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路 陈东海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互动效应越来越明显。推动会计的国际化,消除贸易自由化的障碍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本国特色是一对矛盾。国际化强调会计准则在国际范围内可比,本国特色强调会计准则在本国或本地的特性。从长远的趋势来看,二者应该是协调的。我国准则的制定部门一再强调:会计准则既要同国际惯例接轨,又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与
中国特色协调的动因
1.会计的社会属性要求会计准则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相协调。会计具有技术性和社会性两属性。会计的技术属性是指会计运用技术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生成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决定了会计准则在国际间应是协调的。会计的社会属性是指会计的技术方法应根据不同的社会形态加以取舍而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决定了会计准则应具有本国特色。会计的技术性和社会性的矛盾,说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与本国特色的矛盾。但在技术性和社会性双方合力作用下,鉴于会计的技术属性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会计的社会属性又非一成不变,在社会发生变革和会计技术属性国际化要求十分迫切的情况下,它也会趋向某种程度的国际协调。
2.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会计准则国际化与本国特色相协调。WTO目前有140多个成员国,其贸易额占全球的90%以上。我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加入WTO,融人世界贸易范围,世界经济将更显一体化特征。这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要求各国在经济各个领域都有“共同语言”。会计准则作为经济事项的处理规则,当然也应与国际惯例协调。这种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跨国公司的出现引起对内和对外的会计问题。加入WTO后,我国的企业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世界其它国家的企业也会涌入我国。这种错综复杂的贸易关系,必然会带来一系列会计问题。对内的会计问题包括结转价格、外汇风险管理和预算等,对外的会计问题包括合并报表、外币折算和通货膨胀会计等。跨国公司会计核算所涉及到的国家之间的差异,需要多国公司会计报告的协调。②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加入WTO后,将推动国际贸易发展。在国际贸易交往中,购销双方都需要利用财务信息了解对方的的财务状况。如果双方提供会计信息所依赖的会计准则不能相互协调,必然会给双方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带来障碍。这就要求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内尽可能具有可比性。不过,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内统一,目前还不是WTO的要求,但GATS建议成员国应在适当情况下,彼此磋商、合作,致力于建立并采纳共同的、适用可服务业贸易的国际标准,这当然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③金融全球化的需要。如今的国际金融市场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巴林银行倒闭案殃及整个欧洲,东南亚金融危机震荡了整个世界。各国需要联手抵御金融风险,沟通和协调各国的会计准则就是其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与中国特色协调的实践
从我国关于资产的新旧定义可以看出,在资产旧定义中,没有强调资产必须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这一国际惯例所要求的本质特征。在过去,人们对国外会计准则的精神研究和领会不够,计划经济和旧会计制度给会计界带来的一些会计观念,妨碍我们较快地接受市场经济的新东西等原因,都构成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初去大胆借鉴国际会计惯例的一些阻力。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我国准则制定机构的财政部门并非不了解国际上流行的资产定义及其基本特征,毕竟《企业会计准则》是会计改革之后产生的会计规范,其中包括基本准则。如果那时就把资产定义为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一旦执行这一准则,我国的所有国有企业都要对资产进行减值,并要取消某些根本不是资产(不符合资产的定义)的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如已不能使未来期间受益的“长期待摊费用”、长期挂帐的待处理财产损失等。这样做虽然能保证资产的帐面价值较为真实,但大量的国有资产减值,国有企业利润急剧下降甚至由盈变亏,它对国家财政的影响该有多大!当时,国家首先关注财政的承受能力和会计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不能造成经济动荡,不能给企业财务和国家财政带来过大的压力等因素。所以,在会计改革中包括如何在会计准则中定义资产等会计要素这样的问题。首先是从当时的中国国情和国力出发,只能把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放到第二位来考虑,适当推迟国际化的进程,这是当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一种难以避免的选择。八年之后的今天,形势就不同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家财力均有很大的增强,国有企业随着中国加入WTO的需要加速深化改革。再加上企业会计数字弄虚作假频繁出现,成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公害,我国现在既有能力也有必要消除国有企业和一切企业中资产的“虚肿”现象。这样,我们就有必要运用国际会计惯例中资产定义这一理论武器,打击会计作假,推动企业改革,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净化资本市场。现在我们不仅在制订《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制度》时基本上参考了IASC概念框架,并参考美国FASB的概念框架重新定义了财务报表的主要要素,特别是资产要素,而且为了使企业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时按资产新定义来确认资产,还规定了企业定期至少每年年终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谨慎惯例结合资产定义合理预计,已不符合资产定义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如何进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
与中国特色的协调
1.树立正确的观念。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中国特色的协调中,应当树立两种正确的观念:一是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有许多内容和方法是科学的,是其它国家所没有的,我们不能放弃。当然,对存在的缺陷应当借鉴国际惯例进行修改和完善。二是我国正处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主要表现为对国外会计准则的吸收和借鉴上。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会计准则要遵循“拿来主义”,既要慎重选择国家样本,又要注意不能照搬。
2.以积极姿态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由于世间的事物都是在矛盾与协调中发展的,所以协调是永远需要的。加入WTO后,我国会计准则更积极与国际准则相协调。事实上,为了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我国在理论准备、人员培训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比如,自1981年起就开始在《会计研究》上翻译、介绍国际会计准则。1982年我国加入了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派人出国学习。1997年我国加入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FAC)和IASC,并在国内颁布了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今后,我国仍应继续缩小与国际准则间的差异。
3.努力发挥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使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成为国际惯例。目前,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些国际性的组织进行的。这些组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欧盟(E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另一类是民间会计职业团体组成的国际组织,包括IASC、IFAC等。其中第二类组织由于是民间职业团体,它更多地体现了会计职业“独立”的特性,在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问题上更显激进。我国作为IASC的成员,应尽可能倡导IASC采用我国的某些会计处理方法,因为会计的国际协调不仅仅是个技术范畴,更是个政治程序,有“经济后果”。世界各国都在利用制定会计准则进行利益争夺。例如美国已明确表示,它不能马上接受IASC准则。除少数例外,美国仍坚持外国在美投资要遵守美国的一般公认会计准则(GAAP)。再如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成四国集团,实质上也是与IASC利益斗争的产物。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理应在国际会计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把自己改革开放的成果融入会计准则的制定中,进而对国际会计产生重要影响,这是更高层次的与国际准则的协调。
总之,我们应当看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的协调是大势所趋。在确保我国的主权和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我国的会计准则迟早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形势,逐步融人国际化的这种特殊商业语言体系。(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