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簇群效应与我国教育产业的持续发展

2004-04-29 10:43张廷海
市场周刊 2004年9期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各区域出现了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现象。教育簇群就是其中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本文着重阐述了对教育簇群的生存与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本地化效应、协同效应、吸聚效应与竞合效应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维系我国教育簇群持续发展所值得关注的几个关系问题。

关键词:教育簇群;教育簇群效应;教育产业;社团产权

中图分类号:F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04)-09-00**-0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研究日益成为当今理论界乃至各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簇群就是其中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但到目前为止,国内有关教育簇群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即是通过对教育簇群所产生的效应进行分析,抛砖引玉,以期推进对我国教育簇群与教育产业持续发展问题的深入探讨。

一、教育簇群及其发展现状

所谓教育簇群(Educational Clusters)是指在教育领域内,相互关联的学校及相关支撑机构(如科研院所、职业培训基地和经营性企业等)在地理空间或虚拟网络上集聚的现象。教育簇群是产业集群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即可以通过学校地理位置上的集聚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远程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育资源共享等虚拟网络体系得以实现,具有强大的学习、示范和辐射等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当今世界的竞争更加转向人才和技术的竞争,因而各国都把教育产业的发展作为本国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从而教育簇群也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契机。

目前,我国各省大中城市中方兴未艾、蓬勃兴起的“大学城”、“大学园区”、“高教园区”等建设,就是教育簇群的雏形。譬如浙江省正筹巨资兴建的分布于杭州、宁波、温州的“五大高教园区”占地三万余亩,每个园区内又分设高校若干所;陕西计划在高校集中的西安城郊建设“西部大学城”,规划建设标准化学生公寓及后勤服务、娱乐、餐饮和基础教育设施,可供10万名大学生同时入住。再如国内31所网络教育试点高校在北京成立的“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就是我国教育簇群在虚拟空间上的重要尝试。总之,教育簇群的发展必将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

二、教育簇群效应:教育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因

教育簇群具有推动教育产业持续发展的内外部动力。它即与一般的产业集群存在某些共性,又不可避免地具有自身成长的特质,即教育簇群效应。

1.本地化效应(Localization Effect)。本地化效应是指由于地缘邻近而促使信息、知识(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短距离传送效率的提高。它主要通过非正式交流的方式发生作用,促进创新因子的发育及知识资本的转移。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植根性(Embeddedness),即教育簇群内学校的运行并非一个独立领域,它深深地嵌入于当地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制度之中,而且相互关联的院校通常归于一个产业链上,并植根于地方社区。在教育簇群内,各院校举行的专家讲座、学术报告、社团间举办的校际联谊会、体育联赛、舞会及英语之交等交流活动,增加了学员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从而在频繁的接触与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很容易获取知识外溢所带来的收益,自然而然地通过宽松的交流环境、交互的接触方式、直接的信息反馈和非语言的信息表达等,使双方更准确地理解各自的思想,抓住研究和讨论问题的本质,传播不同学校的管理方式、教学方法、先进经验、学科建设等,实现教育簇群内部知识资源的优势互补,成为知识本地化转移的桥梁,最终形成了以地域为基础的知识传递社会化效应,诸如良好的竞争、信任的合作、教育资源的互动和网络信息平台的共享等,从而不断促成创新思维的生成。

2.协同效应(Synergic Effect)。协同效应是教育簇群的另一个效应。它是指通过教育簇群内学校、公司及相关机构整体协作而实现大于各自独立组成部分效率总和的效应。“1+1>2”即是对协同效应最通俗易懂的解释。学校及教育机构倾向于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教学点、专业设置建设上,而把其它业务转包给专业供应商或相关办学机构(如先进的课件传送体系、专业的教学软件开发机构等),实现双方的互补协作、资源共享,驱动院校自身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譬如教育簇群中的地方政府或事业单位可为科研院校提供可靠的资金来源和技术支持,包括共用图书馆、公共实验室、会议室及信息服务机构等在内的相关配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并在高等院校的协同下从事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教育,为簇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运营机制;同时,簇群内的企业可以提供相关生活服务,如文化用品专卖、餐饮服务、健身房、影视图书城及相关金融机构等,为教育簇群的发展提供辅助设施;而各种教育机构之间的师资共享、学员互动、资源共享等协同与合作则更为密切,成员之间通过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实现资源的良性整合、优势互补和相互促进,达到教育机构之间、企事业单位与教育机构之间共同发展的目标。

