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古谢邑

2004-04-29 23:18张人元
寻根 2004年4期
关键词:谢氏宗祠南阳

张人元

在第二届全球谢氏恳亲大会召开前夕,作者专程来到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宛城,先后对西周申国所在地古谢邑、谢氏发源地进行了采访。

南阳简称宛,春秋时楚文王灭申建县,秦昭襄王三十五年设郡,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是全国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两山”(伏牛山、桐柏山)、“两水”(丹江水、鸭河水)、“两衙”(府衙、县衙)、“四圣人”(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八国保”(武侯祠、医圣祠、张衡墓、荆紫关、南阳府衙、内乡县衙、社旗山陕会馆、邓州八里岗遗址)之誉。南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发生了无数次重大政治军事事件和科学文化活动,涌现出无数杰出人物,其中谢氏始祖西周申伯即是早期著名的历史名人之一。

古谢邑与申国

古宛城城池、西周申国都城位于宛城区北部、独山脚下,白水河畔。向前望去红瓦村舍外,田园渠水边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公园,这里方圆30平方公里范围内都是古遗址保护区,地下文物颇多,田间地头,修渠建房,常见砖瓦陶片。

翻阅史书典籍,关于南阳的记载,比比皆是,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水》云:“水又南经宛城东,其地故申伯之国,楚文王灭申以为县。”《元和郡县志》说:“南阳县,本周之申国也,平王母申后之家。”《括地志》说:“故申城,在邓州南阳县北三十里。”清《一统志》说:“在南阳县北三十里,周宣王时封申伯于此,后为楚邑。”《潜夫论》说:“申城在南阳宛北序山(今独山)之下”。为印证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作者还专门到河南省博物馆查看了馆藏文物,找到了1981年南阳市北郊砖瓦场一座申国贵族墓出土的两件青铜器:“仲父簋”和“鱼龙纹盘”。其中簋为食器,通体用瓦纹、窃曲纹及鱼鳞纹装饰,器与盖对铭,铭文44字:“南申伯大宰仲父,厥辞作其皇祖考,夷王监伯簋,用享用孝,用易眉寿。屯右康,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仲父簋,是西周晚期器物。仲父是申国的“大宰”即国相,“夷王”“监伯”是仲父的祖、父两代,“夷王”就是周夷王燮,“监伯”是夷王之王,周历王的兄弟。因此仲父应为周宣王的从兄弟,“南申伯”便是指《诗经·崧高》篇里的申伯。出土“仲父簋”的墓葬位于古宛城遗址东北,在“南阳宛北序山(独山)之下”,与上述历史文献相吻合,确切地证明了西周晚期的申国都城在今南阳市北面独山附近一说。

据有关学者研究:“古宛城北独山下就是申国都城。这里先后于1970年、1975年在市西关煤场、汽车发动机厂发现几座春秋时期的古墓葬,出土随葬品有青铜器、玉器、漆器等,共644件,其中两个铜簋的底部内有铭文:‘唯王十又一月辛,子申公彭宇自作簋,宇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楚子弃疾择其吉金,自作饪簋。‘申公簋和‘楚子簋是春秋早期器物,与楚文王‘伐申的时期相同,此器是楚国灭申国后不久封申公县尹的器物,证明申公彭宇是在楚文王二年(前688年)灭申以后设县,被任命为第一任申县县尹的历史事实。”

《国语·郑语》韦昭注:“谢,宣王之舅申伯之国,今在南阳。”那么申国与谢城(邑)是什么关系呢?据南朝宋人盛弘之《荆州记》载:“棘阳东北百里有谢城,是有谢水。”棘阳城在今新野县东北12公里的张楼村一带,张楼村东北的古谢城应在金华乡东谢营附近。其实《水经注·水·北水》两条中已分别注明:“水(今白河)又南经宛城东,其地故申伯之国”,“北水又西南流、谢水注之,谢水出谢城北,其源微小,至城渐大,城周回侧水,申伯之都邑”。这说明在南阳市白河西岸的独山一带是申伯之国,南阳东南金华乡东谢营附近古谢城是申伯之都邑。

又据《诗经·大雅·崧高》记述:“王命召伯,式是南邦”,“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之宅,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这说明西周宣王为加强南部的统治,于宣王七年(前821年)把申国南部的谢国加封给舅父申伯,申在南扩后迁都到谢邑,在谢邑上重建新都城。

