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猪博弈是博弈学中的一个著名的案例,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取吃一点残羹。
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好歹有得吃,只得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在现实中大量存在,俗话说,皇帝爱奸臣,那些偷奸耍滑的人,往往善于捞取别人的胜利果实。
为什么做事少的人偏偏混得好?
为什么干实事的人总是无好报?
真正有才干的“大猪”,由于长期劳苦功高而不赏,黯然离开企业,而那些善于取巧的“小猪”,却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最后,企业逐步枯竭,走向灭亡。
智猪博弈的困境,是对所有企业的考验。做大猪,还是小猪,也将是每个人面临的艰难选择。
主 持 人:《中国新时代》副主编 罗建法
特邀嘉宾:汇智咨询公司董事长 高建华
外企时尚置业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杨海龙
知名管理专家 李海龙
微星科技(中国)笔记本事业部市场总监闫小明
病根在于企业管理制度
罗建法:出现“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无论对于大猪还是企业来说,都是一种悲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高建华:没有业绩导向的考评机制,以及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报酬与薪水不对等的情况,是主要原因
假如我手下有两个人,一个能干,一个不能干,如果是以绩效为导向,我肯定是重用能干的人,只要我的下属没有做好,那我也没有做好。我没有做好,老板就炒我,我们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
在大多数国有企业里,业绩不是第一考核的因素,关键是看你会不会做人,这就有很大学问。一般人的做人,说的是不做违背良心的事,不做不道德的事,不做损害他人的事,但是,在官场和国企,所谓做人,是做一个能够升官发财的人,怎么样才能升官发财,就做什么样的人。
很多民营企业也一样,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这样。我们看《康熙王朝》等帝王戏,看来看去,基本上就是教你怎么使坏,怎么“做人”,为什么奸臣得宠?奸臣会说啊。会揣摩心理,会投其所好。如果一个老板喜欢底下的人说好听的话,那大家一定都仿效。
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干事了,都是投机钻营,吹牛拍马,因为那样才能获得升职和加薪,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另外一个原因,是报酬不对等。反正哪里都是这么多钱,我干也好,不干也好,结果都一样,只好赖在这里。
李海龙:“做事先做人”的“世故派”,其 研究方向”主要是迎合上级的喜好
任何一家企业里都会存在着两股势力。一股势力为企业的业务骨干人员,他们通常是由实力派职业经理人和一些崇尚用业绩说话的员工组成(大猪)。
另一股势力则是由一些主张“做事先做人”的“世故派”和一些自身能力不强,但是又希望能够“快速出位”的人组成(小猪)。这部分人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迎合企业领导人的喜好。
产生“小猪躺着大猪跑”现象的原因归结起来大概有两点:
一是做事的这批人虽然明知道“世故派”不会去做事,心中也很愤恨。但是如果自己也不去做的话,不但有违自己“用业绩说话”的职业发展初衷,甚至还可能招来主管的看法和周围人群的异议。因此只得埋头干活。
二是由企业领导人性格的两面性造成。任何一个人,即使是伟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具有喜欢有人曲意逢迎的一面,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就是这个道理。清宫戏里,刘墉们每天“夙兴夜寐”辛苦操劳公务,虽然也颇得皇帝宠爱,但是和绅们的曲意逢迎却同样深得皇帝欢心,甚至宠爱还尚有过之。
杨海龙:“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根子在于企业管理机制
俗话说“能干的不如会说的”。我认为,其实不能简单地苛责“小猪”而同情“大猪”。因为之所以产生上述“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根子在于企业的管理机制问题,在“小猪”和“大猪”之上的游戏规则,说到底是踏板与觅食之间的关系。他们在个体的趋利避害性下,都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 于是,小猪选择“坐享其成”,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波。
举个例子,在国内很多城市,行人闯红灯似乎是“家常便饭”,很多人讲说是“国人素质问题”,但同样是这些国人,到了国外为什么许多人都成了“儒雅君子”了呢?反之,很多我们曾经认为是“高素质绅士”的外国人到了中国却变得“入乡随俗”了,该闯红灯照闯。因此,根子上的问题在于企业管理机制。
长期的“人治”文化,导致中国企业中更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做人的人,不做事也能成仁;做事的人,做事再多难成仁。所以我们经常说:做事先做人。我们很多企业的“小猪”都很会“做”,等“大猪”跑累了休息时,做给恰逢视察的领导看,以获得赏识乃至混个一官半职。
企业在内耗中逐步消亡
罗建法:在智猪博弈的困境中,“大猪”做事而无合理回报,长久以后,则无人愿意为企业真心实意做事,而“小猪”的泛滥,则会形成投机取巧、拍马而不干实事的氛围。这种现象,对企业有哪些危害?
