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国家主席”梦的破灭

2004-04-29 00:44
党员文摘 2004年9期
关键词:陈伯达林彪主席

天 磨

权力巅峰

1969年召开的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林彪惟一党中央副主席、毛泽东接班人的地位,以及在九大前后对他的仅次于毛泽东的宣传,使他在党内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此外,林彪还掌握着很大一部分军权,他的亲信也掌握了很大一部分地方党政大权。

林彪控制这么多权力,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在毛泽东看来,选领袖人物也好,选接班人也好,应该出以公心,搞“五湖四海”,不应当搞小圈子、小集团。他为了让党和国家的接班人成为真正出以公心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党内外有真正的威信,就要抑制一下林彪的权力。

毛泽东抑制林彪权力的办法主要有两个。一是提出不设国家主席。毛泽东早就辞去了国家主席一职,如果设国家主席,这个位置肯定是党内二号人物林彪的。二是不让林彪插手意识形态领域。意识形态领域对党和国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掌握这方面的权力,有利于进一步向其他权力领域扩展。

狂妄争权

然而,林彪却想掌握更大的权力。

江青集团的陈伯达长期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权力,九大后,林彪地位的确立,使陈伯达主动向林彪靠拢。而林彪为了将权力渗入到意识形态领域,也主动拉陈伯达入伙。一来二去,陈伯达成了林彪集团中的重要人物。

林彪争权的最重要行动,就是极力主张设国家主席。1970年4月11日,林彪向中央提出设国家主席,并说要毛泽东再担任国家主席。第二天,毛泽东在林彪提议设国家主席的材料上批示:“我不能再做此事,此议不妥。”这是十多年来毛泽东与林彪第一次“意见不统一”。

但是,林彪并不甘心。

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8月22日,在全会召开前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林彪与陈伯达一唱一和,公开提出要设国家主席。毛泽东说:“我主张不设,我也不当,谁要当国家主席,就可加上。”毛泽东这句话把问题的实质点明了:提议设国家主席的人,是自己想当国家主席;林彪就是想当国家主席,他的意见是不让林彪当。

但林彪认为自己已经具备足够的实力,可以与毛泽东抗衡一下了,因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8月23日,九届二中全会开幕。原定在开幕式上由周恩来和康生发言,可在开会前,林彪突然提出要“讲一点意见”,毛泽东感到突然,又不好不让林彪讲,就说:“你们三个讲吧。”

林彪在会上说:“毛泽东同志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同志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毛主席的伟大领袖、国家元首、最高统帅的这种地位,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林彪的讲话,核心是要树立毛泽东的国家元首地位,换言之,还是要设国家主席,让毛泽东当国家主席;而坚持说毛泽东是天才,也是与毛泽东唱反调,因为毛泽东此前多次说过,不要讲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林彪偏要讲。

林彪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后,林彪集团的成员在小组讨论会上纷纷发言,继续鼓吹“天才论”,提出设国家主席。这种阵势,使毛泽东看到了林彪集团的力量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这坚定了他必须在此次全会上削弱林彪集团力量的决心。

8月25日,毛泽东组织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决定立即停止讨论林彪的讲话。同时,毛泽东写了《我的一点意见》,直攻陈伯达的“天才论”,这也明显是在批林彪,因为正是林彪长期以来一直鼓吹“天才论”。

拒绝挽救

毛泽东虽然批判“天才论”,反对设国家主席,但他始终没有点林彪的名。在九届二中全会后的一段时间里,毛泽东也没有直接触及林彪,他只是要林彪手下的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做检查。毛泽东在看了他们写的检查后写了这样的批语:“我已看过,可以了。”这实际上是表示不再追究了。

面对毛泽东的宽容,林彪却并没有幡然醒悟。他不但自己不做检查,而且告诉手下的人,把问题往陈伯达身上推。林彪仍然搞小集团,他与手下的亲信、骨干密谋对策,对抗毛泽东的批评。他们甚至连庐山会议的内容也不向下传达。同时,林彪对军权把握得更紧了,林立果还搞起了小军事组织。

林彪的行为,迫使毛泽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甩石头”、“掺沙子”、“挖墙脚”。

“甩石头”,就是毛泽东在各种文件上写的批评林彪集团的批语;“掺沙子”,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土太板结了就不透气,掺一点沙子就透气了。军委办事组掺的人还不够,还要增加一些人,这是‘掺沙子。”;“挖墙脚”,毛泽东说得更直截了当:“改组北京军区,这叫‘挖墙脚。”

