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桂 清
我的经历比较单纯,做过13年教师, 22年校长。如今回忆起来,方觉人生放在记忆中原来是这么短暂。曾经有过的激动、喜悦、徘徊、无奈, 不管是酸、甜、苦、辣, 如同豪饮之后散尽的一场大宴,有了些平平淡淡的味道, 然而, 我的生命已融进那些燃烧着律动着的青春的格式里, 以一种最富生命活力的形式存在着。因而心里总是涌动着一股春的新绿, 亦如博尔赫斯所言:“什么是对往事的追忆, 还不是梦幻的总和么?”是啊! 我也有这样的体悟, 早年我崇尚歌德的话“迎着朝曦前进, 你就会等到那轮东升的红日”; 到了中年我确信高尔基的名言: “忠诚地走过的生活道路会给你留下一个宁静的结尾。”贴近晚年了才领悟到教育乃是自由的与私人利益无关的工作。所以,“首先必俟欲求逼近消散了,精神健壮、提高和坚定出现了、欲望驱走了, 意识也高度地前进了, 我们才能思维那普遍性的对象。”黑格尔这句用来说明研究哲学所需要的条件的话, 同样是从事教育的人所必需的精神。这样说来, 过去的即是浮华, 除了仅供自己来观照, 都属心外之物, 于是心灵有了大片的空白, 它是那么的自由而深广, 这样就由思想来填满它吧。
1997年,我工作过的学校— ——河北省隆化存瑞中学已由十几年前, 几座破旧的校舍, 发展到有教学楼、图书馆、科技楼等组成,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学校, 校办企业—— —电控厂年产值已达千万元。一次同老县长开玩笑, 他问我从哪里来的这些“怪”思想时, 我顺口说了这样一句话: 那是因为我生活在领袖身边。正是这些 伟大思想者的思想作品成了我大脑 的唯一营养品。
早在中学时代我就读完了《毛 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我有这个兴 致得感谢我的老师, 但20年后我 才告诉他那本薄薄的《哲学小辞 典》是我“拿”的,但老师说他那时 就已经知道了,因为只有读过“小辞 典”的人才会用概念回答问题。在 那很难找到其他书籍的年代,我却 是最幸运得到许多书的人。
我在农村“工作队”的时候, 一 次派我向“总部”送所谓“四旧”。我 解开装得满满的麻袋包, 竟有了发 现宝藏一样的奇异之感, 这么多古 典书籍《中华活页文选》、《李长吉 歌诗》和各种小说, 我自然要保存。从此, 不管白天黑夜, 在树林里、 田野间, 我贪婪地读着。“少年心事 当拿云, 谁念幽寒坐呜呃”……
记得在大学读俄语专业时, 老师朗诵高尔基的《海燕》时的情景。那绝美的音调伴随着海燕穿越乌云、搏击海浪的和谐韵律,碰击着我的心灵。后来,我转而读文学史、世界史、西方哲学史……那感受好像“饥饿的乞丐觊觎一块馅饼”,使我无厌地“用历史、哲学、科学的作品来填满肚子”。在我用3年时间通读了《资本论》3遍之后, 我就走进了一个幽深而却越来越明朗的哲学隧道, 再也不想从哲学的书中走出来, 它吸引着我, 让我对“思想不仅仅是思想, 而且是把握永恒的唯一方式”有了更为积极的体验。
2002年春, 当我告别工作了23年的母校—存瑞中学时,学校 ——的建筑规模已有7万平方米, 校办企业的年产值达2000万元。曾有一位老市长来“存中”视察时,说了这样一番话:“贾桂清是个怪才, 是因为他用40万元起步建一所学校,2000元起家建一个企业, 有钱谁不能做,问题在于没钱去做一件大事。”
“非如此不可”吗? 时间在无情地改变着参照物, 在记忆中的那个岁月里, 我满眼全是一个个蜷缩的身躯, 一个个冻坏了手的学生。大山里的孩子,为什么总是有着与城里人不同的命运? 好像一颗颗心碾碎后都不能摆脱永恒的“原罪”,非要承担一种重荷而不愿拥有轻松一样, 非如此不可! 一种单纯的情感就让我担负和忍受了二十多年。
1994年是我最痛苦的一年,近三百延长米的旧建筑拆除了,财政部、省教委的资金因人事更迭而落空。四百多名工人守护着的建筑材料只是十几袋水泥。我清晰地记得那天是高考的前一夜, 是一个阴雨的黑夜, 我站在楼顶上, 泪水从心灵里流淌出来, 不知是人生肯定的表示, 还是心灵的叹息? 或许当生活中的痛苦转向内心时, 就是对 心灵的锻炼。涤荡后的心终于明亮 徹悟了, 名利是什么? 难道名与利 中间就没有个中项吗? 儒家不是讲 “中庸”吗? 柏拉图不是说美德是 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极端的中项吗? 他不是说“在激情和麻木之间有温和, 在鲁莽和怯弱之间有勇敢” 吗? 那么, 名和利中间是什么呢? 是不是虚无? 虚无有没有内容呢? 这个内容是不是也叫痛苦?