3.吸聚效应(Agglomeration Effect)。“吸聚效应”也是教育簇群效应的一种形式。它是指由教育簇群形成的良好社会投资环境和文化生活潜质而吸引更多外来者的进入和衍生(Spin-off)教育机构的加盟。教育簇群的出现,尤其是群内核心院校的带动有助于吸引人才、学习者、资金及其它相关资源的汇集,促进区域教育品牌的发育,从而引起更多优秀教师、教育专家、地方政府、企业家和民众的关注,使教育簇群内的经营者更易获取所需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必要的教学资源,参与国内外相关产业的竞争,从而产生更大的吸聚效应,促进教育产业的区域发展。

4.竞合效应。教育簇群的“竞合效应”可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竞争-合作”关系(Co-opertition Effect)。由于存在各自独立的利益关系,簇群内的教育机构在对外发挥整体竞争优势的同时,其内部各单元之间同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它们竞相重金聘任教育专家、外籍教师,进行学术规范,创立学校教育品牌,提升本校的声誉和综合竞争能力。二是“竞争-融合”关系(Competitive Convergence Effect)。教育簇群的成长不仅推动了教育产业自身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教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融合。比如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教育簇群——尤其是远程教育簇群——提供网络传送平台、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应用教学软件开发及相关服务等,同时教育簇群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电信业知识资本的投入,从而导致产业边界更加模糊,降低了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程度和交易费用,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共同进步。

三、维系我国教育簇群持续发展的几个关系问题

从我国教育簇群的现状来看,我国教育簇群尚处于发展初期,还很不完善,而且教育簇群所产生的各种效应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我们必须深入认识本国国情,充分利用教育簇群效应,实现国内外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及本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鉴此,我国教育簇群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问题。

第一、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

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的社会供给,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支持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教育簇群的生长,大多得益于政府部门的倾力支持,然而根据中国现有的国情,教育不可能全由政府投入。事实上,教育簇群是一种社团产权(俱乐部产权)的体现。所谓社团产权(Community Property Rights)是指当某一个人对一种资源行使某种权利时,并不排斥同一团体内的其他成员对该资源行使同样的权利,它以排他性、不可分割性、转让的限制性、消费的非对抗性及其有效性依赖于很强的假定条件为特征。教育簇群应由政府适当补贴和社团投资共同实现,其中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是进行城市教育簇群规划、土地管理、助学贷款担保、人才培养与引进、构建区域学校品牌等,创造一个开放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簇群内办学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制定引导教育簇群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 ,并实施有效地评估与监督等等;社团投资则反映了一种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又刺激着教育簇群的发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科斯(Ronald H.Coase,1974)在《经济学上的灯塔》(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一文(亦称“科斯的灯塔”理论)中,也曾阐明了(准)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可能性。因此,政府的作用是在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功能,利用教育簇群自身的吸聚效应和协同效应,促进教育簇群的不断发展与产业升级。

第二、教育簇群内部各教育机构之间的竞合关系

一方面,簇群内起主导作用的名牌大学与普通院校(或教育机构)之间是一种新型的竞合博弈关系。尽管主导高校是决定教育簇群性质、推动教育簇群良性发展的关键,但是普通院校及相关机构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二者密切联系,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谋发展,充分发挥“竞合”效应,协同合作,取长补短。另一方面,簇群内教育支持性产业(企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基础,为簇群提供必要的辅助性产品与服务等。

第三、教育区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类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粘结性而形成区域产业集中的现象。这似乎与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国际化相悖,但教育簇群通过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获得了低成本、差异化等的竞争优势,促进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和本地化效应的生长,提升了教育簇群整体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然,教育国际化使生产要素、教育资源的全球流动成为可能,从而日趋形成全球教育体系,创立全球教育品牌,赢得教育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为了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国际化趋势,区域化的教育簇群内的大学等办学机构必然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科研组织方式、科研成果社会化方式及内部组织管理方式等方面产生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更加关注大学建设的国际性、开放性与融合性,加强中外院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专家互聘、国际资格认证、学生留学互访等,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互联网交流,使学术规范更为国际化,促进中西文化传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把教育资源的区域化优势与国际资源融合起来,推动中国教育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敏,张廷海.产业集群创新优势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效率改进[J] .经济管理.2004,(13) :36~40;

[2]裘伟廷.论远程教育簇群效应[J].开放教育研究.2001.(6):8~11;

[3]Porter,M.E.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Dec.,1998, pp.77-92.

作者简介:张廷海(1975-),男,安徽蚌埠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产业与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