥畔,一个世代书香的望族人家(祖父吴大徵,外祖父沈韵初)。初名翼燕,字东庄,后改名吴万,号湖帆。1939年中年亡妻后更名吴倩,号倩庵。

十三岁的吴湖帆开始扶桑之游。不久回国后又到苏州的“草桥学舍”(当时同窗读书的有叶圣陶,郑逸梅,颜文梁,蒋吟秋等硕学巨子)。在这里,吴湖帆较系统地进行了中国书画的基本训练(指清四王传统山水画),继而跨入了自学(董其昌书画)的阶段。

1924年为躲军阀战乱,吴湖帆举家迁往上海,租住在嵩山路(寓所名为“嵩山草堂”)。在这里,吴湖帆又结识了赵叔儒和叶恭绰等名家。不久画名日隆,上海画界传出了“南吴北张”之说。画家的名声和传统功底,主要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1949年不少同仁劝吴湖帆转道海外,就在犹豫两难之际,姨表兄黄炎培的劝言,使吴湖帆对新中国寄予了新的希望,并说:“我只希望今后以我的书画艺术为生,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解放后,吴湖帆先后担任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市文管委员等职。他的专长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发挥。195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上海中国画院,吴湖帆是第一人选,还有潘天寿,傅抱石等人。

纵观吴湖帆的艺术生涯,董其昌的书画艺术(南宗)和宋元山水画(北宗),是他艺术创作中的核心,尤其对董其昌书法的临习,竟有半屋之多(后又学宋赵佶的瘦金体)。

吴湖帆对中国书画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色彩的变化提到了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皇家贵族的青绿山水终于获得继承和发扬。吴湖帆一贯提倡山无水不秀,故他的画风特点很明显:清逸明丽,雅腴灵秀,似古实新,独树一帜。本文介绍的《秋岭横云图》就是最好的说明。

该画是作者1948年仿五代董源江南山水画法的杰作(水墨设色纸本)。画面草木丰盛,秀润多姿,天真情幽,一派祥和;几丛红叶在苍翠松针间隐约可见,虽浓而不俗;山石以石绿,赭石,墨青间叠而成,既有变化又见质感,色彩和云气相吻相合;重色线条的勾勒皱写与墨色相辅相成,整幅画面虽重金镂彩却不失清逸幽雅。

吴湖帆不愧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代大师。

宋代的“斗茶”

文/顾忠成

华东师范大学古玩班应会考试中有一只茶盏,要学生看实物并鉴定其品种、窑口、新旧年代、价值评估,更重要的是艺术欣赏。这里我不揣浅陋,谈谈茶盏的艺术鉴赏。

1200多年前,即公元8世纪,中国第一部茶学的名著《茶经》问世。作者陆羽自豪地将自己论茶的著作尊称为“经”,足见他是多么的骄傲与自负。千年之后,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绿茶选为世界6大饮料之首。

茶盏,是饮茶的工具。中国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到了宋代发展到高峰,出现了品茶、斗茶(也称“茗战”)之风。当时上层社会里为了把最好的茶叶贡献给皇室,千方百计搜罗好茶,经过“斗茶”评出“斗品”,作为官茶进贡皇宫。宋徽宗在《大观茶论》的序言中,将斗茶风气誉为“盛世之清尚”,其实斗茶是古代茶品质评比的方式,对茶具也颇有要求。蔡襄在《茶录》中记述“点茶……着盏无水痕为绝佳”、“茶盏……宜黑盏”。

这次考试的茶盏正是宋代的茶盏,建窑黑釉,底足宽厚,内足浅挖,施釉不到底,是典型宋代斗茶之器物。为何宋人爱用黑釉茶碗、茶盏?主要当时评茶的标准是“茶色贵白”、“茶味主甘、滑”、“着盏无水痕为绝佳”、“茶有真香”,等等。因此用黑釉更能衬托,体现茶的“珍鲜馥烈”。

宋代我国南北方都有黑瓷生产,器形主要有碗、盘、盏、罐等,但其中碗、盏的产量最大,这与宋人的斗茶习俗有关。宋代的窑口很多,以福建建阳窑和江西吉州窑的产品质量最高。

建窑的黑釉茶盏,兔毫茶盏和吉州窑的玳瑁斑茶碗都是十分珍贵的古代茶具文物。品相好的都在万元以上,是非常值得收藏与把玩的。

猜你喜欢
茶盏吴湖帆董其昌
明 董其昌 行书辋川诗册
白鸟与茶盏
微雨茶馆
微雨茶馆
黑釉茶盏烧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吴湖帆《谢朓青山李白楼》
董其昌作品欣赏
董其昌行书《宋人词册》空灵疏淡之美
吴湖帆鉴藏古代书画专题(下)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