2002年, 我被调到河北省承 德市第一中学工作, 忽然生命中有 了轻松、畅适之感, 然而, 好景不 长, 我又赶上河北省示范校评估, 遇上“百年校庆”, 在不知不觉中 投进4300万元。为什么贫困的精神总是追逐着精神的贫困者, 非如此不可? 哲人们认为“良心能成为一种创造道德的天才”。但是, 在校园建设问题上, 我的教训让我懂得:一个人可以天天犯错误, 但不可犯后人无法更正的错误。
生命校园是我精神的家园, 是我灵魂的栖息之所, 我生活在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群体中或者能被他们放在心中的一个角落, 是我的幸福。我每天都被那些纯真、自然的生命和生活触动, 让我的情感和灵魂里包含着永恒旨趣, 使我有限的精神获得了最大的满足。
我的爱源于老师对我的爱。老师的爱,叫人一生都难以忘怀。还记得上中学时,有一次,我抄别人的数学作业,老师在我的作业本上写道,“假如你不是人才,就不需要数学,如果你是个人才, 你会因失掉数学而后悔”。果真,国家恢复考研后,我因经济类研究生恢复数学考试而留下遗憾。另一件事,我当了校长后,给我的老师许多关心。老师退休后送我一块匾,上面写着“你是我最尊敬的校长,也是我最骄傲的学生”。我第一次见到老师热泪盈眶, 这泪水浸润着无限的师生情谊。
老师给我的爱, 也使我爱每一位老师。有位老师得了胰腺癌,全身已成黄绿色。他有个愿望是想同我吃顿饭,开车的司机曾是我的学生,他对我说:“老师你别留我吃饭行吗?”我自然明白。那一次我们吃的是火锅。这位老师哭了,他哭的不是人生最后一次与我吃饭, 也不是情感的留恋与割舍, 而是我不计较他的病。后来, 他为了不浪费学校的钱拒绝做手术而离开了人世。为了感谢这位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的教师,我们就供他的两个孩子读完了大学。其实, 校长对老师的那份真情又何尝不是老师的一种期盼呢! 当校长的只有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结合起来去构建一种共同的精神时, 才能使之成为这个精神家园里的文化精神的主体。
我爱学生, 曾供几个贫困的学生上大学,也曾创设“存瑞奖学金”为学生上学支付过数十万元资金爱学生不能离学生太远, 因此,我坚持每周上一节“人文课”。主张每个“实践周”中都有一名学生在校长室值班。如今,我已接近过90名学生, 这样既可以听到学生纯真而又尖锐的意见,又可以获得自我教育比如,学生为了劝我少吸烟, 便在烟缸里放过一朵朵鲜花、一片片花瓣儿、一束束纸花, 有时还有“小心着火”几个小字, 使人感到教育是那样地轻快、愉悦。至于我得到的那些毕业多年学生的“回报”就更让人感受到:“我们付出的愈多,我们保留的就愈多,这两者都是无限的。
爱加工改造了、消融了、转化了自己, 创造了另外一种形式,那就是全体的美, 精神的美。
“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这倒不是说反思总在事情完成之后, 恰恰相反,它的意义在于把‘事实提到意识前面。批判就是一种普遍意义的反思。”
教育本来是一种积极的反思行为。访问、交流、交友都是在反思十几年来, 我走访国内外的许多中学, 在同诸多专家、学者、名师的交往中,不断地充实着自己。
在访问法国布列塔尼-勒南中学期间, 我遇到一位教西方哲学的老师。她对黑格尔哲学等都有很深的见解。我说那么深的东西学生听得懂吗? 她说: “你们那里不也讲马克思吗? 哲学并不是给予一种知识, 把它作为真正的知识时应是对思维品质的培养。”我问:“你们西方人的思维有什么不同, 比如黑格尔说在欧洲人思想里占主导地位的是东方人直观的反面, 即反思的主观性, 这在哲学上怎么理解?”她 说: “我主观有了这样的意志, 是 因为我有了这样的了解、信仰、知 识, 依据我具有的某种理由、目的, 才有这样的坚定不移的行为。这个意志决定的行为成为追求的原 则, 成为规定自己的范型。比如, 我们信仰只有上帝掌握终极真理。因此,我们不唯书、不唯上、不唯 史, 真理面前应人人平等。这个主 观有很重要的内容, 比如我作为一个教师很高兴, 这只是某种感觉。如果说我去反思教师, 就前進了一 大步。我需要知道教师这个概念包 括教师地位、作用、方法、角色、 知识,品质等。我作为个体只有具 有这些普遍性的特征, 我才区别于 从前的我,才是教师的我。我才有 了作为教师的二重性。这就是我的 精神、我的行为范型。”
这些欧洲人的思想引发了我对 中国一个命题即“天人合一”的思 考, 去反思一个与欧洲人相反的原 则。“天人合一”,一直被认为是最 高的“理想境界”, 是中国人的“综 合整体思维”的体现, 黑格尔也认 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
以辩证法的观点, “精神不是 超越自然的抽象之物”, “只凭主观 任意性去达到一个境界, 只会折磨 自己,钻进最深抽象”。“自然也不 是固定不变之物”, 它仅提供“变 化”的永恒法则,这才可以给人创 新的自由理念。
作为校长虽然留下一串长长的 人生足迹,其中也不乏有荣誉、经 验和教训, 但更充实的还是思想、 精神、理念, 只有这些东西可以把 心填满。因为, 它是唯一使我们的 欲望感到疲倦的无休止的东西, 甚 至它还可以把那些具有诱惑力的东 西拒绝在心灵之外, 使我们的内心 有一种自由之感,这样, 就有理由 去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