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事业民营化势在必行
以目前中国城市化速度,中国每年将有1500万~2000万农民转移到城市,为此每年要建设200亿平方米的住宅,而住宅需要供电、供水、供气以及污水处理,预计这样的过程要持续20到30年。从这一点看,世界上没有一个市政公用行业市场比中国更大,仅上海市一年的基本建设项目就超过了欧共体的全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邓聿文发表文章指出,作为中国最后一块垄断行业的市政公用行业,民营化是出路所在。
9月下旬召开的“全国推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暨项目投资洽谈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中国将全面开放市政公用市场,允许国内各种资本和海外资金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各地的企业可以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市政公用企业的经营。
公用事业向民营化的转轨,不单纯是投入方式的变化。因此,为有效推进改革进程,开拓公用事业的“边疆”,政府有必要建立一个稳定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创造一个公共、民营合作的氛围。
最大的保障是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我国的社保基金将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欠账越积越多,达到了天文数字。但天则经济研究所教授茅于轼先生10月1日发表文章指出,社保基金实际上不是一个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如何保证社会公平。
对于穷人来说,他们没有多少能力去建立个人账户,即使有,所存的钱也有限得很。有工资收入的时候尚且受穷,退休之后怎么可能变好呢?
当前我国的税收仅占国家GDP的16%,属于最低的。如果税收增加到GDP的30%,一年将多收1.4万亿元,如果全部用来改善社会福利,全国每个人可多得1000多元。
当然这种增税并不是平均增加,再平均地分配给每个人。关键是要向高收入阶层多征税,再把征来的税有效地分配给最需要的人。如果高收入的人和低收入需要帮助的人各占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那么只要对高收入的四分之一人口每人征收1000元的税,再分配给低收入的人,每人可分得1000元。其他占人口一半的中等收入人口便不受影响。
与其研究如何筹集社保基金,还不如研究如何向高收入阶层征税和如何确定谁是最迫切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