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阴氏族源与郡望

2004-04-29 00:44杨学勇
寻根 2004年4期
关键词:新野武威史书

杨学勇

随着敦煌文献的公布,我们了解到敦煌地区有大量的豪强右姓,其中有张氏、曹氏、阴氏、索氏等。敦煌阴氏在莫高窟开有大量的家窟,可知作为大姓的阴氏在敦煌地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敦煌阴氏之族源、郡望历来众说纷纭,前辈学者对阴氏的研究也仅是涉及一点而未做深入研究。

《容斋随笔》卷六“姓氏不可考”条载:“姓氏所出,后世茫茫不可考,不过证以史传,然要为难晓。”“千载之下,遥遥世祚,将安所质究乎?”故本文也只能在此依据史书及敦煌文献等材料对阴氏进行大致研究,力求还历史真面目。

从史书和敦煌文献中,可知阴氏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以邑为氏。“阴氏。姬姓。管夷吾七代孙修,适楚,为阴大夫,因以为氏。”(郑樵《通志》)“昔恭王之裔,别封于管。有夷吾者……适楚践大夫之职,以地命氏,授于阴城。”(《全唐文·王府长史阴府君碑》)又《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曰:“其先出自管仲,管仲七世孙修,自齐适楚为阴大夫,因而氏焉。”显然,这里有个矛盾之处,一说管仲适楚以地命氏,一说管修适楚因以为氏。然而也有一个共同点,即“阴氏世奉管仲之祀,谓为相君”。

(二)敦煌文书P3421号《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阴氏,承帝喾之苗裔,商武丁封为阴氏,遂有阴氏兴焉。”又敦煌文书P2482号《阴府君墓志铭并序》:“其先著姓帝喾之苗裔,殷王武丁之后,因号阴氏焉。”把阴氏说成是帝喾之苗裔、在殷商时兴起的说法只在敦煌文书中有所出现,其他史书及谱牒材料中皆未见有此说法。然而此说法却既有谱系材料又有人物记载的证明。

(三)《风俗通·姓氏篇》云:“阴氏,阴康氏之后,周有阴不佞。”《通志·氏族略》大致同。

(四)《魏书·氏族略》:“邱穆陵氏代人,孝文改为穆氏,又云阴氏为邱目陵氏。”又《通志·氏族略》:“后周赐姓丘屋阴氏,隋复旧姓。”

从史书和敦煌文献中可知阴氏起源第四种说法最不可信。

现见于史书的阴氏人物最早为阴兢,《史记·龟策列传》:“杀周太子历,囚文王昌,投之石室,将以昔至明。阴兢活之,与之俱亡。”此外《春秋左传注》记:“阴不佞以温人南侵,杜注:‘不佞,敬王大夫。”“谨按《春秋》周大夫有阴里,阴不佞,阴忌,皆在管修之前”。且阴兢必在恭王之前,故若与史书一致则阴氏有可能出自第二种说法。清张澍在《风俗通·姓氏篇》的补注中说:“文王时有阴兢,则谓出阴康氏者是。”则第三种也是可能的,“然不知与管修之阴氏为同族否”。然而史书及敦煌的列传中则主要提到第一、二种说法,如《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说阴识一支“其先出自管仲”;从《阴府君墓志铭并序》中知阴善雄一支以“帝喾之苗裔,殷商武丁之后”自称。

根据以上分析本人以为阴氏最有可能出自第二种说法。然而由于始祖多数不能确指,后辈为光耀门第多苟引先贤、妄相假托,附会之意在所难免,以及后世之冒姓、赐姓等情况的存在,故我在这里对阴氏族源的考查也不过是“要为难晓”“将安所质究”罢了。

从敦煌文献看敦煌阴氏郡望主要有三种说法:①P4638号《大番故敦煌郡莫高窟阴处士修功德记》:“……其先源南阳新野人。”P4640号《阴处士碑稿》大致相同。此说谓阴氏望出南阳。②S2052号《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凉州武威郡出六姓:索、石、贾、安、廖、阴。”《太平寰宇记》说“武威郡六姓:贾、阴、索、安、曹、石”。又P2482号《阴府君墓志铭并序》:“府君讳善雄,字良剪,即武威郡贵门之胜族也。”此说谓望出武威。③S2052号《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雍州始平郡出四姓:冯、庞、宣、阴。”又P3421号《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始平郡出四姓,雍州:冯、庞、宣、阴。”另外根据P4660《故敦煌阴处士邈真赞并序》:“风云秀士,望重始平。”P3720号《前敦煌毗尼藏主始平阴律伯真仪赞》:“始平起义,随官敦煌……”等等,此说认为阴氏望出始平。

