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亭
一
关于中国商业的起源,学术界看法不一,主要观点有“祝融说”、“西周初年殷民说”和“白圭说”。
《世本·作篇》:“祝融作市。”祝融,高辛氏火正。《管子·五行》:“昔者黄帝……得祝融而辨于南方。”这些资料说明,首先,高辛氏为传说时期的人物,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炎黄时期;第二,他是高辛氏帝喾的火正;第三,“祝融作市”的“市”并非“市场”,也非商业。因为此时农业和手工业还不发达,商业也无从谈起。
“西周初年殷民说”认为,西周初年,武庚叛乱,为周公所平。为防止殷遗民再度造反,周公便令殷民迁居洛阳,“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尚书·周书·酒诰》),从事经商活动。由于殷原称商,所以从事经商活动的殷遗民被称为“商人”,他们的职业也被称为“商业”。这种说法有其道理,尤其是认为商业源于商人。但这种说法又有其不足之处,即把已经存在的商业活动误认为是商业的开始,这就把中国商业的起源时间大大地向后推迟了。
白圭,名丹,周人,与惠施、孟轲同时,曾为魏惠王相,以善于治水和筑堤防著称。白圭和计然一样,讲究贸易致富的理论。他的最著名的贸易原则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实际上就是囤积居奇。白圭说:“欲长钱,取下谷。”(《史记·货殖列传》)。因为下等谷类是广大人民生活上最普遍的必需品,贸易上成交的数量最多,可以从中取得巨额利润。因此白圭成为当时商人崇拜的祖师,所谓“天下言治生者祖白圭”(《史记·货殖列传》)。很明显,白圭并非中国最早的商人,他应是在商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提出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之一 。
二
学术界把商朝建立之前的历史称为先商时期,把商朝的建立者大乙(一作天乙、成汤)之前的先辈称为商先公。一般认为,商朝的始祖为契。契与阏伯同为高辛氏帝喾的儿子,也有学者认为契与阏伯为一人,为传说中的商之始祖。《国语·周语下》说“玄王勤商,十四世而兴”,《荀子·成相》也说:“契玄王,生昭明……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这些史料记载说明,契(阏伯)至汤共十四代。《史记·殷本纪》载这十四代是: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天乙。夏朝禹至桀也是十四代,商先公十四世与其同始同终,基本对应。夏朝建立后,商先公是夏的臣属,有几个先公曾为夏“司空”。但随着商族势力的强大,便渐有问鼎之心。到了公元前17世纪,终于灭掉夏朝,建立商朝。
《史记·殷本纪》所载商先公中的七世“振”即“王亥”,甲骨文称“亥”或“王亥”,《竹书纪年》作“王子亥”或“侯子亥”,《世本》作“核”、“骸”或“胲”,《楚辞·天问》作“该”或“眩”,《汉书·古今人表》作“垓”。胲、核、该、骸、垓都是亥的通假字,振、眩又由胲、核、该、骸、垓等字形近而讹。因此,甲骨文和《山海经·大荒东经》中的王亥,应该是其正名。
从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商先公中,比较受到后代重视的有王亥和他的儿子微(即上甲微,甲骨文称上报甲或报甲)以及商朝的建立者汤。上甲微受到重视,一是由于他是王亥的儿子,二是因为他是商代第一个以十天干来命名的祖先。而王亥的地位又远远高出上甲微。
(一)王亥是卜辞所记“祭祀之最隆重者”(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84年版)。甲骨文中祭王亥的卜辞,以武丁、武乙、文丁时为多。武丁卜辞中有多片“王亥祟我”的记载。祟,神威之意。王亥祟我,意思是说王亥在商朝人的心目中具有极大的神威。商朝人祭祀王亥所用的牺牲有时多到五十牛,有时甚至用祭天的礼节来祭祀王亥。而且,上甲微以前,除河外,商朝人祭祀先公的配偶,惟王亥一人。
(二)王亥称王。在商先公中,只有亥称王,名王亥。《尔雅·释古》:“王,君也。”《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可见,商后代称亥为王亥,说明亥在商人的心目中有着王者风范、王者之尊。不仅如此,卜辞中还多处称王亥为高祖,或称高祖亥。甲骨卜辞中称高祖的共有三人,一为高祖夔(契父帝喾,即高辛氏),二为高祖乙(汤),三为高祖亥。
(三)王亥与商朝的图腾崇拜紧密相连。学术界认为,商族的祖先为东夷人,分布在今山东曲阜附近,他们以鸟为图腾,其中有凤鸟、玄鸟、伯劳、青鸟和丹鸟。《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史记·殷本记》:“殷契,母曰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诗经》和《史记》的记载,反映了商族是以玄鸟为图腾,也反映了商族在契以前还未脱离母系氏族社会的历史进程。在甲骨卜辞中,王亥的亥字从亥从鸟。这一方面说明了早期商人以鸟为图腾的遗迹,另一方面也说明王亥在后代人心目中达到了图腾的地位。
(四)武丁时的卜辞多次有“贞于王亥求年”、“贞于王亥告秋”的记载。求年,即求生求雨;告秋,即告先祖禾谷成熟之祭,《说文》:“秋,禾谷熟也。”这说明,武丁时人们在祈祷风调雨顺、希望禾谷成熟时,也往往祭祀王亥,希望得到王亥的保佑。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王亥受到了商人的怀念和崇拜。
三
