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衍
对于一位非HR部门的主管来说,如果回答好这8个问题,做好人才的保留工作一点都不难.
现代企业,人才的培养和保留已经不再是靠人力资源部孤军奋战就能完成的工作。对于一家拥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人力资源部并不能完全了解每一个员工的个人情况和需求。这时,各个业务部门就需要承担起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某些技术性的问题,比如如何制定完善的薪酬和绩效考核体系,平衡积分卡等等,对于这些只专注于自身业务的一线经理和主管们来说,很难掌握专业的技术方法。那么他们又是应该如何完成这些本该由人力资源部来完成的工作呢?
如果你是一位非HR部门的主管,回答好以下8个问题,你的人才保留工作就已经完成一大半了。
问题一你喜欢你的工作吗?
大家也许会觉得这个问题比较奇怪,为什么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自己的,和员工没有关系?人的情绪是会互相感染的,如果你每天上班的时候流露出来的是对工作的厌烦,相信你的员工也会受到影响,开始对工作产生消极的情绪。如果每天你给员工传达的是一种正面乐观的情绪,既能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员工也能和你一起共度难关。
问题二你了解你的员工吗?
我们这里要谈的是业务能力之外的了解,比如:你知道你员工的生日吗?你知道你员工有男(女)朋友吗?你知道他们最喜欢吃什么吗?
员工会把主管对自己的态度看作是公司对待自己的看法。他在日常工作中并不能接触到所有的员工,基本上就集中在同一部门中。因此,人事部对他的影响是很小的,他对公司的看法大部分都来自于上级主管的意见和态度。
问题三你信任你的下属吗?
拓展培训中,都会有一个项目叫“信任摔”。一人站在高台上,背对大家往后倒下去,其他组员在台下用双手接住倒下的组员。在完成“信任摔”时,关键在于向后倒的这个人是否相信大家能够把他接住。他倒得越平稳,身体挺得越直,重量就会平均分散到下面组员的手上,接的人就越容易。反之,重量就会集中在两三个人的手上,不容易接好。
领导和员工的职责应该界定清楚,领导不能老是一竿子插到底,要学会相信你的团队,相信你的员工能够把事情处理好。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不同的位置上需要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要分清楚什么事情才是自己的职责,充分的信任才能带来合理的授权。
问题四你的下属信任你吗?
谈到下属对上司的信任,更多的是来自于执行力的问题。执行力和信任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员工不相信你,怀疑你做的决定,在执行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坚决,效果也就不会有你预期的那样理想。
如何获得员工的信任,首先要在专业上显示出突出的能力;其次,要有比较长远的眼光,让员工觉得你有足够的能力带领大家朝一个正确的方向上走;最后,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没有沟通的话,你的目标和计划就不能让大家所了解。
问题五你经常鼓励你的下属吗?
在日常的工作中,员工的工作总是会有起有伏。鼓励员工也就意味着在员工工作出色的时候,不要吝惜表扬的语言或行为。除此以外,鼓励员工还表现在给员工更多的工作机会,让他们参与到更重要的工作中来,这也许是对员工工作最高的肯定了。
问题六你如何教员工做事情?
员工在工作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当他来找自己的主管寻求帮助时,有些主管就会手把手教员工怎么去完成工作。长此以往,会养成员工对主管的依赖性,有什么问题都直接来找主管解决。主管会把很多时间浪费在具体操作的工作上,长此以往,还会对员工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员工解决问题不如教会员工处理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员工自己去思考,要相信员工的学习能力。
问题七如果员工能力出色,你愿意培养他吗?
一位员工将来可能威胁到你的位置,你还会一如既往地愿意培养他吗?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调整主管自己的观念,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采取一些制度来鼓励这种培养员工的行为。
有些公司有这样不成文的规定,一个主管,如果没有从自己的部门中培养出能接替自己工作的后备人才,那他就不会有机会晋升到更高的职位上。这种不成文的规定,既能够解决主管因为自己的私心不愿意提拔优秀员工的问题,又帮助企业从实际操作上解决了后备人才计划和存储的问题,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问题八如果员工能力不够,你怎么办?
“末位淘汰法”并不适合所有的企业,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来做支持。开除那些能力不够的员工并不能保证留下来的人能提高业绩,新招聘进来的员工也需要一个熟练的过程。
那么,企业应该怎样对待各个部门工作能力都比较差的那些员工呢?首先,企业要给予这些员工相关的培训,其次,如果员工实在无法胜任本部门的工作,可以与他多做沟通,发现他的长处,然后再观察企业内部是否有合适的职位能让他发挥自己的特长。这类员工的优势在于他们比较了解企业内部的各种情况,在新的岗位上不需要太久的时间去适应新的工作和人际关系,降低磨合成本。最后,如果企业不想采取以上的方法,那么在解雇员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其他员工的影响。不要让员工觉得开除是企业解决问题的惯用方法,这样会给员工带来负面的影响。(作者为太和顾问公司顾问,michael.zhou@taihe.com.cn)
中国新时代 2005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