从以上可知敦煌阴氏到底望出何处,敦煌文献也记载不一。现根据史书及敦煌文献对提到阴氏郡望的材料作一系统的交代,以便较好地确定敦煌阴氏望出何处。

(一)南阳阴氏

史书中最早提到阴氏里贯或郡望的要以东汉阴识一支为代表。阴识一支通过跟帝室联姻而成为外戚,从而保持政治优势。众所周知光武帝起家于南阳,而阴识一家又是南阳大族,在刘伯升起义兵时“(识)率子弟宗族宾客千余人往诣伯升”,可见阴家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在地方上拥有极大的势力,而光武帝就是依靠大族建立的东汉政权。作为外戚的阴氏在政治上备受恩宠,阴识被封为阴乡侯,“及显宗立为皇太子,以识守执金吾辅导东宫,帝每巡郡国,识常留镇守京师”。“帝敬重之,常指识以敕戒贵戚,激励左右焉”。光武对阴识的信任程度可见一斑,其政治影响力也跃然纸上。阴识一支在东汉政权中二人被征为皇后,三人封侯,除追赠及国除者则“阴氏侯者凡四人”。虽然和帝时因巫蛊事件使阴氏遭到沉重打击,“宗亲内外昆弟皆免官归田里”,然因和熹邓皇后“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从而跟外戚邓家有连襟关系,故凭借婚姻关系,“永初四年邓太后诏赦阴氏徙者归故郡还其资财五百余万”,从而也就继续保持强大的政治经济势力。从以上分析可以说“阴氏盛于东汉,南阳新野之阴,连姻帝室,簪组相继”(清张澍《凉州府志备考》),从而保持着大姓雄风。

(二)武威阴氏

西晋末前凉张轨及其子孙据凉州76年,凉州地处武威郡,《还冤记》曰:“张骏(按:张轨孙)据凉州,忌害镇军将军武威阴鉴,以其宗族强大而多功也……逼自杀。”又《晋书·张轨传》载:“张轨保凉州,阴澹之力,骏以阴氏门宗强盛,恶之,乃逼澹弟鉴令自杀,由是大失人情。”可知阴鉴、阴澹为武威人,且此时阴氏已“门宗强盛”。不过南北朝时期保持高度政治活跃的应以阴仲达支、阴子春支及阴寿支为代表。

(1)阴仲达支。《魏书·阴仲达传》载:“阴仲达,武威姑臧人。”《晋书·载记》秃发乌孤条载:“阴训、郭西州之德望。”“西州”即凉州,据以上史书中可知到南凉阴训时阴氏已成“德望”,在武威有重大势力,且子孙皆著高官。

(2)阴子春支:《梁书·阴子春传》有“阴子春……武威姑臧人。晋义熙末,曾祖袭随宋高祖南迁至南平,因家焉”。从史料看其父阴智伯在刘宋时与刘裕从小就有交情并被委以重任,阴子春更是仕途得意,一直身居高位,其子孙也都在朝做官,可以说是累世仕宦之门。

(3)阴寿一支:《北史·阴寿传》载:“阴寿字罗云,武威人也。父嵩,周夏州刺史。”从史书记载看阴嵩在兆周就居显位,阴寿更是以功进上柱国,封赵郡公,赠司空,而具有极高的政治声誉、政治影响力。其子世师也受荫做官,并受信任,当唐兵围城时还固念受隋世恩而拒不投降,阴寿孙阴弘智或因愚忠隋朝或另有政治企图而劝诱李谋反,史书虽没记载阴弘智下场如何,但因诱惑李谋反,必也不会逃避惩罚。

从以上分析可见阴氏在南北朝时期通过效忠于不同的政权而始终保持仕宦连续性,积极活跃于政治舞台之上,发挥着强大的政治影响力。而且从此时期的阴氏列传人物看,此时阴氏不再以南阳新野自称,而是代以武威。