杨海龙:最终的结局,要么是改变游戏规则,要么是个体变换,甚至企业消亡
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存在三个主体和两个客体:
企业游戏规则的制订者;
企业游戏规则下的“受益者”——“小猪”;
企业游戏规则下的“受害者”——“大猪”;
企业的游戏规则;
企业运行效益下滑。
从短期看,在既定的游戏规则中仅仅牵涉“小猪”和“大猪”,因此大猪会不停地踩踏板(工作),企业运行效益总体没有大的变化。
但从长期看,这种危害极大。首先,从个体上讲,“大猪”做很多事情却回报甚少,他可能会放弃遵从游戏规则或者选择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当然,如果他心理极不平衡,他可能会选择“大嘴巴”,去传播损害企业形象的事。同时,“小猪”会继续其“受益者”的角色,扮演“坏一锅汤的老鼠”的角色,对企业文化的负面影响巨大。
而对企业游戏规则的制订者而言,游戏规则不合理却不做出改善,长期下来,其严肃性将受到挑战,规则制订者的权威将面临压力。这种现象得到鼓励的结果是,企业中会留下越来越多的“小猪”,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企业最终可能走向灭亡。
闫小明:“做人”很容易演变成一种虚伪的行为模式
千百年来,中国精英阶层总有个不变的人生哲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与“齐家”可以视为“先做人”,而“再做事”则是对“治国、平天下”的一种演绎。
但是,做人的标准却非常模糊,做人存在一个“做”字,就是给别人看的,而且,很容易产生功利导向。最后,很容易演变成一种虚伪的行为模式,投别人所好,哪怕这个爱好是有害的。
比如说,古代的很多皇帝都比较好色,往往沉溺于后宫之中,一个真正的忠臣,应该劝皇帝注意节制,但是,那些会“做人”的,则很会顺着皇帝的意思,进献美女,获得欢心,可是国家却遭殃了。在企业里面,一样存在这样情况,很多人“会做人”,但从本质上说,对企业却是不利的。
而那些真心为企业干事的人,则因为“不会来事”,自然失宠,难以获得利益回报。
最后,大家都不干事了,因为,干事的人没有好果子吃,企业就这样玩完。
李海龙:“小猪躺着大猪跑”的势头如果愈演愈烈,可能会直接导致企业风气的妖魔化
郭仕纳在主持IBM改革时,企业中就出现了两股势力的交战,一部分人是“小猪派”,这批人是企业创始人托马斯家族“大家庭概念”的最大受益者。无论干活多少,都享受着优厚的薪资和福利。同时,他们也信奉与上司建立良好关系的公司政治哲学,因此,在听到郭仕纳要对IBM实施改革时,便千方百计阻挠,令郭仕纳承受了极重的压力,直到老托马斯直接出面,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势头如果愈演愈烈,可能会直接导致企业风气的妖魔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找到了职业发展的捷径,于是,企业组织里的“小猪”越来越多,最后形成一个巨大的群体。
于是,一批兢兢业业的“大猪们”感到痛心疾首,从委屈到不服,最后选择离开企业另谋高就。从此企业中真正做事的人越来越少,直接导致企业业绩衰退。
更为可怕的是,企业会从此沦为“小猪”聚集的洼地,在今后的人力资源流动中,会有更多的“小猪”争相涌入企业,蚕食企业的利益;而一些真正有真才实学且踏实肯干的“大猪”则被排斥在外。
因此,如果企业中大量存在这种智猪博弈的话,带给企业的将是灭顶之灾。
既出傻力气,又做聪明人
罗建法:打破智猪博弈的困境,对于企业和“大猪”来说,都是一种智慧的考验。中国企业这些年的迅猛发展无疑已经说明,“大猪”的市场已经越来越大,要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竞争,企业必定离不开能够“做事”的人。
高建华:建立良好的制度,将人的行为逐步导向善良
最重要的是形成一种互相制约的制度。你把我交给你的活好好干了,剩下的事情就好说,事情没有干好,天天拍马也没有用。这是老板对员工制约。