阴谋破产

面对毛泽东采取的这一系列举措,林彪采取了“三不主义”:不检查,不露面,不批文件。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来回地踱步,就是在不得不参加的公开仪式上,林彪也表现出与毛泽东公开对抗的态度。

新华社摄影记者杜修贤回忆:1971年“五一”晚上,毛泽东来到天安门观礼台观看焰火,但林彪却迟迟不到。周恩来多次派秘书去催,过了很久,林彪才慢条斯理地走上天安门城楼。他冷冷地落座,与近在咫尺的毛泽东既没有握手,也不搭话,甚至没有看一眼。过了一会,林彪的位置竟空着,人不见了。

对林彪的态度,毛泽东也渐渐失去了耐心,他要点一点林彪了。

1971年7月9日,在周恩来准备向毛泽东汇报情况前,毛泽东问在场的熊向晖:“黄永胜和他那个军委办事组——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还有叶群,他们在庐山上搞鬼,黄永胜讲了没有?”当毛泽东得知熊向晖没有听到黄永胜等人的检讨,也没有看到下发的五人检讨时,提高声调说:“他们的检讨是假的,庐山的事还没有完,还根本没有解决。这个当中有‘鬼。他们还有后台!”

毛泽东的这次谈话,已经公开向林彪挑明:庐山的事林彪是后台,他不检讨,这件事就没有完。

林彪却仍然抱着不检查、不配合的态度。毛泽东在对林彪已经耐心等待很久、做到仁至义尽后,见林彪仍然持顽抗态度,他开始行动了。

1971年8月中旬,毛泽东巡视南方各地。在巡视时,他与地方党政军领导干部进行了很多谈话。在谈话中,毛泽东把林彪的事情摆了出来:“1970年庐山会议……林彪同志那个讲话,没有同我商量,也没有给我看”;“我同林彪同志谈过,他有些话说得不妥嘛。比如,他说全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才出现一个天才,不符合事实嘛!”;“还有什么人民解放军是我缔造和领导的,林彪亲自指挥的,缔造的就不能指挥呀?缔造的,也不是我一个人嘛!”。

毛泽东的这些谈话,都有人密报给了林彪。林彪对形势进行反复权衡,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已不可能见谅于毛泽东,于是他横下一条心,要继续与毛泽东对着干。

林彪定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在毛泽东南巡的途中,刺杀毛泽东,然后顺理成章地接班;“中策”是南下广州,另立中央,与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抗衡;下策是外逃去苏联。

林彪首先争取实行“上策”。在毛泽东南巡期间的9月7日,林立果向他搞的“联合舰队”下达了“一级战备”命令,准备刺杀毛泽东。林立果策划、实施了种种刺杀方案,但都被毛泽东发觉。毛泽东采取了非常措施,于9月12日安全抵达北京,林彪的“上策”破产了。同时,毛泽东南巡谈话后,争取了南方各军区的领导干部,林彪打算南下广州另立中央的阴谋也破产了。林彪剩下的只有一条路:外逃。

折戟沉沙

当林彪得到毛泽东已安全回到北京的消息时,他知道自己大难临头了。他与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等人通电话50多次,商讨下一步对策。林立果、叶群催促林彪下决心外逃,但他还是有些犹豫。

林彪为什么要犹豫?据林彪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林彪曾让秘书找出毛泽东关于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同志的语录,由此可以看出,他或许对毛泽东能按犯错误的同志来对待他还抱有一线希望。

9月13日,林彪外逃决心下定。他乘坐的三叉戟在飞到蒙古的温都尔汗时,由于汽油燃尽,迫降失败,落了个折戟沉沙的下场。

即使林彪把事情做到这个份上,毛泽东仍然对他手下留情。当林彪乘坐的飞机飞行了30多分钟,快接近中蒙边境时,有人请示是否派飞机拦截。毛泽东说:“林彪还是我们党中央的副主席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不要阻拦,让他飞吧!”

历史总有其定律。在搞“文化大革命”的问题上,表面上看,林彪与毛泽东似乎是一致的,其实有本质的不同: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是出于反修防修,防止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良好愿望,他的动机是出以公心的;而林彪积极支持搞“文化大革命”,则是为了扩展自己小集团的权力,发展自己小集团的利益,最后的结果就是自我毁灭。

(贾英荐自《党史天地》 原标题为《从“九大”到“9·13”事件》 本刊有删改)

猜你喜欢
陈伯达林彪主席
“跟着”习主席去大阪
主席致辞
迟暮之年的周扬与陈伯达
我最想对习主席说的一句话
江青与陈伯达的恩怨
《陈伯达传》
江青与陈伯达的恩怨
一个真实的林彪
黄克诚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写林彪
高岗、林彪是否反对出兵抗美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