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习刚
我国古代关津设置源远流长,置于边防要害、交通要冲之处。
“义阳三关”即历史上通称的平靖、武阳和黄岘三关,源于春秋时期的冥、直辕、大隧三塞,其中冥为驰名的春秋九大要塞之一。
“义阳”泛指古代的信阳,义阳三关是鄂豫漫道上的重要关隘,位于今河南信阳与湖北孝感两地区的分界处。
平靖关
平靖关得名,一说是据此关“因山为障,不营濠隍”之特点;二说是因古平靖县为名。但平靖关实建有关城,因此,前一种观点不可信。
平靖关源于春秋时期的冥,后人或作塞、扼等。这一名称当一直延续到平靖关名出现之时。
南朝宋、齐时,义阳三关已经存在,但未见具体关名,北魏永平二年出现以西关代指三关中的平靖关,北魏正光五年,义阳三关关名全部出现。
隋唐时期平靖关已废弃,北宋时称为行者陂。到南宋,因宋金、宋元的军事对峙,平靖关复置,为宋兵北上进取的重要关隘。元时,平靖关再度被废弃。明时一度通驿道,置巡检司,称杏遮关巡检司。清时俗名“恨这关”,“恨这”实为“行者”之误。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曾一时置守,发挥一定作用。
关于平靖关的地望,《元和郡县志》载唐申州(今信阳)南76里、90里各有一平靖故关。
“冥”始见于《左传》。古冥“有大小石门,皆凿山为道,以通往来”(《通鉴地理通释》),南为大石门,大小石门相距10里,此似为《元和郡县志》载有两处平靖关的原因。后因在大石门处的平靖关多为县界,小石门处的平靖关便无闻了,大石门处的平靖关作为“义阳三关”之一千载流传。
今平靖关位于河南信阳与湖北广水的分界处,关底宽80~200米,海拔200米,东为五峰岭,西为凤凰山,双峰对峙,信(阳)广(水)公路通过关底,两侧山脊上留有数百米石墙遗址。
武阳关
武阳关的前身,据《通鉴地理通释》,为春秋时的直辕,即汉水东部三隘道之一。
北魏永平二年,时人以义阳三关中的东关代指武阳关,到梁普通五年,才有武阳关一名的记载,此当为武阳关名出现的最迟年代。《魏书·地形志中》宋安郡乐宁县有成阳关,即武阳关。此前或许称作直辕关。
隋唐时,武阳关又称礼山关,因古礼山县为名。礼山关,宋代以后多误作澧山关或澧山关,如《通鉴地理通释》、《舆地纪胜》等。唐时,礼山关已为故关,隋大业二年废平靖关,礼山关可能废于同时。北宋时,武阳关称大寨岭,亦有误作大塞岭。南宋时又更名武胜关,复置关使。入元后废省,清乾隆初建驿路经此。
明清以后,人们误将武阳、黄岘二关的地理位置颠倒,今天的武阳(武胜)关实际上是两宋以前黄岘关所在地。
今武胜关,在信阳市南90里,与湖北广水市连界,居鸡公山之西南,有京广铁路洞山而过,又有107国道穿越。
黄岘关
黄岘关的前身,自南宋人将它与春秋时的大隧联系起来后,历代相沿。北魏“义阳三关”时期,武阳以东关指称时,黄岘关以“广岘”相称,《魏书·地形志》中始见黄岘关一名。
而黄岘当是广岘之讹。广,《说文解字》卷九下广部,“殿之大屋也”,因声相近,后人将“广”讹写为黄。隋唐时,黄岘关已废。
又据《元和郡县志》,在武阳关之西,有百雁关,“昔有雁息其上,故以为名”。百雁关地理方位与黄岘关相合,里距上也基本一致。百雁关当为黄岘关又一名称。
因黄岘关废于隋时,得名百雁关应在隋代以前,唐时百雁关已是故关。两宋时,黄岘关又称九里关,在宋金、宋元对峙之际,仍然发挥一定的作用。明清时,黄岘关与武阳关的地理位置发生了置换,武阳关位居黄岘关处,黄岘关由居武阳关之西变为居东了。明时设有九里关巡检司,清时撤,今关址为水库淹没,已是茫茫水乡。
“义阳三关”的重要地位
“义阳”之名最初出现于秦汉时期,即秦汉南阳郡平氏县义阳乡,但此时义阳乡仅有今信阳县西北一隅之地。魏晋时期置有义阳郡(或义阳国)及义阳县,仍不包括后来的三关之地。到东晋,义阳郡才开始统辖三关之地,领有平阳、等5县。宋太平兴国元年改义阳为信阳,从此义阳作为行区划名称消失。
因义阳一名北宋后为信阳取代,后人笼而统之,认为义阳即信阳,亦将义阳三关理解为信阳三关。
义阳四周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军事上易守难攻,又近淮源,便于陆路北上南进。历史上义阳地处三关之后,南控全楚,北屏中原,有“鄂首豫尾”之称。因此,豫南险塞,鄂豫漫道,春秋以来即成为军事咽喉、南北交往的纽带。西周时申国,虽弱小却能较长时间存续,倚有三塞之险是一个重要因素。楚顷襄王时,秦攻楚,破郢都,顷襄王暂都城阳(故地在今信阳长台关楚王城),凭借三塞,阻秦兵北进,收复淮、汝河至江南的失地。
魏晋以来,义阳及三关成为南北双方争夺的据点,以此作为北上或南下的桥头堡。作为南北战争咽喉的义阳,与三关互相倚重,存亡与共。守义阳必据三关,失三关,危及义阳。
在和平统一时期,南北争战不复存在,其边镇地位丧失,如隋唐时期,义阳三关作古。而由于自身地理环境及开发程度的严重局限,历史上王朝都城、主要水陆运道的布设因素的制约,其经济地位难以提升,军事战略地位一丧失,更使其黯然失色。即使南北兵争之时,处在无处不险之地的义阳三关,其地位也相对削弱,鄂豫漫道,地形复杂,“三关险矣,关外百里皆险也”,失去三关,还有要隘可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