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泠
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皮革马利翁,爱上了自己雕塑的女神像。他每天守护在雕像旁边,深情地注视着她。王子的执著感动了上天,女神终于神奇地复活了,并成为他的妻子。
人们对他人的期望真的能成为事实吗?1966年,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用实验证明了这种期望效应的存在。在一所小学开学之初,研究者对1-6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研究者告诉教师,该测验的成绩可以对一名学生未来在学业上是否会有成就作出预测。实际上,这个测验并不具备这种预测能力。
接下来,每个班级的班主任都得到了一份名单,上面记录着本班在该测验中得分最高的前五分之一的学生,以便老师们了解在本学年里哪些学生有发展潜力。但是,真实的情况是:教师所得名单中这些得分在前五分之一的学生是被完全随机地分配到这种实验条件下的,这些学生和其他学生的唯一区别就是,教师以为他们会有不同寻常的智力发展表现。学期快结束时,研究者对所有学生再次进行了相同的智力测验。
实验结果发现,那些被教师认为智力发展会有显著进步的学生,其智商平均提高幅度显著高于其他的学生,说明教师的期望确实产生了作用。但是,更仔细地分析后发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1、2 年级组中这两部分学生的差异引起的,在高年级,这种期望所产生的差异并不明显。
罗森塔尔的实验向社会展示了皮革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应用的可能性。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这一效应的应用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你期望什么,就能实现什么。认真分析该实验中的一些发现,我们可以看到,期望的实现需满足以下前提条件:
第一,期望应该有一定的现实可能性。实验结果中,期望效应的表现形式是这部分学生智力测验成绩的较大幅度提高,并没有证明他们的智力的确变得比别人更优秀,只是跟自己原来的水平比较,进步更快。在原有基础上争取更大进步,这一期望是合理的,是完全可能做得到的。这一点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发人深省。只要稍稍作些调查就能发现,今日中国父母们对孩子的期望,有很多是不符合客观现实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父母们多半要求孩子的考试成绩必须挤进班里的前多少名,否则就认为孩子的学习是失败的,是不符合父母要求的。
试想,每个班级、每个学校、每个省市乃至全国,第一名和前多少名注定只有那么几个,却有如此多的父母期望他们的孩子成为这为数不多的人当中的一员,岂不是注定要失望!正因为人群中存在差异,才有可能选拔出优秀者,凡期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者,必定是承认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而在另一方面,不少父母盲目与他人攀比,生搬硬套别人教育子女的办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以为这样就能培养出天才儿童,却又否认了差异的存在。石头雕像复活成为少女,毕竟只是神话,至少在当今的社会,它不可能实现。只对孩子提出可能实现的期望,是聪明父母的明智选择。
第二,期望变为现实,是通过期望者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而达到的。在罗森塔尔之后,又有其他学者进行了几项有趣的后续研究,这些研究考察了教师如何在不经意间向他们认为有较大潜能的学生传递他们的期望。研究者告诉教师其班里的某些学生极为聪明(这些所谓的“聪明”学生其实是从全体学生中随机抽取的),然后对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互动情况进行了录像。仔细观看录像就会发现,在很多细微之处,教师都表现出对 “聪明”学生的偏爱。他们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微笑,更多的眼神交流,对这些学生的课堂回答给予更多的赞同。即使这些“聪明”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教师的反应也经常是积极的,他们对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在另一项研究中,原本教差班的老师被告知这些学生都很聪明、很优秀。老师用原来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发现学生的成绩并不好。但是他们相信专家的预测,既然这些学生都很优秀,那么一定不是他们学得不好,而是教学方法有问题。于是,老师们在各个方面改进教学,果然使得学生的学习大为进步。可见,要想使期望变为现实,必须有坚定的信心并付出努力。
那么,作为父母,当我们对孩子提出期望之后,是否对他们充满了坚定的信心?是否时时表现出关心、肯定、信心和鼓励呢?有不少父母虽然对孩子有着很高的期望,但内心里是不自信的。一遇到学校考试,自己先焦虑得不行,逼着孩子挑灯夜战,事无巨细样样操心,孩子即使自己有信心,也会受父母影响而焦虑起来。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有的父母就会勃然大怒,惩罚、打骂孩子,甚至使用羞辱性的语言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扑灭他们心头的希望。这样做,与原本的期望不是正好背道而驰吗?所以,父母若想自己的期望能够实现,请先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并学习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第三,期望的影响作用还取决于双方的相互关系。前面提到,罗森塔尔的实验中,教师的期望只对低年级学生的影响比较明显。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影响因素,研究者推测,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更容易受教师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的学习更依赖于教师的反应。这就是说,当我们对某人赋予期望时,效果如何,还得看我们对这个人的影响力有多大,他是否信任我们,是否愿意配合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来调整他的反应。
因此,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否能建立互相信赖、彼此尊重的良好关系,对于期望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假如亲子关系疏远、冷淡甚至恶劣,彼此很难沟通,孩子又怎能感受到父母的期望和关心?进一步来说,假如父母与孩子敌对起来,经常因为某些事情而争执、发生冲突,互相讨厌,孩子不但不会遵照父母的希望进行努力,甚至可能故意违抗父母的意愿,你让我这样做,我偏要那样做。亲子关系中缺少了爱与尊重,什么期望都是一场空。有期望当然是好事,但是什么样的期望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和终生幸福,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实现美好愿望,希望每一个为人父母者认真思考,规划设计,并且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