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2005-01-29 05:21石秀慧
人民教育 2005年7期
关键词:教育经费公用专项资金

石秀慧

海南省共有18个市(县),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6个。目前,海南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均GDP为831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至今仍有贫困人口60多万人。经济的落后严重地制约了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为了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落到实处,海南省建立了对县级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年度考核与评估制度,省政府对每届县级政府任期内进行两次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把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我省各级政府把教育作为财政支持的重点,在安排年初预算时,确保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保证教育经费在预算和决算中都做到“三个增长”。在省级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省政府决定调整财政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多方筹集资金,保证自2005年至2007年,每年新增教育投入不少于1亿元。同时要求市(县)政府要逐年增加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事业费的比例;财政超收部分,按预算相应比例追加教育支出;财政基建经费中,按照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每年安排一批建设项目。2004年,全省投入资金1.58亿元,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22万平方米;省财政安排1296.5万元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或实行“两免一补”,各市、县政府均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救助力度。

为保证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我省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一是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省级财政逐个核定各市(县)财力,分类安排中央和省转移支付资金,增加对财政困难市(县)的转移支付,增加农村义务教育专项经费。县级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开支,增加本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二是实行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市(县)长负责制。从2001年至今,我省确保了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没有产生新的拖欠。2004年省级财政加大了对市(县)财政供养人员工资转移支付力度,将教师工资标准中的职务工资和津贴部分上浮50%,并计划在2007年全省教师工资统一达到上浮70%的水平。三是建立农村学校安全经费保障机制,省级财政每年安排4500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和校舍维修。四是明确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比例。我们根据对市(县)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征收额和农村教育集资的统计和测算,并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和教育基础的实际,分市、县确定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不含工资性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资金的比例,全省平均约为43.3%(最高65%,最低30%),每年共计有9200万元用于农村教育。五是制定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列入市(县)财政年度部门预算。按照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標准(初中25元/年、生,小学18元/年、生)测算,全省每年安排公用经费2400多万元。六是完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分步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我省制定了《海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免收杂费实施管理暂行办法》、《海南省中小学校困难学生资助规划(2004年—2007年)》,对实施的范围、对象、年度计划、受助人数、经费的管理等都作了明确规定。省、市(县)两级政府设立了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专项资金,争取到2007年,实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2005年,省政府将增加安排1.5亿元用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杂费,让全省每一个贫困孩子都能上学。七是完善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监管机制,完善教育经费的各项管理制度。省财政部门对中央和省财政补助的教育专项资金实行单独调拨。市(县)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教育专项资金财政专户,及时足额将中央和省财政补助的教育专项资金划拨到专户,实行集中管理。建立教育经费投入、使用年审和公示制度。对违反规定乱收费、向教育乱摊派和拖欠、截留、挪用教育经费的行为,严肃查处。市、县政府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专题报告教育预算执行情况,接受监督和检查

猜你喜欢
教育经费公用专项资金
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的监督及管理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现状及审计对策
会计集中核算下的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探究
河南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一览表
海宁:推动专项资金管理出成效
加强专项资金审计监督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