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涛海
没有“自己”的教师,就没有个性的教学,没有个性的教学怎能在教学中创新?教学这种东西,最珍贵的就是“独特”和“灵性”,一句话要有自己的东西,这也是价值所在。如若课堂也成为模子的话,自然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怎能唤起学生的灵性?新世纪实际上是张扬个性的世纪,我们面临的新课程,正急需个性化的教学,而个性化的教学期待有个性的教师。我们教师是到了好好寻找寻找自己的时候了,真正找到自己,把丢失的个性找回来。
古希腊的盛裴文德的一座古碑的基座上铭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虽然到现在也不知道古人当时说这句话的确切目的,但它却启迪了很多人,影响了很多人。看看今天能不能影响我们教师自己。
找回自己实际是认识自己的有用处。爱尔兰有位作家叫布朗,一生下来就患瘫痪症,到5岁时还不能走路、不会说话,头部、身体、双手和右脚都不能动弹。5岁那年的一天,他妹妹用粉笔写字,他从中受到启发,忽而伸出左脚将粉笔夹住,在地上勾画起来,一年后他学会了写26个英文字母。从此母亲教他读书认字。后来他以坚强的毅力学会了用左脚打字、画画,并开始作文和写诗。把打字机放在地上,他用左脚打字、上纸、下纸和整理稿纸。每打一张不知要消耗多少精力和时间。21岁时终于出版了第一部自传体小说《我的左脚》,16年后又出版了另一部小说《生不逢时》,成为国际畅销书,15个国家出版了他的著作,还改编成了电影。在他48年的短暂生涯中,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5部长篇和3部诗集,这些都是用一只左脚的脚趾打成的。
布朗这位令人感动的作家算是真正找到了自己,发挥了自己仅能动的一只脚的优势,从而铸就了人生的辉煌。浑身都能动的我们,更应寻找自己的最长处,在教学中,在新课程实施中,做点什么。应该认识自己,辨清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想想在哪些方面打造自己,完善自我,适合哪种风格的教学。只要排除了你教学中的盲区,知道自己该把脚踏向何方,才可能跨上成功的跳板。
著名作家詹姆斯·米彻纳曾写道:“人,一辈子中所进行的最漫长的旅程就是不断地找到自我。如果在这一点上失败了,那么无论你找到了别的什么,都没什么意义了。”这话确实值得为师者品味。
跪在别人的脚下以为发现了巨人,这是弱者的普遍视角。假若你挺身而起,就会惊讶地发现,我并不比别人差多少。其实,不用说一般的教改成功者,就是一些名家、专家,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经验是完全可以借鉴的;他们的许多教学环节与技巧,更是我们教师动脑想一想即可得,动手做一做即可行的。
但为什么现在的情况不一样,差距在哪里?笔者认为,就在一个“做”上。其实道理都懂,他潜心地去做了,而我们没有去做或没做到,就这么简单。他在方方面面积累了自己的酸、甜、苦、辣,张口说不完,我们做得不够,自然没说的,只能停留在现成的标语口号上。从某种意义来说,理论的传递者并不伟大,伟大的应该是那些脚踏实地的实践者,应该是勇于探索的教师。我们教师应有意识地掂量掂量自己,看看我们在哪些方面会脱颖而出。成功永远取决于你做不做,而不是能不能。
前苏联有一个专家讲过这么一句话:“最可悲的是当一个人走向坟墓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我们不要再做这样的可悲者,要让糊涂的自己清醒,要让跪着的自己站起,坚信自己能行,在新课改中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
要经营自己,先要让自己做一个“有心人”,要随时思考教学的得与失。一堂课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遇到了一点麻烦,是怎么解决的;遭到了哪些挫折,当时痛苦的程度怎样,有怎样的感受。你把这些随时积累起来,你将自己那些最精彩的东西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那些震撼你自己心灵的东西,对读者自然也会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从写教学日记开始,不断摸索总结,勤奋写作,教学日记积累了无数本,一生写了40多本书,100多篇论文,1000多篇童话和短篇小说,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
笔者听过一些教师的好课,写点东西用着的时候,会去找执教老师,想把那些细节找回来,然而,教师却早忘了。当时教师临场的“火花”,学生的精彩闪光点,竟没有一点痕迹留存在执教者的心里,有的连当时打印的教案也没留存。我很遗憾,当然遗憾的不仅仅是找不到这些有用的教学细节,也正好验证了长时间的一个困惑,为什么有的教师有时课讲得很好,但有时却不怎么样,公开课能上演精彩,随堂课却会“砸锅”,确实在教学上没有用够“心”,只是当任务完成而已。这就是素质不错的教师进步不大的原因之一。
我们成天泡在教学里的教师,遇到的精彩的东西肯定不会少,遗憾的是我们没去捕捉。
我们曾在摸索中有那么多困惑,那么多疑虑,没有去思考。