《诗经·大雅·崧高》还说:“申伯之功,召伯是营”、“因是谢人,以作尔庸”。这说明申伯受加封南扩迁都于谢邑之前,当地已有谢人。而天下谢氏又大多尊奉申伯为始祖,申伯姜姓,神农炎帝后裔。司马迁《史记·齐世家》说:“四岳佐禹平水土朋功,封于申,姓姜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姜,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据考证,申伯之前的谢人是黄帝后裔,本姓姬,由黄帝子任姓来。《国语》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衣是也”;茆津林辑《世本·氏姓》说:“谢,任姓,黄帝之后”;《诗经·大雅·崧高》赞扬申伯:“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显”、“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这说明申伯南迁建都于谢邑后,谢邑谢人对申伯的功德十分敬重。在申伯南迁建都于谢邑后,申国王族与当地谢人进行了大融合,申国王族中有人也开始以谢为氏。无论是炎帝姜姓后裔谢,还是黄帝姬任姓后裔谢,都发祥于一地,天下谢氏万派归于炎黄,一脉相承。

古谢邑:谢氏发源地

作者一行驱车来到位于宛城东南三十多公里的金华乡谢营。放眼望去,平原沃野,村庄星罗棋布,路林河渠纵横,村民们在田间劳动,羊牛牧草,白鹅戏水,鸡鸣犬吠,处处充满生机,一派繁荣景象。

“古谢国遗址碑”就坐落在村东边的高台处,旁边的文物室里存放着自新石器以来,商、周、秦、汉、唐、宋各时期出土的石斧、石刀、陶器、铜镜等文物,不同时期的文物证明了这里的文化积淀深厚。1988年2月河南省社科院专家小组来宛城考察,根据古遗址出土文物、地貌、水系和史料佐证,写出《谢邑考》,指出“谢氏故里在宛城区金华乡东谢营一带”;1991年10月来自京、沪、津、辽、青、鄂、湘、豫八省市的社科院、高校的二十余位史学专家,在宛城举行“谢氏源流学术研讨会”,发表十余篇论文,再次论证了古谢邑在南阳金华乡东谢营。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撰文说:“凡古城邑的今地,旧籍有几种不同说法者,理应以见于较早记载者为准。南阳说所依据的文献远远早于其他说。是则谢邑故地,在当今南阳金华乡东谢营村无疑。”

向村东走去,2公里处便是北南流向的涧河(古谢水),我们查看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记述的“城周回侧水”处,果然是“谢水出谢城北,其源微小,至城渐大”。站在河岸向西望去便见申伯之都邑今东谢营村。

古谢水滋润了古谢邑大地,古谢邑大地孕育了无数谢氏优秀儿女。自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除大部分留在南阳,守望故土外,开始向四周迁徙。有一支迁往山东,有一支被强迫迁到湖北荆山,还有一支被迁至湖南江水。战国时河南谢氏有一支溯长江三峡西上,迁至四川涪陵;三国后又分三支分别迁至蜀郡、陕西冯翊郡、云南永昌郡。汉以后谢氏逐步形成望族,先后有会稽、下邳、九江、章陵、 等郡望。晋代陈郡阳夏(今太康)谢氏发展成为名门望族。西晋末年中郎将谢缵之子谢衡,因避战乱,迁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东山生息繁衍,其后代多数彪炳史册。唐朝末年,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领万人进入福建,创建闽国,其中有谢氏人随同。据清溪《永安谢氏族谱》载:“祖为光州固始人,从审知入闽,始迁泉州之安溪县永安东皋居焉。”以后各朝代均有从中原河南、谢氏祖地宛城向外迁徙者。自明朝开始,闽粤沿海地区谢氏向台湾迁徙,进而远播东南亚及世界各地。

在中国历史上东晋至南朝的270余年间,阳夏谢氏就有60多人彪炳于史册,其中晋相谢安、将军谢玄、谢石进行了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音乐家谢尚、诗人谢道韫、文学家谢;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文学家谢惠连;南朝齐诗人谢等。唐宋明清以来谢氏名人更多。历代谢氏名人在二十五史中列传的就有130多人,他们与所有谢氏儿女一道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谢氏宗祠

小桥流水,潺潺悦耳。走过小河上的拱桥,见一座坐北朝南的大院,就是谢氏宗祠。宗祠的大门口有一堵照壁,院内正中是神道,神道两边松柏青翠,石碑林立,后边是大殿,殿中供奉有谢氏始祖申伯雕像,两侧有历代谢氏名人塑像,前厅放有香炉,四周是反映申国历史故事的壁画。宗祠大门口楹联上书写“承天德赐南国受封邑申伯子孙生息五湖四海,倚地灵迁太康徙江左谢氏嗣裔繁衍万邦九州”,“相业古今三太傅,家声吴越一东山”。宗祠的古钟上铸有“水无二源,木无二本”的铭文。院中有一清代重修谢氏宗祠碑,碑文清晰可见:“宛治东南谢城六十里,谢家营东有宗庙焉……”

