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听说,亲近母语课题对这个问题有不少探索,能不能请徐老师给我们作一个介绍?
徐冬梅:好的。其实我们几年来已经关注这个问题,并且做了一定的工作。从1999年年底开始,一批有志于进行母语教育研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老师走到了一起,开始了亲近母语实验研究。
我们认为要提高学生学习母从亲近母语开始周益民:面对现状,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具体说,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努力促进母语课程设置的调整。尽管儿童文学在母语课程中的地位、价值已经日益为人所重视,但由于编者认识的差异,这一点在各家小语教材的体现上并不均衡。我认为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努力去影响、推动课内教材的改革,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做一名行动者,去努力建构“自我的”母语课程。譬如亲近母语的不少实验学校目前正积极践行的亲近母语读书会的多种形式———“大声读给孩子听”、“班级读书会”和“学校读书俱乐部”等,就为孩子们推介了大量优秀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以校本化阅读弥补课内教材的不足,深受孩子们欢迎。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对于教师,儿童文学作品除了一般文学作品所具备的怡情养性功能外,更有其独具的魅力,那就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走近儿童、了解儿童文化的通道。我以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就是一位优秀的儿童心理学家,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活”的儿童心理学。透过那些动人的文字,语的兴趣,必须切实解决好阅读问题。而要解决好阅读问题,关键在于把儿童真正看作“儿童”,尊重他们的阅读趣味,引导他们“读好书,好读书”。基于对母语教育和儿童阅读的认识,四年多来,我们做了一些工作:首先我们编写了一套旨在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的最基本的质和量,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对儿童阅读进行系统指导的读本———《亲近母语》,并在扬州率先每周开设了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用好《亲近母语》读本,研究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基本类型,对学生进行切实而具体的阅读指导。我们还在各个不同层次的学校推广亲近母语读书会,重点建设班级读书会、校园读书会、亲子共读会、教师读书会,让儿童浸染在儿童文学中,让儿童文学作品走近儿童。同时我们还在积极探索将儿童阅读的理念引进课内语文教学,实现课内外的有效衔接。
我们以“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为理念,以“倡导儿童阅读,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书香社会”为目标,通过改进课程设置、培养书香教师、开展读书活动、推动阅读评价改革等手段,初步探索了一条让学生“亲近文学,亲近母语”的有效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宋鹏君(广东深圳南山实验小学):我们注意到你们的《亲近母语》自读课本推荐书目和开展的读书活动确实比较偏重于儿童文学,难道学生就只需要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吗?在我们学校、我的班级就有不少学生喜欢科学、爱好历史,你们这样做,是不是会妨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呢?徐冬梅:你所提的和我们所做的并不矛盾。因为我们思考和实践的出发点不同。我们也并不是只让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你可以看一看我们亲近母语实验室的书目,在每个年级的拓展层,就向学生推荐了不少百科的图书。但“亲近母语”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特别是儿童文学经典是必须的,一方面这符合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欢,另一方面,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经典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文学素养、人文素养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
周益民:记得数年前曾有学者就语文的内涵阐释说,小学语文主要是“语言文字”,中学语文主要在“语言文学”,大学语文主要在“语言文化”。初看似有道理,但是当我们以儿童文学的视角来审视,就会发现它的片面性:难道儿童就不需要文学吗?儿童就不需要文化吗?儿童是一种缪斯性存在,是最富于灵性與诗意的。因此,每一个孩子本质上都是很容易亲近文学的,从让学生亲近文学开始,是亲近母语、热爱母语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范崚瑱:阅读是有层次的,我们目前的母语课程比较强调精读,实际上,阅读还应该有诵读、略读、浏览等层面。阅读的目的也是不一样的,有些是为了获得信息,有些是为了陶冶性情,有些是为了积累语言。阅读教学和一般的阅读不一样,宋老师所说的是学生自发进行的一般的个性阅读,我们目前更关注的是从语文教学的层面开展的阅读。毕竟,作为语文教师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是首要任务。语文教学视野里的阅读我们首推的是儿童文学,因为儿童文学更贴近儿童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和认知规律。在这个情感丰富的阶段错过了儿童文学的滋润是孩子的一大损失,亲近母语的实验旨在尽力将这样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至于学生的个性阅读,是不必也不能刻意控制的。然而个性也是需要肥沃的土壤的,否则个性就没有了持续生长的能力和空间。儿童文学的阅读就是要为孩子打好精神的底子,期待在厚实的基础上建高楼,在肥沃的土壤里滋养各种异彩纷呈的种子。但无论是从哪一个目标来看,让儿童更多地阅读儿童文学都是非常好的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