这里有必要阐述一下里贯与郡望的区别。“所谓郡望,是晋唐特定历史时期士族这一政治社会运动的产物。郡望与里贯有所不同。里贯是某家族某家庭居住生活地,编户造籍登记处,属户籍制度系统。郡望则一般在某族某家因仕宦等原因迁出本地,进入仕宦地或某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对外仍称某地人的情况下才出现。”(郭锋《后唐士族个案研究》)从“晋义熙末,曾祖袭随宋高祖南迁至南平,因家焉”,知自阴袭起阴子春一支就居住在南平,已属南平人,然而史书仍记其为“武威姑臧人”,则此时的武威已指郡望,南平则指里贯地。阴仲达支与阴寿支也许属里贯与郡望合一的情况,但“此种情况,一般在某郡望由于外出者的政治社会活动已经形成,后起留居本地的族人或同姓宗支的人复进入政治社会,荣引本望、夸耀出身时才会发生”(出处同前)。但无论如何此时期阴氏武威郡望已经形成。

(三)始平阴氏

除敦煌文献外,从史书及谱志材料中,尚未发现有阴氏出自始平望者,也未见过阴氏人物有在始平活动者。按传统来说,某家族必会荣引一个值得夸耀的出身来标榜自身以示荣耀,对此我们只能推测为在阴纲孙阴常迁徙武威前,已有阴氏族人迁居始平,且当在魏晋南北朝武威郡望形成前。总之始平阴氏是南阳新野裔,或许因他们无重大政治影响力,故史书不载。

(四)各望间的关系

那么南阳阴氏与始平阴氏、武威阴氏及敦煌阴氏(敦煌阴氏具体内容以后再谈)有何关系呢?在《凉州府志备考》中张澍按曰:“阴氏兴于东汉,南阳新野之阴,连姻帝室,簪组相继。吾凉阴氏,乃后汉卫尉阴纲孙常徙居武威姑臧,是固新野之裔也。”南阳阴识一支曾出过二后、四侯,故阴子春支仍是从南阳新野迁徙而来。既然在东汉时阴氏一支就“贵则重族二后,荣则一门四侯”,那为什么南北朝时不以南阳新野为望而以武威为望呢?我认为这主要是受门阀士族的形成过程影响。东汉时期门阀政治初露端倪,此时阴氏作为外戚已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到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又进一步促进了门阀的发展,到南北朝时期最终达到了高峰,而南北朝时期阴氏一支在不同的政权中保持高仕宦率。各政权都曾先后有划分士庶、定郡姓及其等级的活动,如齐、梁官修《百家谱》,北魏《太和列姓族牒》等,“从法定意义上判定本集团内部高级官员的郡望族姓”(郭锋《唐代士族个案研究》),想必阴氏也是在定族姓的高峰期,由于得以谱入官修谱书中而拥有了获得政治承认的郡望即武威望。

从P4638号《大番故敦煌郡莫高窟阴处士修功德碑记》中知“其先源南阳新野人也”又其“望重始平”,可知始平阴氏也是“南阳新野之阴”。

我认为武威阴氏及始平阴氏由不同的阴氏分支形成,但他们都是南阳新野之裔,看来阴氏“《千家姓》云南阳族”(陈士云《姓附录记》)是有一定道理的。

敦煌阴氏如何迁徙而来,史料没有明确记载,只能从有关人物记载的零星片断中寻找。《十六国春秋·前凉录》有“阴澹,敦煌人……武威太守。《晋书·隐逸》有“张茂时,敦煌太守阴澹……”张茂在张轨之后,可知阴澹先作武威太守后作敦煌太守,又前面提到阴澹弟“武威阴鉴”为武威人,而《前凉录》说阴澹是敦煌人,或许是因张茂时阴澹作敦煌太守,又值张骏忌害阴氏门宗强盛而杀阴鉴,迫使阴澹居留敦煌远离政治中心以避免被猜忌,从而后来成了敦煌人,不过此时的敦煌应指里贯而非郡望。等到张天锡时已有敦煌阴据见于记载。可能敦煌阴氏始于阴澹一支。此外有关材料尚未发现,又在敦煌文献中阴氏绝大多数都以武威望自称,所以敦煌阴氏起码有一支源自武威应没问题。关于始平阴氏与敦煌阴氏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考察。

总之,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只能对阴氏的族源与郡望作大致的考定,通过上文分析可知阴氏族源大致有四种说法,但主要是管夷吾之后和殷王武丁之后最有可能,本文认为最可能是武丁之后。阴氏郡望主要提到南阳望、武威望和始平望,本文认为武威望和始平望都源于南阳望,阴氏是从南阳一步步由东向西迁至敦煌的。

猜你喜欢
新野武威史书
重任在肩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三套车”:武威人的骄傲
大话三国志
“新野”新貌
河南省新野县主导蔬菜品种优势分析及其茬口安排
“汗青”原来是史书
武威所出西夏买地券再探
为小人物喝彩
浅议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