在外企,普遍都有员工满意度调查,员工不满意,管理者一样也得下课。所以,你对一个人好没有用,而是需要对所有人都公平。这样,员工对上级也构成制约。
惠普有一个很好的制度,就是360度调查。对于一个人的考核,一般是从公司中抽取6个人,两个上级,两个同级,两个下属。到底是谁?不知道,所有的问题,都设计好,你只要拿笔涂黑,而且,所有的调查都是密封的,直接送到美国总部,谁也不能动。
这时候,你要赢得好的评价,只能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对谁都要公正,因为你不知道哪片云会下雨,只有一个办法,能帮别人尽量帮别人。
如果某天老板对你说,根据考评,大家都说你不错,这时候,你头上的云就开始下雨了。这就是老话说的积德行善。你做的好事积累到一定程度,幸运就来了。
在中国,就很少有下级对上司的考评,就是有,也总是搞秋后算账,上司一看笔迹,哦,原来是你小子给我写黑话,好,看我怎么整你,最后,就没有人敢说了。
我有个属下,跟我关系非常好。后来年终打分,我给他打了最低分,他很不高兴,我说,我是按照业绩打分,你的水平就是这个分,如果你缺钱用,我可以把我自己工资的部分给你,但是,这个业绩,我不能给。你的同事在看我。我的上司也在看我,这么多眼睛盯着呢。
在这种制度下,大家都拼命工作,以业绩来赢得尊敬,获得薪水和职位。大家都去当“大猪”,谁也别想专靠哄人就升迁,你凭自己本事吃饭,为什么要去讨好上司?我过年从来不给老板发信息,只给部下发,我从惠普出来后,才给孙振耀发发信息。
这样,通过制度,把人的行为逐步导引到善良道路上去。
李海龙:一家真正想做事的企业,就不会容许大批“小猪”们的长期存在
企业必须要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这种痛苦可能不会是短期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其原因有二。
一是,“小猪”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主要是来自于企业主管和领导人对他们的“忠诚”和“干练”的赏识。企业主管是否有勇气和决心对他们说“不”?
二是,能否走出综合评估的传统,建立一种清晰的业绩评估导向机制。很多企业往往陷入综合评估的传统,在业绩和“做人”上进行综合评估,其结果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填平补齐”的加减分状态,往往是最后得出“总的来说不错”的结论。也就是说真正做事的人可能由于不善“做人”而评分却低,而懒于做事的“小猪”却常因善于“做人”而时常获得高的评价。
总之,要彻底走出智猪博弈的困境,对于许多企业来说都不会是一段惬意的历程,但是,只要是一家真正想做事的企业,它就不会容许大批“小猪”们的长期存在,就一定会想法设法的为企业发展扫清阻碍。
杨海龙:企业管理机制是首要问题。同时,作为个体的“大猪”,也应该考虑自我营销问题
如何解决“智猪博弈”困境,我提两个方面建议:
从企业层面上讲,需要解决一系列制度问题.首先是“企业管理法制化”,企业制度层面要首先建立起来。其次,持续改进机制,就制度层面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而言,应该定期探讨一下是否需要改进。再者,对“大猪”和“小猪”的绩效,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对于“大猪”和“小猪”们是否真正出工出力,应该考虑监督机制的有效性。最后,对于“大猪”们的委屈,应该有有效的渠道可以倾诉。
从个人层面上讲,单纯埋怨不公平是不够的,“大猪”也不能光做不说或说得不够,而应该既做出来,又找适当的途径说出来。就是“既做聪明人,又出傻力气”。
当然,如果确实这个地方不能满足你,如果你努力了,仍然无法改变现状,你可以选择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