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琦
提起颐和园与圆明园来,可谓尽人皆知,其湖光水色,亭台楼阁,夭桃秾李,燕舞莺啼,堪称佳景,令人无限神往。这两处均为清代皇家园林,以一国之财力修筑名园,当然无与伦比了。既然如此,这园名就十分重要了,肯定要皇帝亲自为其赐以嘉名了。然而不然。圆明园确为康熙皇帝所赐名,颐和园却是皇后赐名,因为修颐和园时把持朝政的是慈禧太后。那么这两座名园的园名各为何义?有必要探讨一番,以窥见康熙和慈禧心中的底蕴,也使得人们对这两座世界闻名的园林有更深刻的了解。
先说颐和园,其前身叫清漪园,为乾隆年间所修建,乾隆十五年(1750年)弘历为庆其母60大寿,将原瓮山改名万寿山。清漪园在1860年为八国联军所毁。到了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兴建颐和园,以为消夏之所(故西人将其翻译为“夏宫”)。颐和园内有的匾额即为慈禧所写,其实那是大臣们将字的轮廓用细线描出,慈禧只不过在细线里面的空白处涂上墨而已。
“颐”之义为保养,如“颐神养性”,意为保养精神元气;又如“颐养天年”意为保养年寿。而“颐和”意为颐养天和。清刘光弟《万寿山》诗:“宏观岂虚构,颐和祈天福。”天和意为人体的元气,原来是西太后要颐养天年之义,也就是要身体健康以便长寿。
圆明园的规模远胜颐和园,它是有清一代150余年苦心经营的结果,有“万园之园”的美誉,可惜于1860年7月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仅存断壁颓垣,近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清理。圆明园的起源为何?据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说:“圆明园为世宗宪皇帝藩邸赐园,康熙四十八年所建。”是康熙皇帝1709年赐予当时的皇四子雍亲王(后为雍正皇帝)的。“圆明园”之名乃康熙帝所起的,雍正在《圆明园记》中说:“圣祖(即康熙)……锡以园额曰‘圆明。”
康熙把赐给皇四子雍亲王的园林命名为“圆明”,有何深义呢?从历代的书证来看,“圆明”有两个意义,一指圆镜明亮光洁。“圆”指圆形的铜镜,“明”指明亮光洁,如白居易《以镜赠别》诗:“月破天暗时,圆明独不歇。”另一为佛教用语,指彻底领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今产太子,当证三菩提,圆明一切智。”康熙所取为哪个意义呢?我们且看看被康熙赐园的雍正对此是怎样解释的:
至若嘉名之锡以圆明,意旨深远,殊未易窥。尝稽古籍之言,体认圆明之德。夫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看来这位雍正帝“才智过人”,又给“圆明”一词以新的含义,从圆镜之圆引申为中庸之道,所谓“君子之时中”一语,出自《礼记·中庸》: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这“时中”指立身行事要合乎时宜,没有过与不及。从圆镜之明引申到普照四方,来象征达人的英明而有远见。笔者认为雍正为人诡诈,这儿他在故弄玄虚,对园名含义的解释乃是有意给自己涂脂抹粉,暗示康熙对他有所期盼。不过这是在雍正当了皇帝以后说的,他大权在握,当然可以任意美化自己。笔者认为康熙在位之时,以嗣子众多,对继位之储君多所考虑,不会随随便便借赐予某一位皇子的一个园名而暗示什么的,雍正纯粹是自作多情。所以雍正对“圆明园”之义的阐述是自我作古,别有用心,难以成立。
而“圆明”一词本身原有的两个意义呢?笔者认为也非第二个意义佛教语,指彻底领悟,皇帝赐皇子之园名,不当用这种佛家之语。所以笔者认为只能是第一个意义,圆镜明亮光洁,因为圆明园于康熙四十八年赐名之时,规模不大,是一水景园,雍正自己在《圆明园记》中说:“若乃林光晴霁,池影澄清,净练不波,遥峰入镜。”这分明是对“圆明”一词的最好注脚。即圆明园之义指园中水景如圆镜明亮光洁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