笔者曾见我们的教师在迷惘中夸夸其谈,炒作着你是我非的见解,然而,或激动了一下,或兴奋了一时,或痛苦了一阵,不久就烟消云散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我们应该处处留心,可以说世上什么都能做学问,世上什么也都能做成学问,何况教学这么大的事业。我们从积累教学现象、积累自己的感受、积累自己的思考开始,将自己有价值的一粒粒“珍珠”穿起来,说不定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我们要真正用“心”去收集收集这些“珍珠”,去穿一穿这条项链。不要再被考试盲目地牵着我们的鼻子走,不要再被分数这块黑布蒙住我们的双眼。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捧起一些教育教学专著,享受享受前人积淀了一生的宝贵财富。在品尝前人的智慧中,在和名家对话的顿悟时,体验豁然开朗的那种喜悦;提起笔来,尝试着在洁白的纸页上留下点什么,让自己的心也舒坦舒坦。一句话,试着用心经营自己。因为在教学这根链条上,离开教师自己的实践这一环,任何高超的理论、宏伟的蓝图都是一纸空文。教师同任何人一样,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但各有各的长处。我们要借鉴奥运会金牌获得者的秘诀,充分发挥自身长处,集中自己的优势,选定自己追求卓越的范围,扬自己的长而避自己的短,千万不要东施效颦,盲目地学别人,自己的长处没发挥,别人的精彩没学到,成为“四不像”。
教学忌讳的正是这“四不像”,教师什么都有,但什么也不通,什么也不精,最终是没特色。仅就课堂教学而言,有的教师知识底子厚,讲授有长处,就着力研究更有吸引力的讲授教学,以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练就讲得醉倒学生的本领,讲也同样能提高学生的素质,看你讲的水平如何,我们不能认同的是一些教师讲得能让学生睡着觉的讲;有的教师有表演才华,演讲有长处,那就着力打造情感教学,以情为突破口来开启学生的心扉;有的教师善于煽情、组织能力强,就多来点探究式的讨论……
我们知道,规律是不能创造的,你只能顺应,只要能贴近规律,任何方法都是好方法,方法是不过时的,就看你会不会启用、驾驭,要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完善自己,不踩别人的脚印走,从自己起步,从“我”字开篇。
我们倡导的是,理念要同新课程同步,方法要创新,提倡多尝试适合学生的活动、讨论、探究的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有生命力的传统教法而另起炉灶,并不是抛弃教师的拿手绝活,走马灯似的换方法,而是提倡新旧教法巧妙融合。尤其是在新课程实验中或以后开展的一些新实验中,我们不要照搬,不要移植,而是要学会嫁接,只有好方法嫁接在自己的长处上,才能真正开新花,结新果。
人云亦云,一文不值;一家之言,无价之宝。“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要提倡教师有独立的见解,有独特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教师要靠自己的学识站立,还要具有怀疑“正确”与批判“真理”的胆略,靠自己的独特的思想而闪光。事实也证明,很多卓越的教师都是具有“一家之言”的,都是“特立独行”的。当然在成功之前,他们的这种“独特”常常被视为“异端”,是不为人接受的,他们的经历都是坎坷的,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然而,也正是他们的“独特”,让他们顶住了巨大的压力而坚持下来,直到成功。
在新课程实验中,尝试打破旧的教学格式,不囿于教材的束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去演绎精彩,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要娴熟把握,有独到的见解,从而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达到“扬弃”教材、“超越”教材的境界,才可能在教學中随意挥洒、新颖别致、皆成佳境,才可能围绕教学宗旨进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创新活动,才能创设出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才能让学生对你所上的课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在教学中,在课堂上,才能够灵活自如、出神入化,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
成功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师首先要认识自己,读懂自己。我们到底有多少对手,到底有多少条道路,恐怕我们说不清楚。但有一个对手,正是我们自己;有一条道路,那就是勇于走你自己的路。说实话我们无权选择我们的工作环境,但我们要尝试着在教育这块沃土里展示自我形象,实现自我价值!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