王亥受到后代如此崇拜,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王亥重视畜牧业。王亥之亥,王国维以为是时间即祭日。王国维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王亥》中说:“卜辞言王亥者九,其二有祭日,皆以辛亥,与祭大乙用乙日大甲用甲日同例。是王亥确为殷人以辰为名之始,犹上甲微之为以日为名之始也。”但从所有祭祀王亥的卜辞来看,亥不是祭日,亦非十二地支中的“亥”。《说文》:“亥为豕,与豕同。”段玉裁注:“谓二篆之古文,实一字也。”从王亥受到商人崇拜的程度来看,笔者以为,亥即豕。豕,猪也。说明王亥重视畜牧业,饲养“猪”等家畜。《世本》:“相土作乘马”,“亥作服牛”。《管子·轻重戊》:“殷人之王,立帛(皂字之误)牢,服牛马,以为民利。”“皂”以养马,“牢”以养牛,“服”乃驯服、放牧之意。这说明,王亥不仅养猪,而且养“马”、“牛”。王亥所处的时代为奴隶社会初期,以农业生产为主,生活水平相对低下。相土、王亥时期的商部落已经能饲养猪、牛、马,从饲养个别家畜到畜牧业逐步发达,既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王亥也因此受到后人的崇拜。据此,胡厚宣甚至
认为,王亥是中国畜牧业的创始人。(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其次,王亥是中国最早的商人,为中国商业之始祖。王亥时,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商部落迅速强大起来,并向四周发展势力。由于产品有了剩余,出于发展壮大本部落以及换取奴隶主需要的物品等目的,王亥于是与四周部落进行以物易物的商业贸易活动,结果与分布在今河北中部易水一带的有易氏发生了冲突,王亥被有易氏之君绵臣所杀,后来王亥的儿子上甲微借助河伯的力量灭掉有易氏,并杀掉绵臣。对于这一事件,《山海经·大荒东经》、《楚辞·天问》、《竹书纪年》均有记载。王亥之后,商人沿其传统进行商业贸易,并逐渐形成了专门从事远方贩运货物进行贸易的商贾。《周书·酒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即是反映了这种情况。由于这些贸易之人来自商部落,所以称作“商人”,他们的交易活动就是“商业”活动,而作为最早进行贸易的王亥,便是“商业”始祖。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贸易只是商业的萌芽阶段,数量不大,而且由于没有货币,所以是以物易物的活动。到了商朝建立后,才出现货币。当时使用的货币是宝玉和海贝。王的价值较高,逐渐成为贵族之间朝聘燕享的礼品。贝较普遍,用于一般的货物交换中。当时用于交换的货物,主要是供奴隶主贵族奢侈享受之用的物品,如贝、玉、丝帛、皮毛、齿革、宝龟、珠宝等等,这些是当时主要的商品,称为“宝货”。在这些“宝货”中,如软玉产于西方,海贝产于东方,齿革多产于南方,皮毛多产于北方。当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业的发展是有限的,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大。
王国维说:“然则王亥祀典之隆,亦以其为制作之圣人,非徒以其为先祖。”“制作圣人”——畜牧业的创始人和商业之始祖——正是商先公王亥的写照,也是他受到后人崇拜的重要原因。
四
由于种种原因,商都屡迁。据王国维考证,商先公时期就曾八迁。这八迁的地点为:契自亳迁居蕃(今山东腾县)、昭明迁居砥石(今河北泯水一带)、昭明归商(亳)、相土迁蕃、相土归商、上甲微迁于殷(今河北南部漳河一带)、上甲微归商、成汤灭夏定都亳。
商先公八迁,其地点大多在今河南、山东、河北境内。但商人活动的范围则颇为广阔,《诗·商颂·长发》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说明相土时商人活动的区域可能已经到达东海之滨。商朝建立后,又有过五次迁徙,即仲丁迁于嗷(一作嚣,今河南郑州),河亶甲迁于相(今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于邢(一作耿,今山西河津县境,一说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到盘庚时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可以看出,商朝建立后的五迁,其范围亦在今河南、山东境内,部分涉及到山西、河北境内,但总不外黄河南北、距黄河不太远的地方。
商汤都亳为史家所公认。但亳之地望,争论颇多,有南亳、东亳、西亳等说。南毫在今商丘谷熟,东亳在今安徽亳州,西亳又分长安社陵杜亳、河南偃师西亳、郑州商城郑亳等说。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汤都之亳为南亳,即今河南商丘虞城谷熟集,也就是说商(朝)是从商丘开始的。从相土归商到上甲微迁于殷,中经昌若、曹圉、冥、王亥,这一段较长的时间,商先公活动的区域在商,即南亳一带。
商都屡迁的原因,众说纷纭,有“去奢行俭说”、“游牧行国说”、“水患说”、“游农说”、“军事原因说”、“政治斗争说”、“圣都与俗都说”等,至今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但以下几点可以肯定,一是商先公时期的迁徙,无论是出于自然缘故以谋求生存空间还是出于政治原因以缓解矛盾,都是整个部族的迁徙;二是商先公时期的商都屡迁说明商部落还处在游牧部落的发展阶段;三是王亥时期处在相土与上甲微之间,有一段较为稳定的时间,此时的商人就在商丘一带活动,而由王亥开始的商业活动就在商丘,商丘是中国商业的发源地,王亥是商人的祖先。
历史上,聪明智慧的商丘人有过很多发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鼻祖”现象。发生在古代商丘大地上的发明创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从而使商丘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