东谢营谢氏宗祠有记载的是建于明朝。据当地一位谢氏老人讲:“这里在唐宋时期就有宗庙,每年都祭祖,香火不断。我们这里方圆数十里叫谢营、谢庄的村很多,谢氏人口占当地村民的三成以上。两千多年来一直住在这里,人多了就向外迁。民国时还有外地豪绅骑数匹马带家眷回来宗庙祭祖的。”

谢少先先生引领我们参观了宗祠后慷慨激昂地说:“考世系,知始终,我们谢家族人,自申伯起得姓以来,百世传芳,繁衍天下,其后人尊奉先贤功德,数典而不忘祖,历朝以来谢家代有人才出,许多文人墨客对我谢氏得姓由来,源流徙变,人文地望著述立说,弘扬光大;年逢春祭多有回故里祭拜于宗祠堂前者,或探望老人祝福问安,或资助少年求学成才,此举也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听了他的一席话使我肃然起敬。

历史的光阴转瞬即逝,而祭祖者留在宗祠青石板上的印痕却清晰可见。两千多年来,代代谢人尤其是当地的村民把宗祠当作团结宗谊、敦亲睦族的文化场所。他们的焚九炷香,携六人祭,三拜九叩,祈祷先祖申伯在天有灵,功德昭彰;祈祷家业兴旺,子孙满堂,五谷丰登,福贵安康。他们用原始的虔诚的方式,在勤劳耕作之余,对未来美好生活表达出一种精神寄托。

回报故里

我们采访中又来到了一处绿树掩映的学校,远处看到运动场上有一百多名生龙活虎的学生在上体育课;顺着教学楼里发出的朗朗读书声向上看,楼顶四个大字—“宝树学校”映入眼帘。

据宝树学校校长讲,该校是从1993年9月世界谢氏宗亲总会先后两次捐资30多万元人民币,当地政府配套15万元,于1994年夏天建成的。世界谢氏总会理事长谢汉儒为该校题写了校名,现任总会会长谢国华任该校名誉校长,台湾谢致民先生还在这里设立了“云枣奖助学金。”学生都是附近村庄村民的子女,他们勤奋好学,如今学校已送走10届学生,一部分考上了大学,为家乡父老和捐资者争得了荣誉。

作者还看到了一份谢氏文化研究会和海内外谢氏来东谢营寻根活动大事记。从1984年至今20年来,各种活动历历在目,既有国家级、省级历史学专家来实地调研,又有当地谢氏村民集资修建道路,保护古迹的行动;既有海外谢人漂洋过海回来寻根访问,捐资建设的场面,又有国内各省谢氏回故里联谊的镜头。他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带着同一颗心愿,那就是要把根留住;他们虽然各有设想,但有同一个目标,那就是盼望谢氏祖地繁荣发展;他们虽然相聚后都会分别,但都有一个主见,那就是以后每年还会再来!

朝拜故里

第二届全球谢氏恳亲大会将于8月15日至18日在西周申国所在地古谢邑今南阳市宛城召开。

大会由全球谢氏宗亲总会、南阳市谢氏联谊会主办,南阳麒麟湖风景区、河南中原国际旅行社协办。届时将有来自海内外的谢氏代表500多人和来自中央、省市新闻单位、专家学者、地方领导参加,汇集在宛城,进行寻根联谊、考察合作活动。

大会主会场设在宛城丽都花园,大会期间,将举行大会开幕式,举办“根在宛城—宝树之声”文艺晚会,举办谢氏源流学术报告会,将到谢氏故里东谢营举行大型祭祖活动,将有参观考察、观光旅游、经贸洽谈活动。

大会期间最重要的活动,是事关天下谢氏弘扬祖德、团结宗谊的一项大事,就是在申国都城附近现宛城区白河岸边、麒麟湖风景区奠基建设“中国百家姓谢氏文化村”。谢氏文化村由海内外谢氏企业家合资筹建,麒麟湖风景区董事长谢德民教授积极支持,该景区三面环水,林木茂盛,鹭鸟齐飞,环境优美。即将奠基建设的谢氏文化村,按照设计规划,采用古典建筑风格,内部分始祖功德殿、历代名人殿、当代名人殿、文化活动中心,及配套的餐饮、住宿、度假房舍等。该文化村建成后,将是集寻根拜祖、学术研讨、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场所,是天下谢氏团聚的乐园。

在结束采访时,我们看到,今日的谢氏故里已经焕发了新的勃勃生机,成为联系全球谢人的桥梁和纽带,以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姿态,诚邀天下客、广交天下友。故里人民愿协助回归祖地寻根访问、投资兴业的每一位谢氏宗亲和朋友们共谋发展。

猜你喜欢
谢氏宗祠南阳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谢氏南征记》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东山再起》
谢氏宗亲对珠玑巷情有独钟
慷慨宗祠祭先贤
高门与孤寒:南朝谢氏族人的升沉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